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涧县红枣产业历史现状及新形势下发展对策探析

2020-03-11 09:09霍燊席艳芸贺学林
科学与财富 2020年34期
关键词:清涧红枣发展对策

霍燊 席艳芸 贺学林

摘 要:针对清涧县红枣产业出现的问题,分析清涧县红枣生产发展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形势下发展红枣产业的发展对策。研究结果对陕北沿黄地区制定红枣产业发展规划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清涧;红枣;现状;发展对策

红枣产业是清涧县的主导产业,是沿黄枣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清涧红枣因个大、核小、皮薄、肉厚、甘甜爽口、营养丰富而享誉国内外,清涧木枣被评为全国七大优良干制品种之一,享有“中国优质红枣基地重点县”、“中国百县(市)优势特色红枣生产基地”等美誉,并被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清涧红枣”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然而,近年来,当地气候异常现象频繁发生,气象生物灾害花样翻新,红枣“十种九不收”,经济效益低下,红枣产区的群众逐步减少了投入与管护,即使丰年,因为枣林质量下降、红枣质量下降、市场竞争力下降,依然是丰产不丰收的状况,恶性循环由此形成。这严重挫伤了产业主体积极性,致使枣农外流、枣林撂荒、枣企停业、产业萎缩等现象愈演愈烈,历经千百年艰难发展起来的产业有短期覆没的可能。因此,政府及科技工作者分析清涧红枣产业现状,研究清涧红枣产业发展对策,挽救清涧枣业危机,刻不容缓。

1清涧县红枣产业历史与现状

1.1清涧县红枣生产历史久远,发展跌宕起伏

清涧红枣历史悠久,为世界红枣原产中心的一部分。解放前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频繁,全县枣林面积不足2.5万亩。建国后,政府开始重视枣树栽培,发展很快。“文革”后期,由于强调以粮为纲,甚至把自留枣当做“资本主义尾巴”等因素,红枣产量徘徊不前,甚而骤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红枣生产实现生产责任制及枣林承包制,产量逐年增加,红枣面积1990年达10万亩。进入新世纪,经过历届政府和历代人民的不懈努力,红枣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和市场影响力不断提高,正常年景产量约20万吨,产值近10亿元。

1.2 清涧县红枣产业优势尚存,积累丰厚,产业不可丢

清涧木枣经历了三千多年的演化过程,其耐旱、广适、抗逆、丰产等生物性状和色润、核小、肉细、味香等果实特征未见明显劣化表现,说明县境东区的地理、气候、土壤、水气等生长条件仍适宜木枣生存。在红枣普遍受災的情况下,每年仍有部分精心管护枣林的收成较好即是明证。

目前,全县枣林面积近90万亩,正常年景产鲜枣20多万吨,原枣产值10亿元,其加工产值16.8亿元。现有红枣企业68户,专业合作社108户,个体户300多个;有省著名商标6个,省名牌产品1个,国家级龙头企业2户;拥有9类红枣产品和技术及广阔的品牌市场,具备了大规模转化县内外资源的能力。清涧红枣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取得中国红枣之乡、全国食品工业强县、中国百县(市)优势特色红枣基地、一县一业基地重点县等殊荣。全县长期在红枣种苗扩繁、基地建设、枣林管护、丰产优果、采收贮运、加工利用、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品牌建设、企业经管、人才培养等方面积累了大量开发建设成果。省红枣工程技术中心落户清涧,先进种植管理技术正在探索实践。清涧红枣文化影响深远,浸透了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成为宣传清涧的名片。清涧人民敢为人先、大胆作为的精神影响广泛,枣业战略开发思想体系日趋完善,开创了国内同类产业开发之先河。

1.3清涧县红枣单业独大、单种独霸,产业难抗险

据统计,在清涧农业总产值中,红枣占51%;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红枣占52%;在工业总产值中,红枣占68%。可见,枣业是清涧的独大产业,以此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支撑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龙头产业。枣丰百业旺,枣灾百业衰,荣损系于一身。这既是清涧经济结构的显著特点,也是致命弱点。

另外,清涧90%的红枣为干制用木枣。枣种的高度划一决定了物候期的高度一致。木枣已适应干旱少雨气候环境,果实遇阴雨浓雾易裂果,其关键成熟期在9月中旬到10月中旬。新世纪以来,受气候暖化、生态改善等影响,当地降水增加40%左右,年均降水量由500mm增至700mm,而且增量集中于8—10月。这正好与木枣的关键成熟期叠合。秋季频发的连绵阴雨使枣果不能正常成熟,裂烂果达45—75%,有的年头甚至绝收(如2007年)。

红枣成熟不佳和裂烂居多使其商品价值大降,丰产难以丰收,投入产出倒挂,福树变成灾星,枣农积极性严重受挫,这一现象愈演愈烈。所以,单业独大和单种独霸是清涧枣业的典型特征。

清涧红枣的管理主体缺位,种植模式陈旧,经营方式落后,品种结构单调,树体控制不力,安全保障低级,配套服务不周,化险机制缺失,应急建设滞后,开发思路狭窄,科技成效不显,尤其与城乡社会的转型变革不相适应,导致产业抗灾能力低下、发展困境重重。

2 清涧县红枣产业发展对策

根据区域功能定位,清涧(生态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目标是,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型经济和建设消费型城镇。红枣是生态和经济兼用树种,持续发展枣业,可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三重效益。扭转枣业困境,需要着力解决以下八大问题。

2.1要解决枣业化险机制缺失问题

尽快限制枣林扩张、配置化险产业和调整枣种结构。制定县域生物资源产业优化调整规划。通过控制栽枣、淘汰劣种(树)、废弃幼林、间伐密株等办法,收缩枣林规模,提高资源质量,腾出发展空间。通过枣粮间作、林果搭配、农畜共兴等办法,优化农业结构,培植化险产业,促进枣业复兴。通过引进新种、高接换头、用途转换等办法,优化枣种结构,分散采收季节,提高保收能力。通过矮化树体、伞棚遮雨、高效采收等办法,增强枣树可控性,提高资源保障力,提升产业应激性。推行枣业风险补偿政策,通过主体缴纳、财政支持、多方援助等办法筹措补偿资金。

2.2要解决枣林管理主体缺位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枣区青壮劳力外流非常严重,导致枣林到处大量撂荒。强势引领弱势和工业返哺农业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向。通过土地承包、林权转让方法,提高枣林集中度。引导红枣加工企业领办基地,鼓励干部职工、有志农民、回乡大学生、各类组织或个人创办或帮办基地。大力发展专业种植主体,着力提升主体素质,整合使用枣区资源,全面推行集约化管理,努力实现基地管理模式由农户主导型向企业主导型转变,产业经营模式由企农各自为政型向企农密切合作型转变,从根本上解决枣林缺人管理问题。

2.3要解决产业安全保障低级问题

出品安全是发展农业的首要准则。面积广大、千篇一律的枣林加大了病虫害的控制难度,零星防控、大面撂荒使枣林的安全管理雪上加霜。有害生物要利用食物链和相生克原理控制,仅靠人为毒杀事与愿违。建立生物措施与人为办法相结合的病虫害防控体系,通过林木隔离、天敌捕食、趋性诱杀、毒理灭害、联防群治等办法,严防红枣病虫害泛滥成灾。持续倡导绿色有机枣业理念。枣区限制污染性项目建设,严禁非生活性焚烧,推进烘房、锅炉(灶)节能改造。推行药肥等影响农产品安全物资的专供严管制度,加强枣农食品安全教育和从业行为监管,全面夯实枣业安全保障基础。

2.4要解决产业配套服务不周问题

枣林撂荒并非仅因天灾引起,而是由许多不利因素叠加导致。枣农离家弃业的根源是,枣灾无从解救,他业无可依靠。可见,拴附枣农的关键是,优化枣业服务,培植化险产业。高扬民本思想,创新考评制度,惩戒不作为行为,啟动应急建设,促动枣业服务优化与提高。拓宽为民服务渠道,健全基层服务平台,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引导外流枣农回乡。不仅要在枣业规划调整、先进引领、业情掌控、配套建设、安全管理、灾情预警、应急响应上服好务,而且要在副业规划制定、合理配置、良种引进、科技推广、疫病防控、物资供给、产品促销上服好务,大幅提升政府及社会的产业综合服务效能。

2.5要解决枣业应急建设滞后问题

枣业应急建设应当以信息互动、气象预报、枣情测报、疫病防控、抗旱防涝、抢收贮运等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及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建立为重点。科学布点枣情观测站,合理配备枣情测报员,定期采集、评估和发布枣情信息,并提出防范措施。全面优化枣区气象服务,抓紧建立病虫害联防群治机制。合力建设田间农业物资集散点和乡村产业综合服务站,加快完善枣区路网、电网、视听网、水源蓄供等基础设施,大量配置中小型果蔬冷藏库,细致做好农业抗灾救灾物资准备,及早开展枣情预警及应急响应演练,以满足枣区抗灾救灾应急响应需要。

2.6要解决枣树形体控制不力问题

高大端直是县区枣树的普遍特征,高直枣树既不利于自身的均衡光合,更不利于环周植物的充分光合,更增加了观察树情、喷施药肥、遮蔽风雨、分期采收的难度。所以,降低树高和优化树形既是提高枣林可控性和土地综合产出的关键措施,更是枣业适应多灾形势的迫切需要;同时,为培植化险产业创造有利条件。深入宣传科技兴枣重要性,通过政策导动、宣传鼓动、示范带动等办法,强力推进枣树矮化整形工程。

2.7要解决资源开发思路狭窄问题

红枣资源是其种质、果实、林木、产业和文化之集成,兼具经济、生态、人文等价值,开发空间宽广。清涧生态环境持续性好,发展绿色有机枣业和特色生物经济条件得天独厚,适宜同兴休闲农业、黄土风情、红枣文化、红色印记等旅游业。崇尚自然、追求本真、呵护健康和娱悦身心是新世纪人类的共同心愿和消费潮流。宜用城市人口的返璞归真地、异域人口的风情赏玩地、富裕人口的休憩养生地和兴趣人口的交流学习地,定位未来枣乡清涧。倾心培植旅游资源,悉心发展绿色枣业,实现游憩业和枣业的互促共兴。一切可控资源和建设项目均需服务于此。超前策划游线,分步推进建设,凸显人文景观,铺陈地方风情,确保风格独特、风味浓郁、四季有韵、雅俗共赏、功能配套、动作有序。若此,开发思路顿开。

2.8要解决产业科技成效不显问题

清涧枣业科技水平整体落后。科研机构功能不全,领军科技人才奇缺,严重制约枣业科技进步。枣业灾情不断,红枣藏加运、防病虫、抗裂烂、抑劣化及枣种优化、树体控制、产品研发和资源充分利用等问题急待科技解难。致力枣业科技攻坚,注重培养(引进)适用人才,合理配置科研手段,广泛搭建实践平台,合力推动科技进步。鼓励各类产业主体积极开展枣业科技学习交流、教育培训、研究试验、合作开发、引进转化和推广应用活动,掀起全县科技兴业热潮,努力实现传统枣业向科技枣业的转变。

综上所述,枣业是清涧富民兴县的第一大业,关乎全县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大局。挽救枣业危机,实现枣业复兴,是全县人民的共同期盼。优化农业结构,培植化险产业,是改变枣业独大局面、增强农业抗险能力的根本途径。建立化险机制,全面矮化整形,推行集约经营,提升安全保障,优化产业服务,合力应急响应,是逆转枣业的对症之策。拓宽开发思路,狠抓科技增效,是提高枣业综合效益的关键措施。

红枣大业,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参考文献:

[1] 武静.清涧县红枣产业发展的探索与思考[N].榆林日报:2015.10.20.

[2] 孟光智.榆林市红枣产业现状及发展调查[N].榆林日报:2018.10.30.

作者简介:

霍 燊(1972-),男,陕西清涧人,农艺师,从事红枣产业化研究。

通讯作者:

贺学林(1966-),男,陕西绥德人,教授,从事陕北特色食品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

(1清涧县工业商贸局,陕西 清涧  718300;2 陕西省林业科学院  治沙所  陕西 榆林  719000;3 榆林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陕西 榆林  719000 )

猜你喜欢
清涧红枣发展对策
一颗大红枣
我爱家乡的红枣
红枣期货价格大涨之后怎么走
清涧煎饼,好吃又好听
陕西清涧:栽下苹果苗 开出“致富花”
舒山清涧
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分红枣
陕西首个光伏扶贫项目在清涧并网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