阅读疗法视域下研究生英美文学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20-03-12 05:55:58卿,李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英美研究生青少年

梁 卿,李 珊

(1.广西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4,2.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广西团校,广西 南宁 530022)

引言

为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广西大学启动2018年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提出研究生培养按照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要求,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培养新时代有社会责任、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有法治意识、有国际视野的“五有”领军型人才。根据新培养方案,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不但要引导学生跟踪学科前沿,直面学术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科研实践能力,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文以笔者对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讲的“外国经典作家作品专题”教学为例,探讨高校英美文学课程如何在阅读疗法视域下通过引入青少年文学内容,开辟青少年专题讨论,达到教学、育人、科研相结合以及相促进的理想教学效果。

一、国内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笔者搜索关键词“英美文学改革”,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查到相关论文1291篇,经过分类梳理,发现国内此领域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第一,英美文学与人文素养和素质教育的关系,共759篇。研究指出,英美文学在人文素养和素质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地位,并提出了英美文学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改革的建议。

第二,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共410篇。研究有的审视社会新发展对英美文学教学的影响,并提出积极应对措施,如“一带一路”、慕课、“互联网+”等。有的对两者融合的模式进行探究;有的肯定英美文学导入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并提出英美文学学习在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能力的同时,也促进批判性思维、逻辑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三,英美文学与不同的研究视角的关系,如通识教育语境下、学术训练导向视域下等。研究指出,在不同的视角下,文学教学与文学欣赏、文学教学效果、文学翻译、文学素养、文学论文写作、文学传播、文学创作、文化交流等存在影响关系。

第四,英美文学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如多模态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等。研究指出,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实施是英美文学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手段的更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改善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切实提高英美文学课堂的教学质量。部分论文关注英美文学的评价方式、语料库建构和作用或教材建设与课程设置,认为这些方面的构建与利用也是改进英美文学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综上所述,国内专家和学者们对如何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改革一直在不懈地尝试与努力,试图找到解决新时代英美文学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但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少部分学者关注儿童文学在硕士英语文学教学的作用,如舒伟[1]提出,应建立外国儿童文学研究方向或中外儿童文学比较研究方向,拓宽外语专业研究生文学研究方向的学科内涵和研究层面,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还未有研究者从阅读疗法视域下对硕士研究生文学教学进行跨学科的研究。

二、阅读疗法的作用

在最广泛的历史语境中,“阅读疗法”的概念源于古代杜尔西斯等人的辩论。在这场辩论中,一些学者主张文学在某种道德意义上扮演“有用”或“有益”的角色,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故事的存在主要甚至纯粹是为了给人以乐趣[2]。在文字出现前的文化中,故事叙事总是以多种方式发挥作用,提供释放和愉悦途径,对每个听众在事情进展中所处的位置,给予最广泛意义上的安慰,促进“治愈”。Hugh Crago[2]认为阅读具备以下优点:第一,与读者经历相似的主题阅读,能够让读者敞开心扉谈论以前未思考的事物。第二,阅读让人感到并不孤独,可以作为心理治疗或自助治疗的更安全、更私密方式。第三,阅读可为读者提供对所出现问题的替代洞察力,这是一种读者以前不认同的感觉或措施。第四,阅读可在隐喻层面,有时甚至是字面层面,提供解决读者问题的建议,这些建议类似于催眠建议——会绕过患者的有意识抗拒。因此,文本阅读成为一种“灵丹妙药”,能够“改变生活”,它导致许多人尝试利用书籍来缓解个人和社会疾病。

研究表明,“阅读疗法”效果的最佳时刻是当已经能够达到专注式阅读(ludic readers)的读者遇到一个与他或她的发展阶段和不断涌现的内在主题相匹配的文本时[2]。阅读治疗的整个概念建立在这种匹配的可能性上,当读者阅读与其经历相似的故事时,读者将欣赏阅读,有意识地提升相似之处;但如果读者经历是痛苦的,那么读者将会拒绝这样的故事:因为故事将使读者想起本应忘记的事情。在情感“匹配”理论下,读者会拒绝那些抵触的包含了痛苦的文本,他们会被愉悦的故事所吸引,这些故事会鼓励他们以更积极的方式构建自己的生活。

三、研究生英美文学课程面临的三大难题

(一)学生群体不同程度呈现心理健康问题

对当代高校研究生所做的心理健康测评分析显示,当代研究生在思想、心理、适应等方面的问题表现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其中强迫性、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是研究生三大心理健康问题[3]。心理健康水平与人格有密切的关系,良好的人格特征将有利心理的健康,相反,不良的人格会影响心理的健康,而心理健康水平又影响着人格的发展,这样将会导致一个恶性的循环[4]。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绝大多数导师首先是和学生谈话,进行心理疏导,多数导师也会鼓励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并积极进行家校互动。由此可见,谈话(包括心理咨询)成了心理疏导的有效途径,而被称为更安全、更私密的谈话方式——阅读疗法却未受到推广使用,因此通过文学加强人文关怀迫在眉睫!

(二)手机式的浅阅读正在取代纸质书的深度阅读

在今天的高校教育中,移动终端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必然。手机阅读,因其快捷、便利和丰富性,直接撼动传统的纸质阅读习惯。大学生不再重视图书馆阅读,而习惯手机等电子阅读,起点中文网、小说阅读网、晋江原创网、红袖添香以及潇湘书院等五家网站成为最受大学生欢迎的小说网站。大学生手机阅读内容偏人文、重流行、远经典[5]。不可忽视,网络小说阅读正在取代经典小说的阅读。

(三)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多按“史++选”结合方式进行,导致阅读与学生“情感”匹配度不高

每一个文学课的教师都面临着以下基本问题:学生想从课程中得到什么?文学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强调什么?课程应该阅读什么作品?应该围绕作品讨论哪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影响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文学教师应该强调文本的文学性,这似乎是合理的。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由于经典文学作品一般难度较大、生词太多、背景遥远、篇幅太长,加上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又多按“史+选”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此类作品学生较难找到与其“情感世界”共鸣的主题,对此种学习会产生被迫的、没有意义的、太难了的感觉。

四、阅读疗法指导下的外国经典作家作品专题课教学设计

该课程是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研究生教学的一门非学位课。本课程旨在通过以“经典导读”为核心,展示20世纪世界文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尤其注重对前沿文学理论家、大作家的经典作品、获奖作品和畅销作品的了解。课程无所谓固定成型体例,往往围绕作家作品伸展开来,教学活动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目的是为了给学生读书提供一种较轻松路径,或是可借鉴的思维方式。在课程教学的指导下,学生能够以批判思维对当前外国文学中的某些专题进行梳理和综述,提高其文学素养以及文学科研能力。

(一)精心配制教学内容,制定“经典文学++青少年小说”阅读书单

青少年文学特别是21世纪青少年小说,在题材上呈现出多元文化性和浓厚的时代气息,以近似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记录或描绘新时代人经历的生活变迁和心灵悦动,家庭的酸甜苦辣、个体的欢乐忧伤都以有利于青少年读者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文学表达方式传递着。与经典的成长小说不同,青少年成长小说更注意探讨当代青少年在纷繁多变的新时代面临的各种困难和心理障碍[6]。

笔者采用“经典文学+青少年小说”的授课内容,首先将课程讨论放在宏观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文学理论下,尽力把经典文学作品所描绘的具有代表性的少年世界进行梳理和呈现。通过探讨经典文学中的少年世界,包括少年内心世界(性格、梦想、追求、挫折、人际关系等)和外部世界(社会变迁、生存环境、社会地位、法律保护、教育制度等),反思经典文本中的少年时代生活情状,提炼出有利于现实的人文精神。其次,拓展阅读相关主题的青少年小说来反思自我、思考人生[7]。因此,此种对比阅读,使得看似庞大无章的阅读变得愉悦、有联系、有意义。

(二)围绕少年专题开展各项教学活动

本课程授课时间为12周,每周2学时。从作家性别、少年形象、文学理论、文学体裁、发表时间、情感主题等考虑,挑选出课堂必读经典文学书单。笔者以第一周的经典文学作品《简爱》为例,简单介绍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1)课前:填写表格,收集学生感兴趣的情感主题。

布置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和阅读相关作品和评论或观看作品拍摄而成的电影,填写有关作品体裁、主题、人物形象、时代特征、外部世界、内心世界、叙述视角、将采用的文学理论等表格信息,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情感主题。

(2)课中: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更私密的主题讨论,拓展情感主题的体验度。

依靠新技术,如QQ、微信、慕课平台讨论区等进行讨论,如什么时候觉得不合时宜或孤独?描述当时的情景并说出感受。无家可归意味着什么?独立意味着什么?你认为自己独立吗?理由何在?虽然《简爱》包含了许多主题——女权主义、精神疾病、家庭暴力、虐待、孤儿和孤儿院、独立和爱,等等。但所有青少年都会欣然认同的一个主题是归属感。要求阅读带有归属主题的青少年文学是介绍本单元的另一种极好的方式,如《所有爱的地方》和《卖火柴的小女孩》。通过对比分析这两个故事的结局和《简爱》书中儿童世界的不同刻绘,可让学生思考“家”概念的表征义,以及归属感的重要性。

(3)课后:拓展阅读相关青少年小说并撰写读后感或学期论文。

根据本单元归属主题,挑选出相关的小说供学生选择阅读,并思考“假使……将会怎么样”的问题,加深对该主题的反思,并围绕以下问题撰写读后感供下一周课堂交流讨论,如:讨论每一个主人翁的归属感,某一主人公是否比另一主人公奋斗历程更艰辛?孤儿的经历如何影响女主人公?女权主义的定义是什么?在哪些方面女主人公表现为女权主义者?教师还可通过问卷星软件进行教学反馈评价,或在wikispaces(也称wiki空间,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上开展软件写作活动等。

该教学方法利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展开文学专题对比研究,如文本体裁与叙述视角的研究,或对文本中某一方面进行文化研究。本课程学生的学期论文,也有效地证明了专题学习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结语

青少年小说围绕如何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的总主题,进行了长时期多方位的探索。通过在文学课程中指导学生解读优秀文学作品中的少年问题可帮助学生的心灵健康成长,做好心理疾病预防工作,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7]。相关研究显示,阅读疗法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良好的疗效,特别表现在增进自信、改善行为和改善人际关系方面[8]。

目前研究生承受的来自学业、就业、婚恋、家庭等诸多方面的压力要大于本科生。因此,引导研究生客观地认识自我,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一种应然,也是一种必然[9]。而从阅读疗法视域下精选的阅读内容,就如精心配制的儿童配方奶粉,能根据对象成长的不同,提供健康所需的均衡营养,并利于吸收。因此,探究文学中的少年世界过程就是一次亲身体验的过程,是一次最私密的谈话,是读者借助文学文本感悟人生困境、反思自我的个体成长过程,也是帮助自己摆脱情感困扰的好方法。

猜你喜欢
英美研究生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09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教育与职业(2014年1期)2014-01-14 02:56:32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中国火炬(2013年1期)2013-07-24 14:20:18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中国火炬(2012年11期)2012-07-24 14: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