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强
摘要:在此期间能不能利用博物馆的云展览形式来给高年段学生上些美术鉴赏课程。这样既能打破学科本位单一思维,又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拓宽以后学生的创作思路。
关键词:主题;主动思维;唐生肖俑;服饰;礼仪;陶俑
2020年是一个极其不同寻常的年份,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引发了全球大范围的公共卫生事件。此时此刻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为了制止疫情进一步恶化避免交叉感染,国家采取了强有力的防疫措施,其中包括学校宣布“停课不停学”。
在此期间能不能利用博物馆的云展览形式来给高年段学生上些美术鉴赏课程。这样既能打破学科本位单一思维,又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拓宽以后学生的创作思路。
恰逢此时南汉二陵博物馆正好有一档“唐代陶俑生肖俑”的节目,正好可以引入课堂。作为十二生肖学生们都很熟悉,但对生肖俑较为陌生。首先在课前预习阶段设定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云观展。例如:这些生肖俑的用途是什么?它们的服饰有什么特点?他们交叉手和跽坐姿势是有何讲究?等等。这种带问题去看视频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有目的去欣赏,做到有的放矢。而且因为是网课,欣赏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百度等相关手段进行资料查询,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会自我学习和探究。并把未知与疑惑留到课堂上大家通过讨论的方式得以解决。
在進入正式网课时,首先让学生回答课前预习的问题,列如生肖服饰有什么特点?有学生就会有不同的见解,比如张同学说这陶俑应该不是唐代的,因为唐代服饰的特点是流行“褒衣博带大袖”的穿衣风格,而生肖俑身穿团领袍服、窄袖腰、部勒着一条腰带,这显然不符合。李同学说他查了相关资料进行比对过,这组服饰有北方胡服的特点。王同学说这组生肖俑的形体看起来非常健壮威武,很有现在流行的“型男”风格。不知不觉中问题就在讨论中得到了比答案更加宽泛的知识,而且加深了对知识的广度和理解力。通过各民族的服饰对比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各民族服饰的特色。这一课不仅可以从服饰上了解唐代人们的穿衣打扮,而且还能从生肖俑的手势上了解到各民族的礼仪文化。
可以通过一个个知识点(服饰、礼仪、陶塑等)拓展出其他的主题来深入挖掘学习。设立不同的主题进行“精学”,又可以挖掘不同的知识点。
主题一“服饰”:例如通过唐生肖俑的团领袍服这一服饰作为一个切入点,拓展出唐代的服饰和纹饰的各种特点。让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唐代服饰?说一说唐代纹饰的特点?也通过图片可让学生了解大唐盛世时期所呈现出的包容开放、色彩浓艳和雍容华贵的服饰特征。通过这些结合到我们现实生活中,以古今服饰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说说唐代服饰的这些元素如何利用到我们现实生活中。这也就是核心素养里所说的“学生在课本中学到的内容,是否能够对现实生活做出解释和预测来改变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主题二“礼仪”:通过唐生肖俑叉手礼让学生说说叉手礼和跽坐姿势是有何讲究?以了解当时人文思想以及礼仪习俗和现代人的礼仪有何不同。让学生说说哪些礼仪可以继承和发扬?其实礼仪背后的等级制度已经没有意义了,但互相恭谨友好的礼仪还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同学朋友之间来一个叉手礼跽坐在一起,那其乐融融的感觉又未尝不可。也是我们核心素养里责任担当、宽和待人、诚信友善所提倡的。
主题三“陶俑”:通过唐生肖俑对比以往学过的四川陶说唱俑、秦始皇兵马俑、唐三彩等。让学生说说不同的造型和时代特征,为什么有的陶俑生动大气?有的动作滑稽可爱?这些陶俑一般都有哪些用途?为何宋代以后陶俑逐渐减少?陶俑都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一个生活经济活动?为什么唐代陶俑到达了历史的巅峰?通过大量的疑问去引导学生去思考和主动学习。并总结出哪些是学生应该知道的,哪些是学生通过思考和查阅资料可以知道的,哪些是通过老师讲解和引导也能够知道的。学生对于陶泥都有天生的兴趣爱好,也不妨让学生课余时间动手制作一个自己喜爱的陶俑。
这样通过博物馆资源又可以挖掘出其他学科的(文学、历史、礼仪习俗等)相关知识。构建起学生在核心素养目标下多学科整合而成的多视角审美观,提高主动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课后思考:对于执教这种类型课程的教师来说,首先教师自身要从以往只注重美术专业表现中走出来,不能单一只从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讲解,而是要多学习和研究博物馆以及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这对我们教好美术鉴赏课程是有很大帮助的。对于学生这方面来说,通过博物馆的资源去引导学生多思考、多体验,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开拓思维、开拓视野。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9年度课题《博物馆与小学合作的馆校美术合作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 项目编号:2019G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