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玲
【摘 要】 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是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学生学习发展的领路人,教师应更新方法、创新教学思路,将学生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提升教学质量。文章将结合个人教学实际,从课前准备、课中引导、课后总结等环节进行解决问题教学,帮助学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展开讨论,以飨共享。
【关键词】 小学数学;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解题;能力培养
解决问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部分,也是难点内容,教学中忽视不得。解决问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转化实际问题为数学模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难度进一步提升,对学生解题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拔高,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不断总结有关解决问题的教学经验与解题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不断培养对于解决问题的解题能力。下面,笔者结合具体案例,对如何进行解决问题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明晰教学目标,教学有的放矢
在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充分明确教学目标。解决问题题型丰富、灵活多变,知识应用较为综合,如果不能够在课前充分准备,不能研读课标和教材,不能分析学生基础和需要,不能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就很难在实际教学中精准解惑、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做好充足准备,分析课标、教材、课件等教学内容,明晰教学目标,有的放矢。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六年级上学期第四章《解决问题的策略》时,两个例题如下:
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已知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例2:在1个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球,正好是80个。每个大盒比每个小盒多装8个,大盒里装了多少个球?每个小盒呢?
如果我们将两个例题割裂开来进行授课,虽然能够较好地讲清两道例题的解题思路,却很难突出本章的教学目标,即带领学生熟悉对数量关系进行相互转换的思想。因此,笔者在进行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对两道题目进行了解题的分析,然后请学生对比两道题目之间的共同点,即将已知的总量(果汁、球)分到不同的两个未知数量(大杯和小杯、大盒和小盒)中,同时知道两未知数量间的关系(倍数、差数)。笔者继续引导学生比较之前得出的解题思路的相同点,即“用一个未知量来表示和替换另一个未知量”,从而得到“已知总量和一个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通过上述教学,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本章的核心思想,也是教师授课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对数量关系的转化建立起了初步的认识,养成了对解决问题进行“分类别”的习惯,能够较为清晰地建立起处理数学应用问题的解题思路。
二、设计问题情景,数学教学生活化
解决问题是实际生活问题的总结和凝练,而学生想要充分理解解决问题,就需要建立相应的生活认知,这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往往是有难度的。教师在进行授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对于部分题目的认识缺乏生活实际经验,从而导致陌生感和排斥感。为此,教师要对于学生可能不熟悉的部分,将题目转化并设计成学生相对熟悉的生活问题情景,实现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生活化,从而尽快地理解题意、建立数量关系,得出解题思路。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学期第二章内容《分数乘法》中,例1采用了用绸带做绸花的实际问题背景,对于小学生的生活体验是很陌生的问题。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也有学生问出“用绸带怎么能做出綢花”这类与教学无关却影响学生理解题意的问题。因此,笔者将问题转化成了“一米长的木棍,现在要截成米长的小棍。(1)小芳做3根这样的小棍,一共用木棍几分之几米?(2)小华做5根这样的小棍,一共用木棍几分之几?”诸如此类学生充分熟悉的问题情景。
好的问题情景的设计,还能充分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烘托课堂教学氛围。例如,在苏教版六年级下学期第五章内容《确定位置》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方向感不是很好,对于两物体间方向关系的辨别较为吃力。因此,笔者利用学生座位的布置,随即叫到班里两位学生,引导他们先用“前后左右”大致描述两人的方位,这时学生们都能较好地做出“XX在我的前方偏左”这类判断,笔者继而引导学生延伸到方位位置上来,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并熟练掌握了。
三、总结知识体系,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解决问题的一个特点就是综合性,新课标也明确提出倡导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策略的多样性。因此,除了明确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情景以外,为了帮助学生充分掌握解决问题的解题技巧,并多角度、个性化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还要通过带领学生总结知识体系的方式,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对于应用问题的理解把握。
一方面,在题型上,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整理解决问题的基本题型种类。例如典型的归一问题:“买5支铅笔要0.6元钱,买同样的铅笔16支,需要多少钱?”典型的和倍问题(见上文引用例1、例2),典型的相遇追及问题:“甲、乙二人同时从两地骑自行车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15米,乙每小时行13千米,两人在距中点3千米处相遇,求两地的距离。”
另一方面,教师在帮助学生整理基本题型的同时,也应当帮助学生整理相应的解题思路和基础知识。以相遇追及问题为例,学生应当掌握基本公式“距离=时间×速度”,相向而行是两者速度相加,追及问题是两者速度之差等基础知识;同时,学生也应对追及问题树立起画图、找关键点的做题思路,从而迅速找出等量关系。
总而言之,对于六年级解决问题这一小学数学的重难点和最终教学的落脚点,我们一线教师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提升,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块知识。本文论述的明确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情景、总结知识体系,仅仅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得出的一些心得,对于如何更好地开展六年级解决问题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我们在不断的教学中予以总结、思考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带领学生攻克解决问题难题,培养良好的解决问题解题能力,落实数学教学的总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宏达.浅析小学数学的解决问题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9(32):30.
[2]司圣芹.论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解答能力的培养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19(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