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杰
(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撰写了《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以下简称《方法》)。该文长期以来被视为党在特殊时期,即从革命党向执政党、从以农村工作为中心向以城市工作为中心转变过程中的重要指导文件。该文对领导责任、集体决策、沟通执行、工作作风、思维方式、关系协调等党委会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党委会工作思想。2016年初,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学习毛泽东同志《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级党委(党组)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重温这篇著作[1]。认真学习这篇著作,对于深化毛泽东思想研究和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由于目前学术界对这篇著作的学习和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方法》内容的解释,而对文本变动、思想来源等的研究相对缺乏,本文拟从这些方面研究《方法》一文,以期深化对毛泽东党委会工作思想的研究。
“科学的历史研究必须尊重历史,思想史的研究必须尊重文本。”[2]从文本研究着手,是探究毛泽东党委会工作思想的基本路径。从整体上来看,《方法》全文共有2700余字,分为12个具体方面[3]1440-1444。这12条分别涉及书记与委员关系、议论问题的方式、委员间互通情况、处理上下级关系的正确方式、中心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协调、抓紧党委主要工作、注重调查研究、开会前的准备、精简会议、委员间的团结、避免骄傲、划清革命与反革命的界限等问题,详细地探讨了党委会应该处理好的若干关系。这些内容无疑是我们分析和研究毛泽东党委会工作思想的基础。但是,仅从现有文本(1991年版的定稿)出发是无法详细探讨毛泽东及共产党人对于党委会工作认识的思想变化的。所以,对《方法》文本变动的考察不仅有助于深化研究毛泽东党委会工作思想,也将为探究其思想来源和当代价值提供基本线索。
从《方法》一文的发表情况来看,新中国成立之前该文并没有单独公开发表,新中国成立之前出版的各个版本的《毛泽东选集》(以下简称《毛选》)中也没有收录此文。即便是在胡乔木起草毛泽东修改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新闻稿中也没有提及该文的相关内容。而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方法》一文仅仅是被收入新中国成立后的两个版本的《毛选》。对比收入《方法》的《毛选》第一版(1960年繁体字竖排版)与《毛选》第二版(1991年简化字横排版),在主要内容上没有任何区别和变动。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所能查到的最早阐述《方法》主要内容的文章是发表在1958年1月15日《解放军报》上的《对党委工作的十一条指示》(以下简称《指示》)。这篇《指示》与收入《毛选》的《方法》在内容上有明显的差异[4]261-264。探究这些差异和变化,对我们了解毛泽东党委会工作思想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从主要内容上来看,发表于1958年的《指示》一文与后来收录于《毛选》中的《方法》相比,缺失“力戒骄傲”这一部分,即“力戒骄傲。这是对领导者的一个原则问题,也是保持团结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没有犯过大的错误,而且工作有了很大成绩的人,也不要骄傲。禁止给党的领导人祝寿,禁止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保持艰苦奋斗作风,制止歌功颂德现象”[3]1443。《方法》本身虽是作为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所作结论的一部分,但是笔者认为正是“力戒骄傲”这部分内容,在当时的历史决议中并没有被收入,这一点可以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一次讲话中推理得出。毛泽东在1953年8月12日全国财经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七届二中全会有几条规定没有写在决议里面。一曰不做寿。做寿不会使人长寿。主要是要把工作做好。二曰不送礼。至少党内不要送。三曰少敬酒。一定场合可以。四曰少拍掌。不要禁止,出于群众热情,也不泼冷水。五曰不以人名作地名。六曰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平列。”[5]150
当然,还有一些细节的变动,如《指示》一文还提到毛泽东讲“互通情报”时以苏德条约为例等表述,但是真正收入《毛选》时却并没有直接记录,这可能是因为与录入时的国内外环境不合时宜而删除或者改写了。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指示》一文可能更接近1949年所作的决议,《方法》一文则是在编纂《毛选》时重新加以补充的。同时可以看出,《指示》缺失部分不仅是毛泽东“两个务必”思想的延续,还反映出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后,毛泽东对各级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问题的重视。处理日常工作不仅仅需要一整套方法和思路,更为重要的是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在党的实际工作中,“力戒骄傲”就成了“领导者的一个原则问题”,“歌功颂德”不仅对委员工作产生不良影响,还会影响到党委会的工作方式。由此可以明确,毛泽东党委会工作思想就包含了对党委会工作作风的具体要求,而这一点对当今党委会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毛泽东党委会工作思想来源十分广泛,从《方法》文本考察出发,可以看出其受传统文化、个人性格、实践经历、革命背景、党内关系、党建经验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等因素影响。
第一,传统文化的影响。毛泽东熟读中国古代经典文献,深受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思想影响。《方法》的内容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一方面,石仲泉在《我观毛泽东》中论述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时,认为毛泽东善于赋予古代成语和历史典故以革命的内容,使其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明特色[6]543-547。例如《方法》第三部分“互通情报”中引用老子“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生动形象地批评了党内有些同志不互相通知、互相交流,结果导致彼此之间缺乏共同的语言。另一方面,陆卫明认为:“毛泽东十分重视从中国历史文化中提炼积极有益的成分,不断汲取丰富的营养。”[7]《方法》中强调,上级要“不耻下问”,善于倾听下面干部的意见,“切不可强不知以为知”,要“先做学生,然后再做先生”。这就反映了毛泽东善于将儒家所强调的个人修身的基本要领运用到党委会的实际工作中。总之,这些都反映了毛泽东党委会工作思想中关于传统文化的因素。
第二,个人性格的影响。毛泽东的“斗争”性格给接触、了解和研究毛泽东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学者认为:“如果这个性格特征与青年时期便具有的动、斗的宇宙观结合起来,可以说他天生就是一个革命家。”[8]68毛泽东在处理工作时,常常会显露其独具特色的“斗争”性格。在论述处理敌我关系时,他就曾讲,“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9]745。《方法》第十部分讲注意团结那些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同志一道工作,就反映了毛泽东的这种性格。正所谓讲团结是团结,讲斗争也是团结,只有善于团结他人,敢于作斗争,党委会的工作才能做好,才能充分发挥集体领导的作用。由此,通过斗争达到团结,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掌握的斗争哲学,而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党的领袖,毛泽东个人性格对于党组织的运行和党委会工作思想亦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实践经历的影响。毛泽东是非常重视调查研究的,其调查研究思想几乎贯穿了他的整个政治生涯。早在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毛泽东就撰写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土地革命时期,又写成了《寻乌调查》《兴国调查》等调查报告;在延安时期,又作了《关于农村调查》的讲话等。而在《方法》第七部分,毛泽东强调要做到“胸中有数”,指出,在党委会工作中委员们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既要注意到情况和问题的数量方面,也要有基本的数量的分析,一旦不注意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就会出现错误[3]1442。对此,梁柱认为调查研究是党委会的基本工作方法,毛泽东所谈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就是要把调查研究应用到其中[10]。总之,毛泽东重视调查研究是其自身在中国革命、建设阶段的经验总结的结果,其实践经历是党委会工作思想中重视调查研究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
第四,革命环境的影响。毛泽东党委会工作方法的提出是有严峻的现实背景的,这是他对于党委会如何在革命环境中开展工作的经验总结。倪德刚认为,《方法》与1948年毛泽东所写的《关于健全党委制》一文是关于党委工作的姊妹篇,其发表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一是存在请示报告不及时;二是擅自行动,违反统一命令和部署;三是个人习气甚为浓厚;四是无纪律状态和无政府状态时有发生[11]。黄显中也认为,《方法》是基于当时领导者包办习气浓厚、党委制恢复后依旧不完善,为了取得革命胜利的现实需要,迫切需要改造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的大背景而创作的[12]。而《方法》讲怎样开会、如何决策、怎么实现集体领导等问题,这正是毛泽东针对革命环境下党委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的一一探讨。另外,毛泽东党委会的工作思想中还重视委员之间的联络沟通,强调内部之间的团结关系,这都与战争环境和革命背景密切相关。所以,急剧激烈的战争环境直接促成了毛泽东党委会工作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第五,党内关系的影响。党内关系对于毛泽东党委会工作方法产生了直接影响。师哲在回忆录中曾提道:“当时张闻天任书记,但他的兴趣在理论研究方面,对日常的组织、行政事务工作是大而化之,不放在心上的。我不止一次地听毛主席讲,凡对事情抓而不紧,就等于不抓。这句话是有针对性的。”[13]112《方法》中着重指出:“我们有些同志,也抓主要工作,但是抓而不紧,所以工作还是不能做好。不抓不行,抓而不紧也不行。”[3]1442可见,当时党内可能存在一些同志对工作抓而不紧从而影响了党内关系,进而影响了党委会整体工作的发挥。有学者认为:“毛泽东对党委会工作方法条分缕析,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规范和健全党委会制定政策的问题。”[12]毛泽东正是基于对该问题的清醒认识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强调党委对主要工作不但一定要“抓”,而且一定要“抓紧”,进而规范党委会的具体工作,为书记与委员之间如何开展工作提供指导。总之,复杂的党内关系为毛泽东党委会工作思想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第六,党建经验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尝试建立集体领导的模式,即实行委员会制,通过若干委员之间的分工来处理组织事务。1922年,中共二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对于党的组织机构就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全党必须绝对服从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决议,党的一切决议取决于多数,少数服从多数。土地革命时期,在“三湾改编”时,毛泽东把支部建到连上,确立了“党指挥枪”的重要原则。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确立党的一元化领导。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健全党委制》的通知,旨在进一步健全党的委员会制度。可以看出,党始终在不断加强和完善自身的委员会制度。总结和概括党委会的工作方法正是党自身进行不断完善所不可或缺的。总之,《方法》一文的提出,不仅是毛泽东党委会工作思想的集中表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党建经验一脉相承的基本体现。
第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影响。民主集中制是《方法》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毛泽东党委会工作思想的核心在于要充分发扬民主,反对个人包办,要步调一致,反对自由散漫,维护好集体决策、分工负责的民主集中制度。早在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就确立了党的民主组织原则,而后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教训时又指出:“巴黎公社遭到灭亡,就是由于缺乏集中和权威。”[14]500而列宁则提出了民主集中制的科学概念和基本原则,对于实行党内民主,少数服从多数、部分服从整体,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等原则和方法进行过集中的阐释和运用。从建党之初就深受苏联共产党组织原则影响的中国共产党,从意识形态到组织框架都离不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影响。有学者认为,《方法》蕴含建立民主与集中相统一的党委会内部关系、群众路线是党委会的基本工作方法和加强党内民主与党内团结的思想,其内容充满辩证唯物主义[15]。所以,毛泽东党委会工作思想中始终强调民主集中制,坚持党内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的组织原则,也离不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指导。
毛泽东从“健全党委制”思想,到“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体现着他对党自身发展和建设变化的理解和思考。《方法》是在西柏坡时期创作的,这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关键时期。张太原认为:“方法乃是推动中国共产党走向成功的更为直接的因素,这篇著作可以看作是了解中国共产党内部动员机制的一把钥匙。”[16]邓小平曾指出,在党的学说上,“马克思、恩格斯讲的不多,列宁有个完整的建党的学说”,而“把列宁建党学说发展得最完备的是毛泽东同志”[17]44。《方法》系统阐释了毛泽东党委会工作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管党治党的理论宝库,为党委会工作制度、党的民主集中制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为党委会如何做好集体决策、做好团结一致指明了具体方法和策略,更为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
毛泽东强调在党委会的工作中要划清两种界限,注意“革命与反革命”;也要注意互通情报,相互谅解;还要注意团结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同志;更要力戒骄傲。这不仅是毛泽东党委会工作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党的建设中相关问题的重要法宝。可以说,保持好这些优良作风,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不断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重要保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也需要全体党员干部传承和发扬讲政治、讲大局、讲团结和讲规矩等优良作风。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全面从严治党成为常态,中央不断加强对各级党委的政治巡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任务十分紧迫。而《方法》与全面从严治党也有紧密联系,如果把党的建设历史问题放到现实场域进行新的领悟,则对于全面从严治党的议题产生重大和深远的战略意义[18]。所以,学习《方法》就要借鉴毛泽东关于严明党委会工作纪律和规矩的思想,始终保持共产党人守纪律、讲规矩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
在党委会运行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好民主与集中的矛盾,可能会产生许多问题。毛泽东重视党内民主,强调在党委会的工作中把问题摆到桌面上,上级要善于“不耻下问”,这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和要求。另外,《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强调要坚持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处理个人和集体领导之间的关系,“班长”与委员之间要相互谅解,注意团结与自己意见不同的同志。这也在告诉我们:第一,只有把党内民主搞好,不搞一言堂,善于调动委员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党的建设才会更有效率,处理问题才会更加有效;第二,只有注意团结同志,学会化解矛盾,既敢于面红耳赤,又坚持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方式,做好疏导工作,才能不断发挥党委的集体力量;第三,只有在发扬党内民主的基础上,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才能确保组织体系的生机与活力。总之,新时期党委会的工作面临着各种挑战,既要讲究原则,又要讲究方法。学习《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就要借鉴毛泽东对于党委会成员坚持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相互团结、相互支持的思想,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领导力和号召力。
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基础。没有对过去经验的系统总结,就不能更好地指导革命的实践。邓小平曾这样评价《关于健全党委制》一文:“这个决定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总结了党内认真实行集体领导的成功经验,促使那些把集体领导变为有名无实的组织纠正自己的错误,并且扩大了实行集体领导的范围。”[19]230而《方法》就是自1948年9月中央发出《关于健全党委制》后中央和各地党的委员会实际工作的经验总结。这不仅为处理书记与委员之间的关系,还为怎么开好党委会,保持什么样的作风等问题进行了规定。吕臻认为,《方法》“不仅是党委会的工作方法问题,也是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是“党的工作经验的系统总结”,也是“围绕健全党委制有关问题的总结思考”,蕴含着多重的历史与现实含义[20]。为了推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不仅要管党治党,还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因此,学习《方法》就要借鉴毛泽东关于党委会工作如何开展的思想,不断提高党委会的研究能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和调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