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农民观及其现实启示

2020-03-12 05:45丛松日
甘肃理论学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抗日战争抗日农民

李 静,丛松日

(1,2.青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

马克思恩格斯早就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他们认为无产阶级应该把农民从资产阶级的影响下争取过来作为自己的同盟军。当广大农民群体拥护无产阶级之时,“无产阶级革命就会得到一种合唱,若没有这种合唱,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1]684。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武装了毛泽东的头脑,毛泽东努力探索的革命道路是无产阶级“指挥”的农民阶级的革命“大合唱”。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的农民观趋于成熟的重要阶段,这主要源于他对农民在革命中重要地位的认识。

一、毛泽东农民观的基点:农民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

(一)对早期革命斗争中农民地位的经验总结

中国的革命在本质上是农民的革命,要想取得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必须对各阶级进行科学的分析,正确认识农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谁赢得了农民,谁就赢得了中国。”[2]208毛泽东是一位敏锐的领导者,早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农民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所谓国民革命运动,其大部分是农民运动”[3]38。毛泽东认识到了农民问题在革命斗争中的极端重要性,并于之后的革命斗争中总结经验教训,深入思考并解决农民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有关农民问题的重要论断,为抗日战争中组织并领导农民参加抗日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对抗日战争中农民地位的全面认识

一方面,农民是最革命的阶级。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广大的劳动人民一直怀有和平、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但长期以来深受封建主义的剥削,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特别是日本侵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疯狂的侵略,在我国实施“扫荡”“蚕食”“清乡”等残酷政策,导致农民太苦了,不得不反,所以广大农民纷纷加入农会组织,抗日情绪高涨。毛泽东精准地认识到,“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4]511。因此,农民在中国革命中具有巨大的革命潜力。

另一方面,“农民是小生产者,是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可靠的同盟军”[5]75。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的武器装备远比我军精良且先进,军队的数量也远远高过我军,在这种极端严峻的情形下,使毛泽东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取得抗战的胜利,仅靠军队的力量是不够的,“革命的主体是中国的老百姓。而中国的老百姓,绝大多数就是农民阶级”[5]1031。农民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联合农民、依靠农民,才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但中国广大的农民尚处于无组织状态,这是我们农民力量现存的缺点,“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4]511-512。

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农民观的落脚点:解决农民问题

毛泽东充分肯定了农民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现在的抗日,从本质上说是农民的抗日。”[4]692因此,解决农民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战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毛泽东始终将农民的切身利益放在心中,并且致力于解决他们的一切问题。

(一)经济上给农民“减租减息”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但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并不会因此而消失。在1931年到1935年的抗日战争中,地主阶级中有一小部分成了汉奸亲日派,但绝大部分地主能够积极拥护共产党抗日,具有保家卫国的抗日热情。毛泽东认为国家危亡之际需要灵活处理各阶级的矛盾,调动各阶级统一战线以一致对外、保家卫国。其中,农民是中国抗日的主力军,是中国共产党坚实的依靠力量。要想争取农民有组织的一致抗日,就要以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土地问题为切入点,解决好土地问题,这样才能调动广大农民对抗日战争的支持与拥护。这一时期对土地问题的解决主要表现为对地主阶级态度的调整和对土地问题解决方式的调整。

1.对待地主、富农态度的转变

农民问题的解决程度,要有利于建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主张不能再沿用之前没收地主土地的方法,要以保家卫国为前提联合一切力量抗日。1936年,毛泽东主张,“被没收的地主也给他们一份土地,使他们能够进行生产,而小地主的财产不被没收,并且参加抗日运动的地主,给予特殊的看待”[6]559;此外,毛泽东还主张为调动国民党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应当“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6]653。1941年,毛泽东在《关于农村调查》中指出:“今天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是剥夺地主、富农的所有权,而是减租减息。否则,是不能团结他们抗日的。”[4]379但是要注意不能过多地减租减息,避免农民借不到债,也不能通过没收地主土地来清算旧债。因为党的政策是为减轻农民负担,联合地主阶级共同抗日。在对待富农问题上,毛泽东改变过去剥夺富农的政策,于1936年主张“富农的土地及多余的生产工具均不没收”[6]559。富农是农村中的资产阶级,同时也是我们在抗日战争中可以积极争取到的重要力量。党的政策是为了鼓励富农生产并联合富农一致抗日。

2.对待贫农、中农政策的转变

贫农和中农占农民群体的绝大多数,当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之时,要激发地主阶级的抗日积极性就必须在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时作出适当的调整。毛泽东主张,“对一切非日本帝国主义及其忠实走狗的土地实行改良政策,农民应实行交租交息,有交租交息的义务,保证地主的土地所有权”[7]234。我们党的目的是为了帮扶农民,减轻农民的负担,实行减租减息,从而解决农民地权、财权的问题以一致抗日。

对土地问题解决方式的调整,既缓和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关系,为抗日战争争取了更多可团结的力量;也为农民争取了利益,为发动农民积极抗战、壮大人民军队提供了有力抓手。

(二)政治上使农民“有其权”

要想解决好农民问题,不仅要在经济上进行减租减息,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而且要在政治上给农民民主权利,保障农民的政治利益。在旧中国,农民深受地主阶级的剥削,是一个被压迫的阶级,难以主宰自己的命运、维护自身的权益。谁能动员和组织农民,谁就能引领中国政治的发展方向。毛泽东指出,“民主政权的实质是改善人民的经济生活与提高人民的政治觉悟,二者均为抗战”[7]1180-1181,民主是组织和发动群众进行抗日的政治保障。因此,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根据地人民进行民族解放战争的同时,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给予农民广泛的民主权利。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民主,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政策保护和引导农民的政治参与。第一,给农民切实的民主权利包括人身自由权、发表建议权、监督权等。同时扩大民主主体的范围,“应规定一切不反对抗日的地主资本家和工人农民有同等的人权、财权、选举权和言论、集会、结社、思想、信仰的自由权”[4]768。第二,为农民的政治权力提供法律保护,确保农民政治参与的真实性。如1940年11月颁布的《山东省人权保障条例》。第三,建立健全各项民主制度,为农民参与政治提供有效途径。例如,各根据地普遍建立了参议会制度,组成农救会、商会等机构。第四,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政治,以打破农民自身阶级局限性的束缚。一切以服从抗战为原则,帮助农民缓解与其他阶级的利益冲突,规范他们的政治参与行为。

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保证了农民在根据地的政治权利,进一步动摇了封建势力的社会地位;同时,通过有组织的政治参与,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得到培养,社会责任感得到增强,也为党员队伍建设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真正显示出中国抗日力量的精神风貌。

(三)文化上使农民“有其教”

作为农民的儿子,毛泽东少年时期曾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有一段农民生活。这段经历让毛泽东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农村、了解农民。毛泽东认为农民具有保守、自私、散漫等阶级缺陷,且长期依附于地主阶级的农民具有被动性与分散性,很难主动地为自己争取利益,同时农民又缺乏教育的机会,农村中的大部分人处于文盲状态。因此,要克服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唤醒他们的革命意识,对农民进行教育尤为重要。抗日战争与农民是紧密联系的,农民可以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站到无产阶级一方积极支持并参加抗日。问题在于如何使中国的农民克服自身的局限性拧成一股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民的社会作用。

毛泽东在深入分析国情的基础上,认识到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伟大的抗战必须有伟大的抗战教育与之相配合”,“农民——这是现阶段中国文化运动的主要对象”[5]1078。也就是说,抗战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抗战教育的积极配合,而教育的主要对象就是农民。只有不断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觉悟,才能为抗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而保证抗日战争的胜利。在教育内容上,毛泽东主张一切事业均应以抗日战争的胜利为出发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服从并服务于抗日战争的需要。要根据农民的生活实际,进行“以马列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为出发点的关于民族民主革命的教育与科学的教育”[8]330,农民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同时将时事政治、军事教育纳入其中,以便培养各方面的人才。在教育途径上,抗日教育主要以冬学为主,向农民进行文化教育以及时事政治教育。各种学校、识字班、宣讲班、技术训练等都是帮助农民扫盲、提高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此外,毛泽东还提倡充分利用党刊、报纸、唱戏、说书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向农民宣传时事政治、生产生活知识,并将创作演出来丰富农民的政治生活。

通过抗战教育,广大农民的自身素质不断提升,在接受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抛去了旧社会的奴化思想、封建思想;农民通过抗战教育还能了解时事政治,知晓时势变化,进而坚定抗战信心与决心,紧紧与无产阶级并肩作战。

(四)军事上使农民“有其术”

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气焰十分嚣张。对此,中国共产党号召“武装人民,发动抗日的游击战争,配合主力军作战”[4]354。中国的特殊国情使得中国革命存在特殊规律,农村成为革命的摇篮。新的国情下,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成为必然。洛川会议上明确了在农村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战略任务。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存在,为抗日游击战提供了条件,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民是抗日民主根据地抗日力量的重要依托,“中国农民有很大的潜伏力,只要组织和指挥得当,能使日本军队一天忙碌二十四小时,使之疲于奔命”[4]445。敌后战场是敌人兵力最薄弱的地方,有大量抗日群众存在,因此是游击战争大显身手的地方。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开展游击战争的重要性,相信群众的力量,深入敌后,动员、组织和武装农民,实行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自卫队(军)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独立自主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农村的地势优势,灵活领导农民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实行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创造出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各种巧妙战法,牵制和歼灭了大量敌人。特别是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逐渐上升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成为抗战的主力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战,进行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斗争。

通过上述政策的有力实施,既缓解了地主阶级与农民之间的矛盾,调动了包括地主、富农、贫下中农等农村各阶级形成统一战线,一致对外;又促进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以及大生产运动的开展,为抗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力与物质供给,确保了战争的需要,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农民观的现实启示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农民观,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广大农民利益出发,根据抗日战争的现实需要,立足实践形成的指导多方面工作的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美好夙愿,也是当前我们党的战略目标。要完成这个伟大任务,重点在于解决好农业、农村的发展问题,因此,要把毛泽东科学的农民观作为指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向前发展的指路明灯。

(一)重视亿万农民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充分实施了以农民为主体的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灵活多样的战略战术,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等都是以农民为主体创造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必须永记农民在我国革命、建设及改革中发挥的不可磨灭的功绩。

当前,中国正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为早日完成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仍然要重视农民主体作用。因此,我们要格外关注广大农民的意愿,保障他们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习近平强调,要“充分发挥亿万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9]。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农村、农业发生着巨大变化,农民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既得利益者。同时,农民也是自身的“解说员”,只有他们最了解现阶段需要什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新时代,我们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农民、农业、农村,在合理引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推动新农村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二)始终把“三农”问题放在重要战略位置,保证农民“有其利”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为我们阐释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毛泽东指出,要把给农民看得见的物质利益同农民支持和参与抗日联系起来,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毛泽东把握住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始终关注农民问题,将农民问题的解决程度看作是革命成败和发展兴衰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农民人口占全国的绝大多数,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征程中,我们始终要将农业发展、农民富裕作为治国安邦重中之重的大事。“三农”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适应国内外环境变化对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落实工作,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10]因此,为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把握好“三农”问题的战略地位,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没有解决好农民问题的中国,就没有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更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党和国家要坚持执政为民,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朝着农业发展、农村富美、农村幸福的方向前进。

(三)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保证农民“有其权”

抗战时期,毛泽东非常重视抗战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毛泽东认为,政治权利是除经济权利之外农民最重要的权利,是其他权利实现的前提和保障。坚持和发展毛泽东的农民观,必须切实维护农民的政治权利。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是广泛的民主权利的享有者,在农村直接体现为村民委员会制度。给农民以平等的民主政治权利,是避免我国农村政策失误的重要途径。习近平强调,“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选好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加强村级权力有效监督”[11]。通过基层民主建设实现行政决策的民主化,提高了农民的参与意识和权利意识,可以使农民获得有效的权利以反映自身的利益诉求,表达集体意志,争取和维护合法权益。同时,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也是沟通农民与政府之间的桥梁,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国家相关政策在农民群体中的有效施行。

(四)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培育新型农民,使农民“有其教”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2020年到2035年,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但是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存在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抗战时期对农民的教育在当代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列宁曾经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可想的。”[12]413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相当一部分农民已经跟不上现代化技术的步伐,提升农民群体素质是农民的需要,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需要。一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持。二要健全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创新对农民的教育方式,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实现城乡教育公平。三要向农民普及农业方面的法律政策,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让广大农民在第一时间了解国家的惠农政策。四要采取多种形式普及农业技术知识,帮助农民掌握和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同时还应加强农民的思想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只有提升农民思想认识,才能促使他们参与农村建设,主动发展农业,推进农村建设。最后,要保证广大农民受教育的权利,从农民的文化权利出发,营造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氛围,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毛泽东的农民观是毛泽东“农民情结”的一部分,它不仅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形式,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村的现代化,农业农村政策的制定,目的在于确保农民的利益,调动农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祖国的积极性。毛泽东同志强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前社会中农民仍然是人民的主体。我们要将毛泽东的这种“农民情结”深深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做好“三农”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猜你喜欢
抗日战争抗日农民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抗日英烈马威龙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爷爷的抗日
抗日战争(第一卷)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