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形手法在建筑中的运用

2020-03-11 07:19谭伟豪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塑形高层建筑

谭伟豪

摘 要:在中国不断积极拥抱世界,坚持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每一个城市的地标性高层建筑,都会进行全球招标,而西方建筑事务所往往中标。在这个大背景下,打破中国建筑缺乏本国设计师的现状,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文章探索塑形手法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运用规律,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中国优秀建筑,主張将其运用在中国高层建筑上,同时引入设计的系统化、模数化和标准化,贯彻迪特·拉姆斯的“好设计的十大原则”,来为中国传统建筑设计发展提供一个思路。

关键词:塑形;高层建筑;建筑外观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飞速增长,但文化建设却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现代化建设中,一栋栋钢筋混凝土建筑拔地而起,西化的中国现代建筑诚然已经看不到多少中国民族文化的痕迹,导致中国大多数的城市在建设时变得“迷茫”,不知不觉中城市扩张成了“复制粘贴”,建筑思想更是由“向外封闭、向内封闭”走向了“向外封闭、向内开放”,究其原因是脱离了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土壤。国际主义风格的盛行,严重冲击了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因此,要对此做出改变,需要以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为理论平台[1],将中国传统建筑以现代化的形式带回到人们的视野中,以建筑学的理解将塑形手法运用于当代建筑创作中,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技艺的传承。通过塑形手法提出一条中国建筑发展的道路,以传统文化为基点给探索民族发展这个大命题提供一个选项。

本文通过分析案例建筑的塑形手法里面蕴含的现代美学,结合绿色生态、节能低碳的新要求,得出基于新时代新发展需求的建筑塑形手法。文中案例运用叠加、凹凸、切割等建筑塑形手法实现建筑形体加减后,通过外立面的起伏和错位,以及光的引入与风的流通,实现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的环保设计,从而提升城市形象和增加城市经济发展机遇。可以此为借鉴,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设计体系。

一、发展中国建筑文化的刚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和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人们对传统“小火柴盒”的厌恶逐步增强,进而转向追求外形更加本土化、特异化的建筑。目前中国建筑发展与经济发展相脱轨,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落后的建筑设计思维并不能满足人民日渐增长的需求[2]。

城市中不同时期的建筑往往体现着所处时期特有的生活方式和审美特征。对于人们来说,带有时代感的建筑容易引发人的情感共鸣。人通过过往建筑而产生回忆、留恋等。如我国广州地区爱群大厦和南方大厦就保留了大量历史回忆,成为街区的主景,很容易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创造一个意象世界。大量相同的城市建筑使意象同质化,从而使人们对城市的印像同质化,导致传统的邻里关系走向冷漠和漠视,甚至敌对。

建筑构成了人们进行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人们在建筑中活动,可以由内而外认知和感受建筑文化和设计。我们要重构建筑塑形手法,引入现代美学和设计学,引入传统建筑文化,引入当地的地域文化,来探索崭新的建筑设计思考方式。

重构建筑塑形设计手法,可以推动我国的建筑艺术发展,将中国特色表现于建筑之上,打破建筑设计向城市中心商务区集中的现况。

二、塑形手法运用实例

(一)广州东塔

广州东塔以叠加的建筑塑形手法,运用多个立方体进行叠加的空间形态,对建筑外立面做加法,采用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实现最大的平面开放性、最大的空间利用效率、最灵活的幕墙设计和最佳的景观能见度。在基础材料上也进行了创新,使用绿色混凝土,减轻建筑自重的同时,较传统混凝土在强度上有所提升。通过延伸臂架对建筑内结构做减法,从而在塔顶与塔身平台形成3个Z形的退台设计:在66层第一个退台形成朝西办公区顶部平台,做成一个空中公园,可欣赏到太阳的西落;在91层第二个退台形成朝东国际公寓区顶部平台,同样是做成一个空中公园,可欣赏到太阳的东升;在107层第三个退台形成五星级酒店平台,形成一个以户外花园为主、特色餐厅及天际酒吧为辅的多功能空间。特色餐厅及天际酒吧各设有室内及户外空间,广阔开放的平台,可欣赏到太阳的东升西落,还可以欣赏到珠江上美丽的风景,更可观赏到广州小蛮腰等高层建筑划破城市天际线的独特美景。设计师以功能决定结构的概念,将广州东塔分为三节,通过节节收进,表达竹子生长节节上升之意。

(二)广东省博物馆

广东省博物馆以凹凸的建设塑形手法,运用立方体设计小体块的凹凸的空间形态,来表达“珍宝容器”的概念。在结构上采用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承载巨型悬挑钢桁架结构体系,实现大挑空无支撑柱的展览需求,对建筑外立面做减法,塑造出象牙球的形态美。在建筑空间上采用以展厅为中心层层递进的布置方式,展厅、走廊、中庭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在建筑中庭结构做减法,在展厅回廊悬挑出错落有致的休息空间和多功能空间,给中庭添加了趣味。运用虚实手法,利用透明的隔断自然地引导游客从中庭回廊到展厅前台再到休息过厅,形成一个完整功能动线。由于中庭多个空间的相互穿插,空间层次相互渗透,出现了混合布置的展馆空间,出现复式区域,为展品摆放和展示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入口大厅的顶层天窗,形成现代的天井,使自然光线由天窗射入,节约了室内照明的能源消耗,也为室内提供了不同时间段的自然光影效果。在建筑外部的绿色草坪由中心向四周衍生,略带坡度又起伏有致,仿佛拖着宝盒的丝绸装饰,自然融洽中又带有一丝丝绸的独特韵味。

(三)广州图书馆

广州图书馆以切割的建设塑形手法,通过斜向的分割手法创造了“书”的体量,从造型上就形成了极具雕塑性的特色,采用Z型的、南北短东西长的布局方式,结合广州地区的骑楼文化,对各个入口进行挑空设计,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传递广州韵味。图书馆的中庭南北朝向,中庭由底到顶的玻璃幕墙,提供了充足的自然环境采光、通风。而斜向Z型的布局方式,表达为一册物理性的“书”,创造出内部和外部建筑空间的自然过渡。建筑外表面利用石材的随机堆砌,以“层层叠叠”和“虚实结合”所特有的造型设计表达出硬皮书的质感及历史文化的沉淀感,在粗犷的外立面下展现细腻曼妙的曲线。东西立面在视线的适宜高度开孔窗,在可以眺望的同时,减少大面积开窗导致的大量空调能耗,节能低碳,绿色环保。南北入口处使用曲面的玻璃幕墙,一实一虚一实,一凸一凹一凸,透光玻璃、石材和哑光玻璃三种不同的材质在此相交融形成了一个层次丰富的独特空间。平滑的玻璃与粗糙的石材幕墙产生对比,突出建筑内部曲折灵动的空间。

(四)广州大剧院

广州大剧院以圆滑的建设塑形手法,通过边缘平滑的圆滑手法,将两个大小不一的体块变成珠江水流下的“圆润双砾”。兩个“砾石”共同支撑起一个架空层,与毗邻的水池、草坪,构成一个开放性公共空间,打破室内外的隔阂,将外景引入室内,也将内景导出室外,创造城市建筑与城市景观的无缝衔接。建筑内部基本没有垂直的建筑结构,外立面的不规则几何形体衍生到室内,既可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也可以减少异形外面对内部空间的浪费。“砾石”的外观是倾斜圆滑并存的,仅钢结构——折板式三向斜交网壳,就有64个面,47个转角。对比鸟巢拥有四分之一的对称结构,广州大剧院没有一个节点是一样的,所有的钢结构都是独立且别致的,没有规律可循,在国内甚至没有相对应的规范标准。外立面屋顶幕墙一体化的石材设计,构成了“虹吸排水”系统,通过庞大的石材表面积,增大雨水接触面,利用石材与石材间缝收集雨水,供建筑内部日常使用,减少对外部水源的需求。

三、结语

岭南地区地标性建筑中不断增加的地域化特征,象征着岭南地区的国际主义风格走向式微。后现代主义建筑开始崛起,并且蓬勃发展,体现出岭南地区已经以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来分析城市建筑对当地文化的影响。虽说岭南地区在建筑设计上已经跟国际上接轨[3],但调研后发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建筑设计方面格外突出。

以广州城中村为例,20世纪80年代以前修筑的建筑通常裸露红砖或青砖。90年代以前修筑的建筑,外表一般以细石水泥外表面为主,是没有瓷砖的,使用的是当前已经淘汰的塑钢门窗。步入90年代以后,建筑外表面开始使用瓷砖,瓷砖类型以长方形红色和黄色为主,建筑之间的差异取决于红色与黄色之间的色差。2000年以后修筑的建筑,开始普遍使用一些西式的罗马柱和窗花,在房屋的边缘做一些西式的石膏线装饰。中式建筑的韵味不断减少和消失,新意也越来越少。例如某些城中村的楼房,从房屋布局到房屋外型,已经模板化。

一是由于广州地区的人工成本和材料成本不断增加,在修筑时考虑到对成本的压缩和控制,从而使用通用化模板,来节约设计开支和其他开支。[4]二是因为广州地区相对于内陆地区而言,接受到的国际影响会更加深刻,国际主义风格的影响也更加明显,导致地域文化特色被同质化,从而使“千楼一面”盛行。三是在传统观念下,对于GDP的过度追求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导致楼房需求大幅度增加,模板化施工和模板化建筑便应运而生。过度的模板化建筑,使城市陷入“千楼一面”的困境。

打破这个现状的关键,就是在新时代的建筑形象中看到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智慧和力量,把建筑设计作为显现人民群众改造社会和自我改革的实践,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设计体系。

参考文献:

[1]袁程.中国独立住宅在西化背景下的发展[D].深圳大学,2019.

[2]贾韶宇.基于城市与建筑维度下城市高层综合体活力营造初探[D].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19.

[3]宫奥西.中国当代建筑中园林意趣的实验与表达[D].华侨大学,2019.

[4]李伟.建筑学视角下的装配建造与空间操作整合策略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20.

猜你喜欢
塑形高层建筑
既“塑形”又“铸神”——陕西持续深化监察体制改革
安利大篷车 行走的塑形基地
安利引领健康塑形新风尚
理想科技开启塑形新风尚
高层建筑施工的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