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莉莉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现代城市更新始于19世纪,在二战以后以城市重建的方式开始兴盛。伴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造与美化,至今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
当代中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与大规模建设后,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建设逐渐从增量时代过渡到存量改造时代。通过城市更新来改善城市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也是城市发展的进步。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大规模城市和街区更新固然会给城市发展带来显著效益,但同时也会产生另外的问题,如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引发诸多不确定的后果。当前,紧缩发展、城市的精明增长与精细发展在城市更新中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取向。城市微更新随之逐步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和实践的方向,尤其在社区空间和一系列零碎的景观空间改造中表现突出。
城市微更新是在尊重城市内在的秩序和规律、整体保护原有城市肌理和风貌的基础上,强调通过居民的参与,采用适当的规模、合理的尺度,对局部小地块进行更新以形成城市自主更新的连锁效应,创造出有影响力、归属感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及空间形态。城市微更新的过程更接近于城市自身的有机增长规律,过程和结果也更易于把控,因此也更容易带来积极的作用。
城市微更新作为微小修复、修补的一种有机更新方式,在中国城镇化转型发展和国家积极推进“城市双修”政策背景下,引起了越来越大的关注。近年来,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了诸多探索。如北京大栅栏微更新、上海石库门改造、上海四平街道社区微更新改造等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上海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微更新的行动计划,如2016年5月启动的“行走上海2016——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包括11个微更新试点项目(该计划又新增11个试点项目),2018年2月发布了《上海市住宅小区建设“美丽家园”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同时又举办“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等城市艺术活动来推动城市微更新改造。
在城市微更新过程中,口袋公园的营造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作为人们近距离使用的城市小型公共开放空间的口袋公园,它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在高密度城市中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以口袋公园为对象的这种微小规模、渐进的城市改造方式,往往更能够发掘城市自身的能动性,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市民生活品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口袋公园,也称袖珍公园、迷你公园、微型公园等,指的是规模很小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常呈斑块状散落或隐藏在城市结构中,具有灵活、便利、面积小、散落式分布的特点。它通常是利用城市中一些剩余的土地边角料和已有的微型绿地,实现对城市土地资源的优化利用。通过为市民提供休憩与交流的城市小型开放空间,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改善人居环境,激发城市活力,对城市中心区的过度拥挤起到缓解作用。因此,口袋公园的建设对于城市的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具有重要价值。
美国是最早建设口袋公园的国家。1967年占地面积仅390平方米的佩雷公园的建成,标志着口袋公园建设的开始。上世纪60年代,美国东海岸的费城通过实施“邻里共有”计划,为市民和低收入的家庭建设由社区拥有、使用和管理的口袋公园。之后,美国各个城市均大量建设口袋公园,如纽约的格林埃克公园、洛克菲勒中心、贝克公园、波士顿邮政广场及亚利桑那中心等。
欧洲的情况与美国类似。如上世纪80年代,西班牙的巴塞罗那采用了被称为“城市针灸”的城市更新途径,用类似中医针灸疗法的方式,精准地楔入,营造出大量的口袋公园,重新塑造了旧城环境,激发出了新的城市活力。英国的口袋公园计划,则提出了“乡村在门外”(countryside in the doorstep)的概念,这些公园面积在400~3 500平方米之间,目的是精细化地改善城市绿色空间。
在我国,口袋公园也逐步成为各个城市解决城市精细问题的重要措施,越来越多的口袋公园如繁星点点,在许多城市中不断出现,点缀着美好的城市环境。
南桥镇,隶属于上海市奉贤区,位于上海市南翼,南临杭州湾,北濒黄浦江,东眺深水港,西临沙港,是奉贤区区委、区政府所在地,也是奉贤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南桥老城位于镇西南角。南桥文化底蕴深厚,“敬奉贤人、见贤思齐”的文化传承绵延千年,经久不衰。区内水系发达,桥梁众多。东西向的南桥塘、南北向的南横泾形成“十”字型水系。老城内散布着众多的街头绿地和小区游园。南桥镇于2017年启动了老城区的城市更新工作,规划提出“滨水激活、老城厢激活、街巷激活”三大目标,提升老城趣味和吸引力。2017年,奉贤区南桥镇政府举办了“奉贤南桥镇口袋公园更新设计国际竞赛”,对南桥15个口袋绿地进行更新设计及实施改造,竞赛主题为“趣·南桥”,“趣”体现为“青春活力”“特色文化”和“绿色生态”。
在镇区更新改造的背景下,近年来,笔者带领设计小组持续对奉贤南桥镇的多个口袋公园进行跟踪调研,采用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空间注记法等多种方式进行。调研的内容包括:口袋公园在区域内的分布,每个口袋公园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使用者的情况调查:包括年龄、性别、职业、使用状况和使用意愿。公园的使用情况:不同场所人的使用状况,不同时间段人的活动行为分析。通过对每一个公园定点、定时的观察和记录,针对所收集的资料和数据的分析,发现这些口袋公园普遍绿化较好,通常能提供一些日常使用的活动,如广场舞、遛狗、闲谈等。但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公园的定位不明确,功能混乱;与周围环境关联度较差,没有形成融洽的城市空间氛围;内部景观层次单一,场地环境杂乱无序;公园的空间层次和艺术品质较差;没有考虑到人们日常生活行为的习惯和需求,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缺乏开敞活动空间,缺少老人和儿童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现有的一些活动设施又大都破损或残缺,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造成这些口袋公园环境品质低下,居民不愿意停留,使用的人流量减少。
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设计小组归纳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改造理念和更新设计方案。改造方案根据口袋公园绿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特点、所服务的人群,明确公园的定位,整合功能,坚持以现有的绿化为基础,保留场地内的植被,整治已有水系,添加适当的休闲活动设施,构建各具特色的公园景观。改造方案的实施,将会提升口袋公园的品质,更好地服务于周边市民,促进城市环境的有机发展。
1.中心医院北侧口袋公园改造方案
这是南桥镇位于奉贤区中心医院北侧的一块绿地,面积约3 600平方米。四周被医院、住宅区、商业区包围,入口面向道路与住宅区,较为封闭。绿化内容单调,缺乏趣味性,有一个亭子和简陋的活动设施。场地空间零碎,缺乏休闲空间。场地内部有人造水塘,但品质较差。活动的人很少,大多数在遛狗(图1)。
设计定位是传承水乡传统文化,塑造独特的市民休闲场所。南桥以桥闻名,自古便有许多桥梁。在水上行驶的,便是舟。舟载人于水上,穿过一个个桥洞连接水两边的人们。舟能将人们聚集在一起,也能让人们享受与水的互动。改造方案的立意即为“桥下水、塘上舟”,引入“桥”“舟”设计元素。具体手法是以现有的水塘为基础,用生态复合板材围绕水塘形成不同层次的空间,或临水成台,或跨水成桥,或驾水成舟,形态灵活,风格统一,富有动感。沿水布置相应的互动设施和观景平台,营造亲水界面。保留已有的亭子,作为周边居民的原有场所记忆。同时场地内添设绿植和必要的服务设施,并专设宠物玩耍区,努力为居民营造景观层次丰富,具有趣味性的公共休闲场所(图2)。
2.供销合作社口袋公园改造方案
该公园位于南桥镇供销合作社的北侧,面积约1 200平方米。周围是居住区,场地狭长。现状场地绿化较好,但行道树较多,绿化单一。缺少休息场所和活动设施,人流量较少,居民使用率不高。
图1 中心医院北侧绿地现状
图2 中心医院北侧口袋公园改造方案
图3 南桥中学滨水绿地现状
图4 南桥中学滨水口袋公园改造方案
方案的定位是为周边居民提供可交流、可锻炼和可休闲的公共空间。首先是考虑与周边社区外部的联系,吸引更多的居民进入场地。同时场地内部在尽可能保留原有绿植的前提下增加场地的趣味性,并提供居民日常休闲、聚会、锻炼、各种文娱和活动场地。为此,改造方案采用“盒形空间”这一设计母题,在公园内设置方形广场,方形水池,玻璃盒花房,并将这一母题贯穿整个公园。保留原有的绝大多数绿化,增加的植物种类侧重于丰富公园内的景观色彩。将原有的较为破旧的建筑改造成聚会休息室(兼作紧急避难所),将原有的花坛改建成错落的方形花坛,增加趣味性。保留原有的亭子,加建玻璃盒花房,使亭子、花房、水池交错排布,呈咬合状。增加公园内的娱乐活动设施,如小型广场、水池、花房、休息室等,多采用较为鲜艳的颜色,以活跃氛围,激发活力。在广场中设置儿童游戏活动场地,以积木的形式建造,积木颜色鲜艳,大小不一,是公园中的点睛之笔。孩子们可以穿过积木玩耍,也可以坐在积木上休息。广场的中间设有滑滑梯。整个公园意在打造一个母体鲜明、富有活力的居民休闲场所。
3.南桥中学滨水口袋公园改造方案
该公园位于南桥镇人民桥东南角,面积约3 000平方米。场地东侧为南桥中学体育馆,北侧为南横泾。现有场地较为孤立,与周围环境缺少互动,绿化杂乱,公园缺少风格,内容单调,缺少趣味性(图3)。
场地位于南桥主要的交通节点上,承载了城市形象的展示功能。需要加强与城市主干道人民路的空间联系,为使用者进入场地创造便利条件。场地北侧的南横泾,作为有利因素,结合场地空间加以充分利用,用于打造可亲近的滨水空间。场地毗邻学校和体育馆,同时考虑了场地内部作为休闲锻炼场所的可能性。因此,该口袋公园的设计定位为既满足城市生活、社区休闲锻炼,又能充分展示城市形象的具有标志性的滨水休闲公共空间。
为此,改造方案的立意是“云水桥”。引入“S”形的构筑物,强化交通流线的组织,引导流动性空间的走向,形成一个整体丰富的动态空间。
公园设有三个出入口,从每个入口进入公园,都可通过弧形的道路引领人们走向曲线构筑物——“S”形桥,桥下有相似形态的S形道路,道路旁有小河相伴。沿着S形的桥或道路走向公园的尽端,公园的小河汇入城市河流南横泾,城市景观尽收眼底。在此,口袋公园的景致与城市景观溶为一体。空中的桥、弧形的道路和水流,三条路径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高度存在,它们或相互穿插,或相依而行,加之周边环绕的一个个节点景观,使整个公园有序而丰富(图4)。
三个口袋公园的改造方案根据其所在的地理环境、现有的场地条件和所服务的不同人群,确定了各自的定位,运用独具特色的方案立意,改造的侧重点不同,意在建设一个个风情各异的口袋公园,以丰富城市的空间与景观格调。
通过调研和在此基础上的口袋公园的更新设计,可以体会到口袋公园的营造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空间、景观和绿化的建设,而是涉及到城市肌理、景观格调、政策经济、不同部门与使用者等诸多关联因素。
1.定位与角色转化
针对已有的口袋公园,在新的城市更新背景下,根据其所处的区位、周围的环境特点和服务的主要人群来重新赋予其角色定位和内涵。例如周围是居住区的口袋公园,主要定位就是服务于居住区里的居民,以家庭为单位来进行需求分析,给老年人提供锻炼、交流的场所,给孩子们提供游戏的场地,还能够为年轻人提供适当运动的空间。周边是商业环境的口袋公园,则需要为人们在逛街、购物时提供歇息与休闲的环境,形成一个名符其实的休憩场所。位于办公环境中的口袋公园,则需能够改善城市建筑中空间压抑、空气不流通、电脑辐射、噪音污染等问题,为办公室里的人们提供户外休闲放松的空间。而处于城市主要节点的口袋公园,除了满足本地居民的城市生活,还需向外来游客展示城市形象,传递城市文化和文明,为人们提供标志性、多样性和独特的空间体验。
2.功能重置
口袋公园更新的目的是要激活这些细微的空间环境。因此,重新配置相应的功能十分重要。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所处周边环境的特点和服务人群的不同,谨慎地对待现有环境中已提供的功能类型,保留其精华,将一些落后的功能设施升级换代,积极调整配置的功能类型和比重。
景观生态功能:保留口袋公园中已有的花草树木,重新配置的植物应能明显改善公园的景观格局,所形成的生态环境起到改善公园微环境和调节小气候的作用。
口袋公园作为人们日常活动的场所,它们的景观质量和品位,直接影响到使用者的切身感受。而不仅仅是花草树木、设施器械的简单堆砌。建造时要因地制宜,结合具体的地形地貌、人文历史和植物等条件,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做到动静结合,开闭相间,营造出多层次的景观空间,提升已有的景观品质。
活动交流功能:口袋公园是城市中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它应为不同年龄、文化层次和兴趣爱好的市民提供不同的活动空间、交流场所和机会,特别是老人、孩子等人群交往活动的组织和安排,力求多样和有序。根据需求增添的设备设施,应以促进各种行为活动的发生为目标。
文化情感功能:口袋公园的建造还需体现所处区域的特色和内涵,强调人文传承,着意营造人和环境之间的认知和感受能力。塑造的空间环境要有鲜明的识别性,展示区域的文化特征,让人们体会到认同感、归属感。
3.灵活实施、经济快捷
口袋公园的建设要考虑到实施的快捷且便利,造价低廉、小规模、低成本,可以分阶段灵活实施。这意味着口袋公园的建设要立足于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符合人的尺度,强调具体地块具体分析,尽量优化原有场地,对微小空间层面进行改造,整个更新计划需要灵活、实效和长远。
4.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与居民参与的“自下而上”两种模式紧密结合
在城市化不断发展、居民素质不断提升的今天,城市微更新会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一种常态。口袋公园的建设不再只是政府和社区的工作,而是公众自发提出更新需求,居民主动参与、提出意见,以及亲身参与打造出适合自己的空间环境,并因而提高公园空间的使用与满意度。一个好的口袋公园的营造应该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模式紧密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动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更新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城市中的口袋公园的更新建设,不仅仅局限于景观和环境的翻新改造,应当更关注市民生活品质的提升、传统文化的延续、街区活力的维护以及更新的社会意义。现代城市环境是一个整体,更像是一个有机生物体。口袋公园,作为城市环境中的微小细胞,通过对其进行小规模干预和微更新,本质上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激发城市进行自主更新的连锁效应,这必将是现代城市精细发展和精明增长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