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政治伦理溯源*

2020-03-12 06:34
观察与思考 2020年5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理政治国

于 希 勇

提 要:习近平关于治国理政的思想具有多个层面的政治伦理历史承接,在汲取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精华的同时,赓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伦理思想,继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的伦理品格,加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伦理关切。从习近平同志的从政经历来看,习近平治国理政光大了地方治理实践中的道德关切,展现出一以贯之的政治伦理脉络。

习近平治国理政有着丰厚的政治伦理思想意涵,在历史、理论与实践层面体现出深刻的历史承接与创新。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政治伦理根植中华文化母体,依系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脉络,并承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伦理思想,也是以往地方治理实践中道德关切的拓展和深化。从“初心升起”到“一心不改”,从“心之所系”到“不忘初心”,从“一心为民”到“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治国理政展现出深厚的道德意蕴,延展出明晰的政治伦理脉络,并在新时代得到发扬光大。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汲取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精华

(一)对传统伦理思想的精华进行高度凝炼并阐扬

中国有丰厚的传统伦理思想,以及悠久的政治伦理传统。以儒家的“善政”为代表,勾画出社稷稳固、百姓安乐、社会和谐的“善治”图景。

习近平关于治国理政的思想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并有深厚的传统政治伦理思想历史底蕴。2019年10月31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讲话时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①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求是》,2020年第1期。习近平同志还概括提升了传统政治伦理思想的若干命题:包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

习近平治国理政还注重发挥传统伦理思想的新时代价值,促进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因此,习近平同志还倡导新时代青少年继承发扬传统伦理思想精华。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列举、升华了若干传统伦理思想的精华,如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等。习近平同志指出:“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②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70-171、390页。

(二)善于将传统伦理思想创造性转化用于治国理政实践

习近平治国理政以传统伦理思想作为历史底蕴,通过创造性转化,将其运用于治国理政实践的各个方面。习近平治国理政倡导与弘扬古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葆有“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秉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弘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上述优秀传统伦理思想,渗透在习近平同志内政、外交和党建等治理活动中。

在一些重大国际外交场合,习近平同志自觉做中国优秀传统伦理思想文化的“代言人”。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同志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意味深长地回答了他的提问:“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③《习近平: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新华网,2019年3月24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真切表达了习近平同志对国家对人民的担当,以及以“无我无私”“天下为公”等传统伦理理念对“自我”进行严格要求,从而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境界。

习近平治国理政还在树立党员干部的榜样模范过程中,追寻传统伦理思想中的美德要义。习近平同志推崇的党员干部榜样(如龚全珍、张富清等),也继承和弘扬了优秀传统伦理思想。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不断体会和弘扬先人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义’、‘言必信,行必果’、‘德不孤,必有邻’、‘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等。”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48-149、353、545页。习近平同志认为,上述传统美德,为当代国人为人处世、安身立命提供重要启示。

(三)将传统儒家伦理修养在治国理政中创新性发展

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践履,是中国传统伦理尤其是儒家伦理的重要特质。“修身”“齐家”“理政”“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儒家伦理的修养路径,这种路径在习近平治国理政中创新性发展——从“修身”来看,“清清白白做人”是习近平同志的家风家训之一。习近平同志秉持这种家风家训,并用于“抓关键少数”、要求中央政治局当好“三严三实”表率等。

从“修身”与“理政”“治国”的关联“齐家”来看,习近平同志还注重弘扬优秀传统家风家训,并结合治国理政实践进行时代传承。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同志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48-149、353、545页。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为此,习近平治国理政以老一辈革命家为榜样,通过培育与弘扬良好家风改善党风,严明党纪。

从“平天下”来看,习近平治国理政强调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指出,尽管《孙子兵法》是一部著名兵书,但其第一句话就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要义是慎战、不战。这种理念,“几千年来,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48-149、353、545页。此外,习近平同志还在不同的国际场合,强调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等优秀政治伦理传统,并在携手世界各国联合抗“疫”中得到精彩呈现。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赓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伦理思想④此处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采用的是广义上的界定,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过程中,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贡献过文献的人。 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也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贡献者毛泽东、邓小平等人。

(一)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

虽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并没有创建以“善”为核心概念的伦理学,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熔铸古今道德传统,蕴含着丰富伦理思想。有学者认为,“他们的主要伦理思想在这些关于伦理道德问题的直接论述之外。除此而外,如果从伦理学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精神,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理论,都渗透着深刻的伦理思想。从一定角度出发,完全可以说,整个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伦理学理论”⑤安启念:《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6页。。

2)坚持“两个不间断”。①坚持理论学习不间断。在医生的培养过程中,坚持理论学习不间断,建立和完善“以能力为导向,以病例为基础”的床旁教学体系,开展多层次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开设研讨式循证医学课程,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循证医学思维。在技能训练方面。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完善导师带教制度,通过有针对性的临床实训与技能强化,完成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

关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以及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前途命运,把为劳动群体谋福祉作为毕生的事业,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一个鲜明特质。马克思主义的崇高意愿在于关心人。西方伦理学者乔治·布伦科特认为,“马克思伦理学的主要特征就是人的尊严的概念,人作为自身就是目的的概念”①George Brenkert.Marx and Utilitarianism.CJP,Vo.l5,No.3(Nov.1975):p.428.。然而必须指出的是,这里的“人”尤其指劳动人民。进而言之,马克思主义为劳动人民的幸福和尊严呐喊,并旨在通过根本性的制度变革,实现人在“类”意义上的平等。

习近平治国理政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强调仍然要从中汲取真理和道德的力量。2018年5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让人民获得解放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这是尊重历史规律的必然选择,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②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习近平治国理政更把马克思的道德价值落实到新时代的中国大地,将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人的尊严”等理念现实化、制度化。

(二)继承毛泽东思想中的伦理品格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其伦理品格的集中体现,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习近平同志强调,新形势下要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把我们党建设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譬如,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坚持实事求是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就要坚持为了人民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要有光明磊落、无私无畏、以事实为依据、敢于说出事实真相的勇气和正气,及时发现和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决策中的失误、工作中的缺点,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规律、符合时代要求、符合人民愿望。”③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6页。进而言之,实事求是体现出理论品格,群众路线体现出为民情怀,独立自主体现出独立人格和自主国格的统一。这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有着鲜明体现。

毛泽东的群众路线,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使命型政党”④若干国内学者提出了“使命型政党”的概念。杨光斌以政党所信奉的政治理念的本质以及政治理念在塑造政党的政治态度和行动方案上所扮演的角色为标准,在理论层面将现代政党区分为使命政党和掮客政党,并认为使命型政党(missionary party)是以吸引人们归依并信奉其理念为主要目的,而非以扩大选民支持而赢得公职选举为主要目标的政党。复旦大学唐亚林教授则明确指出,西方经典政党理论范式无法用来分析中国共产党的职能地位,尤其是党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所承担的角色、所发挥的功能以及所肩负的使命,认为中国共产党已转型成为融性质、作用、角色、地位、使命、责任于一体的使命型政党。的特质。毛泽东在1934年1月22日至2月1日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所作的题为《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而在新时代,习近平治国理政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举措中,继续贯彻群众路线,彰显“使命型政党特质”。在《集中力量做好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一文中,习近平同志指出:“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集中力量做好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统筹做好教育、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的工作。”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74、185、6页。将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及政治伦理担当在新时代的继承。

毛泽东思想中的政治伦理课题,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也得到了时代回应。2016年10月27日,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同志两次引用毛泽东思想中的典故。在《全面落实党内监督责任》一文中,习近平同志回忆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提出的跳出“历史周期率”的课题,并指出:“党的八大规定任何党员和党的组织都必须受到自上而下的和自下而上的监督,现在我们不断完善党内监督体系,目的都是形成科学管用的防错纠错机制,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74、185、6页。在此意义上,“全面从严治党”可以说是习近平同志对毛泽东“历史周期率”课题的时代回应。

(三)加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伦理关切

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山之作,亦体现出实事求是的理论品格,并表达出对人民的深情之爱。2014年8月20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了邓小平理论的道德情感与品质:“爱祖国、爱人民,是最深沉、最有力量的情感,是博大之爱。我们要学习邓小平同志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大爱,始终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脚踏实地践行党的宗旨,把自己的一生交给党和人民,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纪念邓小平同志,就要学习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74、185、6页。而习近平治国理政则将邓小平及其理论的道德情感与品质,转化为为民情感与实践理性等政治伦理品格。

新时代的“共享”发展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共同富裕”的阐扬。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多次强调共同富裕。1990年12月,他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江泽民同志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⑥《江泽民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6页。习近平治国理政直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注重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从而坚持了“共同富裕”的政治伦理进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是对胡锦涛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继承与发展。胡锦涛同志曾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⑦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3年7月2日。胡锦涛同志在谈到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时指出:“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①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的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07年6月26日。在此意义上,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坚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将人民作为历史前进的主体力量。

三、习近平治国理政光大地方治理实践中的道德关切

研读《知之深 爱之切》《摆脱贫困》《之江新语》《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等著作,可以发现习近平治国理政一以贯之的道德关切。正如何毅亭所言:“习总书记十八大以来系列重要讲话中的绝大多数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他这些(十八大以前的)讲话和著述中都能找到原点。”②何毅亭:《追本溯源 融会贯通》,《学习时报》2014年5月26日。同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政治伦理,光大以往地方治理实践中的道德关切。

(一)七年知青岁月中的人民情结

延安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起源的历史起点,也是习近平治国理政伦理思想的原点。在七年的知青岁月中,青年习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将为群众做实事作为始终不渝的坚定信念,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

在梁家河时期,习近平同志敢说敢做敢担当,群众需要什么就干什么。他立志办大事,不搞形式主义。他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打淤泥坝,到四川学习办沼气。他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养成了立足实际的政治伦理品格。正如当年一起的知青所言:“习近平讲的‘了解实际’,就是我们深入生活所了解的真实情况。他正是了解实际,了解群众最需要什么,才能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来主持工作。如果不了解这些,恐怕不会有十八大以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会有‘三严三实’学习教育,不会有反腐倡廉,也就不会产生一系列正确的理解和认识。”③《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年版,第398、31页。在此意义上,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也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政治伦理的道德原点。

在七年知青岁月的“立根群众”中,习近平同志养成了浓厚的人民情结。正如当年的知青同志回忆:“当时我们已经插队几年了,近平说自己‘是个普通农民’,反映出他对农民思想感情的变化。他没有自称‘知青’,而是自称‘普通农民’,说明他已经完全把自己融入农民之中了。近平对基层群众、对农民的感情非常深厚。无论是他当知青的时候,还是当大队书记的时候,他的目的都很明确,就是为人民服务。”④《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年版,第398、31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习近平同志之所以一再强调“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就是因为他曾经就是一名“农民”,他很理解、很懂农民,从而有着浓郁的人民情结。

(二)河北正定工作时的知民之深、爱民之切

在1980年代初期,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任县委书记时,其伦理关怀在其工作实践中就得以切实体现和鲜活运用。习近平同志的《知之深 爱之切》书写他在河北正定的治理实践,展现胆识气魄,蕴含着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源泉,展露出习近平治国理政伦理的基本特质。

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利益关系调整,某种意义上也是政治伦理关系重构。在促进河北正定改革实践中,可以发现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准备。在《改革戏必须大家唱》一文中,习近平同志从思想、工作、方法三个方面指出改革面临的问题。比如,从思想上讲,“有的同志对改革工作不主动、不敏感,缺乏改革责任感,等靠思想很突出,不推不动,甚至推也不动;有的同志说‘宁肯不改革也不能犯错误’,似乎搞改革就要犯错误,不改革就能平安无事。”①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石家庄: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85、186、215页。从工作上讲,“改革存在着不系统、不配套的问题,突出表现是‘中间梗阻’,各部门之间动作不协调,步调不一致。”②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石家庄: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85、186、215页。虽然当时改革知之维艰、行之更难,但习近平同志基于对人民的道德关切,躬亲实践,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做改革的实干家。从根本上理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权力关系。

通观《知之深 爱之切》,也可以发现习近平同志的家国情怀。事实上,习近平同志的家国情怀不仅源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道德追求,更得益于他与正定人民和正定大地血浓于水的道德关切。在《我爱自己的第二故乡》中,习近平同志说:“正定是我的第二故乡。这里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勤劳的人民。我爱自己的故乡。”③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石家庄: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85、186、215页。他以主人翁责任感深情地爱着正定和那里的人民,这种道德积淀从未间断。

习近平同志的伦理关切不仅在正定实践中扎下了深根,而且在后来的闽东实践、浙江主政、大国治理中逐步形成发展成熟,越来越放射出道德的光辉。

(三)福建工作时期的同心同德、摆脱贫困

新时代“精准扶贫”是当年“摆脱贫困”的理念传承。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提出了“精准扶贫”方略,也就是“扶持谁”的问题。早在1988年闽东九县调查中,习近平同志就提出:“要有比较明确的脱贫手段,无论是种植、养殖还是加工业,都要推广‘一村一品’(即每个村都要抓一种有特色的产品)。”④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8、58-59页。他还提出了扶贫模式的创新,也就是“怎么扶”的问题。通过开发资源和开放市场,实现脱贫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这与当前“精准扶贫”过程中,通过金融扶贫和产业扶贫,实现“扶智”与“扶志”的统一,其思路体现出政治伦理的内在一致性。

新时代“实干兴邦”是当年“实干精神”的延续。习近平同志的《摆脱贫困》一书在谈到秘书工作时, 要求努力做到“五不”,即“不自恃、不自负、不自诩、不自卑和不自以为是”⑤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8、58-59页。。这既是工作方法的要求,更是道德规范。习近平同志还受插队落户时看到的滴水穿石的启示,提出为官一方不应当急功近利,要像滴水穿石一样:“坚硬如石,柔情似水——可见石之顽固,水之轻飘。但滴水终究可以穿石,水终究赢得了胜利。喻之于人,是一种前赴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所以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⑥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8、58-59页。习近平同志对新时代官德实干要求的话语风格,从中不难发现。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是当年密切联系群众的升华。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和调查研究,是习近平同志当年做地委书记时的重要工作方法。习近平同志认为这是解决贫困地区发展问题的根本方法之一,也是提高领导威信的必要条件。因为领导的威信靠上级封不出来,靠权力压不出来,靠耍小聪明骗不出来,只有全心全意、尽心竭力、坚持不懈为人民办事,才能逐步地树立起来。习近平同志指出:“扶持经济发展,帮助群众富裕起来,是好事、实事;弘扬社会风气,打击害群之马,丰富群众业余生活,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文明、和睦、和谐、安定,也是实事、好事。解决群众衣食住行之苦,生老病死之需,是实事、好事;甚至远处僻土深山的群众买不到灯泡、肥皂这类针头线脑的小事,得到我们的关心、解决,也是实事、好事。”①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3-64页。为此,习近平同志在宁德一上任,即针对闽东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交杂的现实状况,提出了“弱鸟如何先飞”的战略发展思路。在以后的治理实践中,习近平同志将这种务实的工作方法和作风一直坚持下来,逐步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总之,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不仅帮助人民群众“摆脱贫困”,更留下了工作方法、思维方式与伦理关怀,并转化为新时代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与使命担当。

(四)主政浙江时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提出了许多具有伦理意蕴的执政理念,如“权力是个神圣的东西”、“成才必须先学做人”、“做人与做官”、“追求‘慎独’的高境界”、“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再造自我”等。《之江新语》中的若干表述,后来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伦理思想的重要命题。就历史唯物主义伦理思想方法而言,提出办法就在群众中,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就实践品格而言,提出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做人做事要力戒浮躁,落实才能出成绩;就领导干部责任义务担当而言,提出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凡是为民造福的事一定要千方百计办好,心无百姓莫为“官”,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做好“样子”,要甘于做铺垫之事,激浊扬清正字当头,树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并论证了“潜绩”与“显绩”的辩证关系;就美德阐扬与官德要求而言,提出敬业乐业为美德,要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努力打造“信用浙江”;就树立契约精神而言,提出和谐社会本质上是法治社会,党的领导是法治的根本保证,坚持法治与德治并举,弘扬法治精神形成法治风尚,等等。具体阐述如下:“干在实处”体现出习近平治国理政一以贯之的唯物辩证的实践品格。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时,擅于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理论品质,转化为对领导干部的道德品质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为官一任,就要尽到造福一方的责任,要时时刻刻为百姓谋,不能为自己个人谋。我们要坚持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统一,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恪尽职守,尽心竭力,讲奉献,有作为。既要多办一些近期能见效的大事、好事,又要着眼长远、着眼根本,多做一些打基础、做铺垫的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②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533页。上述对“官德”要求的话语,至今仍时常出现在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文本中。

坚持“走群众路线”与习近平治国理政伦理的历史唯物主义伦理思想方法一脉相承。走群众路线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品性要求。主政浙江时,习近平同志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善于掌握“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工作方法,因地、因时、因事、因人而异地开展工作。2004年6月21日,习近平同志在《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中指出:“在困难面前,是束手无策、畏缩不前,还是克难攻坚、奋然前行?作为领导干部理所应当选择后者,应该千方百计采取切实可行的好措施、好办法,努力解决困难。好措施、好办法哪里来?答案是:从群众中来。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解决矛盾和问题,就要深入基层,深人群众,拜群众为师,深入调查研究。”①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530、532-533、250页。在以后的治国理政实践中,习近平同志坚持走群众路线,努力把党的群众工作做实、做细、做深、做好,切实增强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真正干出有益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事,真正建立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政绩。

“守土有责”与习近平治国理政强调领导干部的义务担当贯通为一。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时,展现出浙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成功探索和宝贵经验,是把中央精神和地方实际紧密结合的典范,是执政为民、真抓实干的典范。习近平同志指出:“领导干部要真正在群众心目中留下一点‘影’,留下一点‘声’,留下一点印象,就要精心谋事、潜心干事,努力为人民多作奉献,而绝不能靠作秀、取宠、讨巧,博取一些廉价的掌声。作为领导干部,就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党和人民把我们放在这个岗位上,这是对我们的信任,是赋予我们的责任,是给我们为党分忧、为国效力、为民尽责的机会。”②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530、532-533、250页。正所谓“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习近平同志还在《之江新语》中坦率地指出:何其为领导干部?说得直白一点,组织上让我们当领导干部,就是派我们在这里站岗放哨,这叫守土有责。他引用刘邦的《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话,说明要有一批人来守土,负责站岗放哨。习近平同志在《领导干部必须做到“守土有责”》一文中指出:“当年的封建官吏尚且如此,现在我们作为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更应有强烈的责任感,明白责任,敢于负责,保一方平安,强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真正做到守土有责。”③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1页。可见,“守土有责”是为官之“道”,也是为政之德。

“善待民工”等群体与习近平治国理政对普通群体的尊重理念承继。在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的那段时间,随着浙江城市化的推进和效益农业的发展,有数百万省内外民工来到浙江各地城镇打工,成为推进经济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和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家政服务离不开民工,社区保安工作离不开民工,服务业离不开民工。习近平同志强调,广大民工用勤劳的双手,撑起了城市建设和服务行业的一片蓝天,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善待民工,就是善待我们自己。2004年8月6日,习近平同志在考察西湖文化广场建设工地慰问农民工讲话时指出:“那种对民工另眼相看的想法和做法是极其错误的。各地、各部门和各有关单位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更加关爱和善待广大民工,积极为广大民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创造必要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努力为他们解决家庭居所、子女就学、个人婚恋等实际问题。”④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530、532-533、250页。

此外,“法治浙江”与“法治中国”相关联,体现出习近平治国理政伦理的社会主义契约精神;“两山”思想与“美丽中国”相关联 ,表达出习近平治国理政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政治伦理情怀。上述种种,均体现出浙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的特点。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理政治国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韩新政府成立百日:文在寅谈治国理政重要目标
中国梦视角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
基于大国视角的中国治理问题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论略
欧茨小说《大瀑布》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究
一部探究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