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耀 陈露
摘 要:文章通过对居仁里胡同传统民居更新改造项目的介绍与分析,探讨胡同和传统建筑再生的方法,提出一种以活化再生理论为指导的北京胡同更新路径。
关键词:城市更新;居仁里胡同;传统设计;活化再生
近十年来,北京市老城区尝试了多种不同方式对胡同进行改造提升,意在保护历史遗迹及文脉,改善老城平房院落居民的居住条件。2019年,《北京老城保护房屋修缮技术导则(2019版)》的推出为北京市胡同改造提供了坚实的设计依据。居仁里胡同是北京市南城天桥区域最具特点的一处地块,目前面临着建筑老旧、居住环境差、区域业态缺乏管理等问题,文章提出以活化再利用为理念的设计策略,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提供参考。
一、居仁里胡同现状
(一)空间肌理
居仁里胡同位于永安路和天桥市场斜街交汇处,胡同东北向为北京传统胡同街巷,西南向则是具有现代风格的方格网道路及高层建筑的城市肌理。居仁里胡同是划分北京南城这一区域老城与新城肌理的重要节点,整个胡同呈现南北向,沿一条中轴主干线均匀排布,如鱼骨纵横有致。但居仁里胡同北端处被一堵高墙封堵,使之形态发生变化,成为“半截胡同”或“死胡同”,导致胡同内部的交通流线更加局促,不利于居民的日常出行与生活,因此居仁里胡同存在着空间肌理闭合和交通流线不畅的问题。
(二)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体现在“老北京”生活方式中,其主要由社会组织关系、传统生活休闲方式等组织和行为构成。居仁里胡同居民多为“老北京”,其社会组织关系由血缘宗族、地缘组织及行业组织构成,居住人员多以同乡、邻里及少量务工人士组成。这样的组成使居仁里胡同还保留着大量传统生活及休闲方式以及守望互助的邻里关系。一些传统商业业态和商住混合布局,保留着部分传统生活服务功能和活动、社交空间,这些都成为居仁里胡同的文化特点。因此,如何在改善提升整体环境的同时保留胡同文化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三)功能业态
居仁里胡同有着丰富的建筑功能及业态,胡同北端是兴华小学,沿胡同西侧是商业店铺,这些商铺均是在原有老旧建筑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在临街一面打通以此形成门面。这样的商住混合形式是当下胡同的一个主要特征,给附近的居民带来一定程度上的便利,但对周边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降低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因此,功能业态混乱以及居住环境质量差是胡同面临的另一重要问题。
二、居仁里胡同活化与再生的目标
(一)概念解析
活化和再生是组织工程学(医学学科)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活化是指通过刺激细胞内部的各个组织,从而达到增加细胞生成和信息传导的目的,而再生指采用体外的科技手段将生物体内受伤、受损等组织进行重建,使其具有特定的功能或是优化。
在此可将居仁里胡同看作是一个生命整体,胡同内部建筑和干道属于个体中的组织,在这些组织出现问题后,通过借鉴组织工程学中的活化与再生理论来为居仁里胡同提出最优的治疗方案。
(二)活化再生目标
1.活化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产生于空间之中,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居仁里胡同的空间肌理形态属于北京“鱼骨式”胡同,在对胡同进行活化再生设计时,需理解传统建筑空间存在的虚实关系,建筑与空间分布序列之间存在的纵横关系。在院落布局上,传统合院式建筑四面围合,相对闭塞又自成体系,邻里之间产生新的联系。在建筑形式上,针对胡同内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对屋面、瓦片、木雕、石雕等装饰元素进行提取,在设计上汲取传统文脉的特征,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产生新的胡同文化,激活此地区新活力。
2.胡同空间再生
胡同空间的再生需新事物的参与,借鉴原有胡同空间的建筑优势及特点,延续胡同传统肌理并吸纳城市发展肌理,探索城市发展的规律,创建外部世界与原生态居住环境的交流互动机会,同时为居民提供新鲜有趣的居住体验,把文化的多样性传递给大众。
三、居仁里胡同活化与再生设计策略
(一)居仁里胡同活化与再生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居仁里胡同的整体性设计旨在使传统建筑能够适应新时代发展,丰富建筑本身的内涵,提升建筑空间内的特色和价值。从整体性出发,将胡同空间内的布局、形制、装饰、材料等要素以及胡同文化、传统生活方式考虑在设计之中。在胡同空间整体设计中注重传统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联系。
2.新旧融合的多元化原则
居仁里胡同位于一个新老城肌理分割的关键节点,这也意味着其作为一个新旧交融的地块,本身便承载着双重价值。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变,居仁里胡同的传统建筑在保留传统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应该与外来文化相融合,在本身满足居住的功能外,还应当提高其空间利用方式的灵活性,使能够改善生活品质的功能空间注入,实现新旧融合的多元化空间设计。
(二)居仁里胡同活化与再生策略
1.胡同合院的再认识与活化再生
居仁里胡同现存的合院与建筑都保留着原有形制,但目前的空间形态给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空间的活化再生设计应当考虑居民的居住空间、交通流线等。重新认识胡同空间的肌理,对合院空间进行重构,满足居民对现代生活的需求。
(1)活化合院空间
“鱼骨式”的胡同形态被现代生活元素充斥,原有的小巷街道遍布各种现代交通工具,原有空间无法满足现代生活需求,胡同居民在狹窄的生活空间中丧失了文化活动的场所。方案选取胡同西侧三进合院进行空间的重构,对此空间的定位由商住混合用地调整为公共空间与商业空间,保留东侧居住空间作为后续居民居住场所。首先优化公共空间,保留隐性的鱼骨状纵线、横线,将三进合院贯通,中部庭院串联形成整体公共庭院,增加活动空间。其次优化人流动线,打通兴华小学与居仁里胡同的通道,将公共庭院延伸到小学前操场上,学生可从公共庭院穿过直接进入校园,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为学生和家长、老人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空间。最后整合空间组合,将空间内功能区进行整合,根据居民生活、娱乐需求对庭院两边的空间进行设计,西侧为商业店铺,将临街店铺调整为面向庭院内部,满足生活需求的同时提升沿街立面的协调统一性,增加美观性。东侧为居民活动室,内部布置设备为居民提供娱乐活动空间。南侧空间为小剧场,供居民展开文艺活动,解决居民生活缺乏娱乐活动空间的问题。
空间层次和趣味性体现在项目东侧建筑的阳台,东侧三进建筑屋面呈阶梯状自北向南逐步抬升,并可通过北面阶梯登上屋面阳台最高处。这样的设计不仅为整体空间营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同时为儿童的活动场所提供更多的趣味性。在对原有建筑改造后,布局上延续传统胡同的格局,同时又满足居民现代生活的需求。
(2)建筑形制与新旧材料的结合
在新“合院”活化利用下,建筑的形制同样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借鉴传统建筑的屋面形态,重构简化运用在贯通后的三进院落,使屋顶的形态更具活力和灵动性。在材料选择方面,保留原有墙体石材、装饰木材,在整体建筑形态和色彩上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在鱼骨状的横线通道采用玻璃幕墙作为立面,让室内外的景观相辅相成,形成整体的景观形态,从而丰富整体空间的层次。此外,小巷内由于四周封闭采光不足,改用玻璃幕墙后可改善采光条件。
2.邻里交融的活化
胡同文化本质上是由当地居民共同生活而产生的一种生活文化,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居民的交流行为。居仁里胡同的传统生活需要足够的公共空间,居民打牌、下棋、跳广场舞等活动需要一定的空间,西侧的贯通庭院提供了这样的使用空间。将庭院与兴华小学打通,使得小学的操场有更多的活动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游玩活动空间。庭院空间的营造是为了保留胡同的地域传统及文化。居仁里胡同的庭院空间以与学校交融的活动操场、阶梯式阳台、人文景观为主,带给居民新鲜的空间感。
首先是庭院入口。传统合院注重整体的布局,意境的营造,如庭院进口的影壁和树池的遮掩提供了一个较为隐私的围合空间,入口通过影壁的设置和树池引导的指向性,实现空间内的节奏变化,体现中国传统的邻里之间相互交融并各自拥有独立空间的特点。
其次是阶梯阳台。爬高上低对于青少年来说,一直是一项极其有趣味的娱乐活动,阶梯阳台的设置从功能上满足了孩子的娱乐需求,吸引孩子与家长共同娱乐,并为邻里之间提供一个交流的场合。
最后是小剧场。居仁里胡同位于天桥社区,一直以来都是南城的文化中心地,居民多喜爱歌舞、相声等文艺活动,利用胡同南侧建筑提供一个能够供居民跳舞表演的小剧场,不仅满足居民的文娱需求,也能使外来参观者感受到胡同传统文化,使得居仁里胡同更加富有传统特色和新时代发展的魅力。
文章以北京市居仁里胡同为例,研究北京城市更新和胡同環境提升方案,以活化再生为设计理念,以整体设计和分段节点设计的思路为居仁里胡同的改造提供一种解决方案。胡同是北京老城的文化依存所在,对胡同的保护与改造有助于提升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吴良镛.“菊儿胡同”试验后的新探索:为《当代北京旧城更新:调查·研究·探索》一书所作序[J].华中建筑,2000(3).
[2]刘抚英,栗德祥.唐山市古冶区工业废弃地活化与再生策略研究[J].建筑学报,2006(8).
[3]程志永.探求建筑传统文脉的保持与延续的手法:北京菊儿胡同改造启示[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4]陈穗,蔡丰年.北京旧城胡同的类型学分析[J].装饰,2008(4).
[5]徐菲.桂北传统木构建筑民居空间更新方法研究:基于跨域式工作营“传统村落民宿改造设计”项目[J].美术大观,2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