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四川优秀民风民俗的开发与利用探索

2020-03-11 15:02欧小凤
ViVi美眉 2020年12期
关键词:民风产教民俗文化

摘要: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源远流长,各地都有各地独特的风土人情,是一份难能可贵的宝贵财富。然而,这些传统丰富的民风民俗文化,在现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信息技术日益万章的时代,逐渐淡化、甚至消失。人们更多的生活在了互联网的虚构世界里,成为了“低头一族”,人与人之间更加淡漠;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也无孔不入的影响着下一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保护各地的优秀民风民俗文化?并结合新时代的特征,进行挖掘、开发、利用?如何弘扬优秀民风民俗、倡导健康文明村民生活方式?这是一个亟待调研解决的问题!本文将结合“产教融合”探索四川优秀民风民俗的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民风民俗;产教融合;四川;开发

一、四川优秀民风民俗开发利用的重要性

(一)四川民风民俗内容丰富,亟待开发利用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的腹地,地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几大地貌单元,地势复杂多样,天气多变,形成了不同的风光面貌、景色怡人。同时,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大省,使得四川各地的拥有各地居民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历史底蕴等的不同,也造就各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其各地的民族服饰、岁时节令、居住习惯、婚姻生活礼仪、民俗游艺竞技、特色饮食、神话传说、地方特产等都不尽相同。如:清明节祭扫祖坟、踏青游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六月六翻经会、晒丝绸;彝族火把节、康定转山会、黄龙庙会、川剧;吃酒碗、坝坝宴、送祝弥……有的风俗文化延续至今,有些却逐渐被遗忘、逐渐消失。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积极开发丰富的四川省优秀民风民俗文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是乡村振兴、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点任务。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四川省作为“一带一路”,西进路线上重点打造省份之一,四川农村优秀民风民俗的开发与利用是我国实现乡村振兴、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产教融合视域下”四川优秀民风民俗的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一)四川民风民俗开发利用现状

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特色小镇”的发展与规划等如火如荼的进行,但是很多新建的村镇存在“同质化严重,特色不鲜明”等现象,盲目的修建、扩张,“重物不重人”,变相搞房地产开发等,造成许多历史遗迹、文化传承等未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原有的历史人文风貌、风土人情、工艺等也未能得到很好的传承。以至让人难免产生“古镇都一个样”、“农家乐都一个样”的感慨。同时,不同地方财政制度的支持力度、分配优先顺序亦有所限值,投入的科研、人力、资源亦有限。仅仅利用当地村民的力量,又很难科学、有创意的保留优秀民风民俗。

(二)从“产教融合”的角度分析地方民风民俗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实现“资源互补与共享”,有利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发展的主要目标。让高职院校积极参与地方民风民俗的开发与利用,一方面可以结合学院物质、人力、技术资源,发挥各专业特长优势,积极开发民风民俗产品、文化活动、旅游开发、传媒发展等产学研创新创意产品,降低乡村民风民俗的开发成本,推动与促进相关文化产品的孵化。同时,地方可以为学院提供必要的经费和项目支撑,为师生提供更多实战平台,有助于深化教学改革与创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有利于探索切实可行的“产教融合”之路,服务地方文化经济发展。从而实现“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另一方面,有了高校的加入,必将从各方面促进地方民风民俗活动的开展、产品的研发等;有了各高校数千上万师生的参与,有利于大家了解地方优秀风土人情,有利于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三、具体案例分析

(一)以“四川优秀民风民俗的开发与利用”项目为驱动,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

改变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教学模式,积极探索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围绕“四川优秀民风民俗”为主题,融合编导专业、新闻采编专业、摄影摄像专业、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的相关课程,打破专业与课程壁垒,充分发挥各专业联动性,发掘地方特色文化亮点,梳理文化故事脉络,先后打造了多部微型纪录片:关于四川崇州竹艺村竹编文化的《篾匠》;关于四川彭州桂花龙窑陶艺文化的《匠心筑梦人》;关于四川崇州廖家木雕非遗传承人陈蓬淋故事的《木刻匠心》;以振兴川剧团成员为拍摄主题,让川剧走进人们的视野的《川剧守艺人》;关于四川泸州油纸伞文化的《雨巷桐香》;关于四川崇州新农村建设的《五星村的振兴梦》。其中,《篾匠》荣获四川省第九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作品类微电影一等奖荣誉。其余多部作品获得“第九届四川省大学生艺术节优秀获奖作品展演”。

以项目为驱动,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不但习得了专业知识,还获得更多知识的拓展,作品的呈现也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成就感。当地的民风民俗亦得到更广泛的、正能量的宣传,更多更深切的关注。

(二)民风民俗相关“作业-作品-产品”的创新与产学研成果转化

积极发挥新生代学生的创新思维,用独特的视角去挖掘优秀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用多样的形式诠释地方民风民俗文化内涵。利用新媒体技术相关专业课程的改革,创新性的为地方民风民俗加入沉浸式体验,满足现代人对事物认知的“快餐”体验。例如将某些民俗故事或习俗以动画、短视频或虚拟现实技术等形式进行展示,人们走到那里只需要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了解此地发生的故事。促使学生平时练习的零散作业能系列化为作品,并且能够与当地社区、村委会、融媒体中心、文化馆、科协等相关部门达成合作,最终转换成为产品。利用人文类相关专业进行风俗文化内涵的进一步追根溯源,深化内涵,通过全方面的研究形成相关报告和可事实性方案从而孵化出成果的转化。利用艺术类专业将民风民俗文化活动进行艺术加工和舞台呈现。为民风民俗的开发与利用注入新的力量,同时为高职院校专业特色发展提供更大的实践平台,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供更科学的社会评价。

虽然,产教融合视域下,有很多高校都在尝試四川优秀民风民俗的开发与利用,但其规模有限,模式尚待完善,相信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能找到一些更好的方法与措施。

参考文献:

[1]周俊洁.布依族非遗元素文创产品研发产教融合的实践与思考——以兴义市中等职业学校为例[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08):182-183.

[2]李开文,王萍,张琼.产教融合视野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20,22(03):52-56.

[3]黄栗.?湘西州土家族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20.

基金项目:四川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研究中心课题资助“产教融合视域下四川农村优秀民风民俗的开发与利用”(项目编号:SCXF2018-24)

作者简介:

欧小凤(1983—),女,四川富顺人,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融媒体技术研究、教育信息化技术。

猜你喜欢
民风产教民俗文化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多彩民风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
党风与民风形成逻辑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