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冲击下的传统文化发展研究

2020-03-11 22:08张俊杰
艺术科技 2020年24期
关键词:网络文化传统文化发展

摘要:当今5G时代,网络文化呈井喷式发展,成为当今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特点等方面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且网络作为一种传播范围广、受众人群多的传播工具,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和应用,对传统文化发展和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网络文化;传统文化;发展

0 引言

我国从古至今都是一个文化繁荣的大国,孔孟之道、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等等都是每个时代特有的文化。人类从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农耕时代、工业时代到如今的信息时代,每个时代都有独特的文化。当今5G时代,网络文化呈井喷式发展,成为当今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中国这个积淀了5000年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面对当今来势汹汹的网络文化的冲击,应该何去何从?

1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概念

1.1 网络文化概念

互联网时代催生了网络文化,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给网络文化帶来了勃勃生机,它将手机等各类电子产品作为物质载体、以无数网民为主体,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一种新的文化载体、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诞生了。网络文化是新兴事物,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媒介,以传输信息为核心,从而使人们的行为和交流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转变[1]。周毅认为,网络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网络文化是一种以网络技术的传播为特征的信息时代的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狭义的网络文化仅指精神创新活动及基于网络技术和网络经济的成果[2]。

1.2 传统文化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5000年历史中创造出来的文化,从小到大背的三字经、唐诗、宋词等,这些长存在人们的脑海里,其最大的特征是历史传承性和持续性,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反而会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从广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具有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诞生的民族特色。从狭义上讲,它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及其相匹配的组织,可以分为物质形态(文物、建筑物、工具、衣服等)和精神形态(思想、品德、民俗、文学等)这两种类型。

2 网络文化冲击传统文化的现象

2.1 传统文化的群体性受到冲击

中国人从来都是喜欢热闹的,过节就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聊天,许多人参与其中,温馨又和睦,这是从古至今的文化传承。而如今网络文化下,许多人不愿意四处走动,通过视频、语音等代替了亲自参与,从而缺少了人情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群体性文化,以国家以及社会为中心,忽视了对个人的关注。中国人缺乏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参与政治的意识。网络文化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西方的个人思想通过网络文化传播,国人逐渐认识到了个性主体,有了对个人的认识以及参与政治的意愿,开始主动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去,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在社会性事件中出自己的一分力,虽然微不足道,但也希望获得社会的公正、公平待遇,体现个人价值。

2.2 传统文化的等级性受到冲击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民是民,商是商,官是官,不可跨越。虽然科举制度的诞生给予了普通老百姓一个向上晋升的通道,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参加,才能和财力缺一不可,还是无法跨越社会等级的限制。当今,虽然等级限制不复存在,但存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而网络文化的发展改变了这一现状,无论什么人、什么身份,没有了各类权限的束缚,只要有一部手机、一个账号,就可以在网上畅所欲言。在网络社会,只要不违反法律,不触碰道德底线,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都可以讲述自己的观念,抒发自己的情感,发表意见。但目前网络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导致一些人做出违法乱纪的行为。这些人的道德责任和自律意识都较弱,网络中出现了许多不文明的行为。

2.3 传统社会人际交流方式发生转变

传统的人际交流方法依赖于人与人之间近距离的交流,通过交流了解其他人,这就是传统人际关系形成的过程以及人际交往的方法。但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每个人在网络上都是虚拟的,通过互联网可以轻而易举地和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交流,基本上没有限制。传统的通过人与人之间近距离交流,然后产生信任、发展人际关系的方式受到了冲击。除此之外,传统的人际交流方式通常是以单向交流为主,而网络社会的交流是双向的,共享信息是大势所趋。但网络文化具有虚拟化的特点,它产生的虚拟化环境造成了虚实、真假难辨。当网络文化颠覆传统文化,它也存在弊端,给人们的文化心理和精神带来了冲击,导致网络成瘾等“文化疾病”的出现。

2.4 文化传播方式发生改变

传统的文化传播方法包括石墙雕刻、甲骨文碑文和古代竹简等,当如今的报纸、杂志等都是有形传播。从言传身教,到校、官学与私塾的建立,到如今的教育方式,都是有形传播。文化产品,如地方文化、风俗文化和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有形传播。由于传统的有形传播是基于中国传统的“眼见为实”的观念,因此大多数传统文化选择的是有形传播方式。这当中也有历史条件的客观局限性。如今网络的出现使传统的有形传播受到了冲击,网络文化通过虚拟网络传播,与有形传播相比,文化通过网络无形传播没有各类限制,传播的速度与途径更多。只要有一台联网电子设备,人们就可以传播和获取信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帮助下,人们可以通过电脑、网络电话、资源共享等了解文化信息,在网络上还可以娱乐消遣,打游戏,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当前传统书面存储方式已经过时,通过数字化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储存手段成为新时代的信息存储与传播手段。

3 网络文化冲击下传统文化的机遇与困境

3.1 网络文化为传统文化提供了发展机遇

网络文化给传统文化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提供了发展机遇。第一,一种新的文字保存方式即数字化存储。传统保存方式如书籍,保存方式费时费力,很不方便,受到的影响因素颇多,如天气、环境等因素,导致很多传统文化孤本因为保存不当在漫长的文化长河中永远消失了,这是民族文化的流失。网络具有便捷性、存储海量等特点。与书本存储相比,利用网络保存文化,避免了气候、环境的影响,而且保存便利、便捷。第二,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即网络文化的载体。网络的共享性、多样性、便利性,使人们更容易、更方便地接受传统文化。由于所有人在互联网上都是自由和平等的,因此人们都可以了解和接纳传统文化,不受自己的身份限制。互联网的即时性和互动性使人们可以在线议事和交流,从而帮助人们了解传统文化。第三,网络载体为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如知网、知乎等。人们可以将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建议等写成文章并发布在各类交流平台上。一种文化想要发展,就要有海纳百川的精神,吸收好的营养,去除诟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到如今风采依旧,就是因为它具有海纳百川的特点。融合其他优秀文化,不断丰富自己。通过网络平台,各式各样的文化在没有空间限制下传播交流,在碰撞中相互融合,诞生更优秀的文化。网络载体的多元性为传统文化取长补短、顺应时代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3.2 网络文化冲击下传统文化的困境

第一,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自由性、平等性特点。网络文化虽然具有诸多优点,但也带来了许多“文化疾病”现象,如网络成瘾、“网络暴力”等。在网络上,许多人污言秽语、“出口成脏”的行为,正是网络文化主体本身缺乏自律以及品德缺失造成的。第二,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即时性、交互性特点,它产生的虚拟化环境造成了虚实、真假难辨,导致谣言滋生和传播。网络文化的多元性还提供了多种娱乐方式,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使许多人沉溺在虚拟世界中,从减少和外界交流,到逐渐封闭自己,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疏离,性格变得孤僻、冷酷、情绪化。第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百善孝为先”“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儒家思想,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把道德当作为人处世的第一要素,政治成为“德主刑辅”,经济上推行平均主义,教育也是以德育为主[3]。网络时代的到来,带来了各式各样的思想,有西方先进文化,也有“金钱至上”“权力至上”等不良思想,一些人受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做出违反法律、触碰道德底线的行为,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4 网络冲击下传统文化发展对策

4.1 增强网络道德责任感,惩治网络中的不良行为

网络越来越普及,应更好地发展网络文化,然后让其服务大众。要继续加强教育,建立一套与文化相适应的道德标准,增强公众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意识等,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增强网民的自制力。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正面影响下,可以对网络文化产生的一些问题起到规范与指导作用。传统文化中的“自律修身”和“慎独养性”等观念有助于增强道德责任感,提升网民的自律意识,加强道德约束。对网络上发生的好人好事进行宣扬和倡导,依法严办坏人坏事,借助社会力量惩治那些不道德、不健康的言行。同时,也要加强网络法律制度的建设,依法惩治不良网络行为。优化网络文化环境,建立一个规范化的模式,需要每一个网民的共同努力,相互监督,对暴力、不健康的言行说不,及时向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举报,对于互联网违法行为和不良信息绝不姑息。

4.2 创新传统文化,增强传统文化的竞争力

没有创新就会落后,没有创新就无法生存,就会在“弱肉强食”的时代被淘汰。为了让传统文化在网络时代脱颖而出,必须进行创新。首先,我们要接触先进的本土文化,吸收本土文化的精华,进行整合和創新。中国传统的先进文化,包括各民族文化的先进部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在上下5000年历史积累下,早已渗透到每个人的血液中,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传统文化要大放异彩,还必须吸收其他地方文化和优秀的社会主义文化,增强竞争力和活力,这也是中华文化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继承文化的基础上,我们要有海纳百川的精神,接受优秀文化的养分,去除诟病。事实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地取长补短和创新,才能在时代变迁中、在各类文化的冲击下千锤百炼,更加纯粹和凝重。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融合,可以创造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4.3 建立有效的监管程序

在监督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被视作文化传播的主要监督者和领导者,促进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的融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一是构建网络文化制度,通过不断宣传,在网络法律制度的牵引下,惩治不良的网络文化与行为,构建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传播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加快公共文化网络建设。改善一系列社会服务系统,如数字图书馆、数字实验室和数字电视,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化的第一步。三是加强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流程,加快处理速度。

5 结语

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既遇到了困境,也迎来了机会。人作为文化主体,其一举一动都至关重要。应积极主动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抵制消极文化。因此,要培养文化主体尊重传统文化的意识,充分利用网络文化带来的积极影响。明确当前网络文化冲击下引发的问题,并分析产生的原因,解决问题,并合理运用网络文化带来的机遇,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发展与创新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郑文宝.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区别探略[J].理论探讨,2005(03):125-126.

[2] 周毅.网络文化释义[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15-18.

[3] 胡立.网络文化冲击传统文化[J].知识经济,2009(08):60.

作者简介:张俊杰(1995—),男,上海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猜你喜欢
网络文化传统文化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