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海丽
摘 要: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旨在实现图书出版全流程无纸化、电子化和智能化。本文通过详细论证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的优势和局限性,阐述其对传统出版业编辑的工作方式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探讨编辑该如何快速转型,以适应线上工作环境和数字出版流程。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出版行业从纸版时代逐渐发展到数字化时代初期,再到如今的无介质形态,直接导致阅读工具发生变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无纸化阅读凭借其方便和快捷的优势,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青睐。
纸质出版和数字出版日渐并驾齐驱,图书的制作方式自然而然地也应该发生变化。传统纸质图书出版过程环节多,周期长。纸质稿与电子稿需要不停地相互转换,Word、方正排版文件、pdf文件兼容性差,修改过程烦琐,编辑和校对人员劳动强度大,与作者沟通效率低。为顺应市场的发展需求,传统出版行业从经营模式、产品形式以及整个图书制作流程都需要转型。
一、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优势与局限性
在计算机领域内,“智能”这个词已经不新鲜,可以泛指机器学习、推理、思考、规划等。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应用已经如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1],出版行业自然也不能落伍,也开始朝向智能化发展。
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顾名思义,是通过机器帮助甚至替代出版从业人员完成复杂的图书编辑、校对和排版工作,即计算机与图书制作方面的融合。如今市场上相对成熟、已投入生产应用的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包括知识产权出版社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中知编校”、北大方正“书畅智能辅助编校排系统”等。针对传统图书出版过程中,书稿审校以纸质形式,电子稿和纸稿需要相互转换,劳动强度大、效率低、重复工作多等问题(图1),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旨在实现集图书编辑、校对、排版为一体,图书出版全流程无纸化的目标,同时又能够提升出版质量、提高出版效率、降低出版成本,助力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图2)。
1.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的优势
相对于传统出版流程的纸电转换,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是全出版流程都在计算机上操作完成,下面根据不同的出版形式分析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的优势。
(1)对于传统纸质图书,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基于其自带排版软件,有多种图书版式供选择的优势。编辑能够快速地对作者线上提交的初稿进行整理,完成对初稿预排版,调整体例格式,过黑马等初步审稿工作。之后图书制作过程中的加工、排版、校对等环节,均在同一个数字系统中完成,减少和消灭了打印纸稿的环节,作者、编辑、初审人、复审人、终审人、排版人员、校对人员等可以协同线上操作,避免纸稿和电子稿来回转换带来的烦琐和产生的差异,不存在排版人员录入誊改,减少录排差错,提升图书质量。通过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中数字化比对功能,即时标注出两遍校样之间的异同,降低了校对工作强度,明显提高了校对效率,进而出版整体效率将会随之提升,人工和物流成本则会随之下降。全流程无纸化图书生产,符合信息化进程、节能环保的理念,从图书发稿后到送印厂,全部线上运作,编辑能够实时跟踪书稿所处的各个阶段,提升图书编纂过程管理水平。
(2)对于电子图书,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的优势相对显著。传统的科技图书出版社拥有纸质图书市场和资源,但数字平台尚未开始搭建或仍不够完善,运营也相对薄弱,策划和录制纯粹的视频课程耗费人力物力,进度缓慢,收益甚微。因此,若要迅速打开局面,占领数字图书市场,必须从务实的角度出发,在海量的纸质图书资源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建立数字资源库。对已出版的优秀科技图书和音像资源整合,进行结构化加工,开发出具有关键词检索、内容互联等功能的电子图书[2]。然而,基于传统出版流程的纸质图书的电子稿收集起来工作量大,某些古老的书籍电子版只能重新扫描,甚至可能已经丢失。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会对图书电子稿进行详细归类和完整保存,确保编辑顺利实现对纸质图书的重新策划和出版,同时有利于防止对数字媒体的非法传播和复制,为数字出版推广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对于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融合出版,在“互联网+”时代,将电子资源通过二维码等无介质形式应用到传统纸质图书中,减少篇幅的同时,丰富了图书内容,让出版形式呈现出多样化。对于融合出版,现有出版流程是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发稿需要分开运作,数字出版由数字部门负责,分别对纸质内容和数字内容进行三审三校环节,最后再汇总,增加了编辑与各部门人员的沟通时间,影响出书进度。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类问题,编辑通过线上全面掌握出版动态,纸质内容和数字内容制作过程一视同仁,节省了出版环节中各个部门之间的对接时间和物流成本,缩短了出版周期。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能够帮助构建不同媒介形式的图书融合出版体系,让图书编辑有余力策划更多形式新颖的出版物。
2.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应用的局限性
从上述可知,在图书出版全流程的宏观层面上,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具有明显的优势,作者、编辑、排版和校对人员可对同一电子文稿协同修改,可以大幅提高出版效率。现在已经实现了对以文字为主、没有复杂版式要求的图书的智能编校排工作,然而具体到图书制作的各个环节,尤其是考虑到科技类图书的特殊性,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全面普及应用尚有局限性。
针对科技类专业图书,往往书稿中涉及大量的图、表和公式,图书版面复杂。在加工环节,编辑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对书稿进行修改和整理,消除内容差错和形式差异,传统的操作是在纸稿上标注,简单快速,不影响阅读速度。而数字化加工则没那么方便快捷,首先逐字逐句加工需要长时间地盯紧屏幕,劳动强度可想而知。其次编辑没有排版人员熟练的技能,在电脑上改文字尚可,如要改图、改公式变量,远比在纸样上标注“余同”复杂得多,工作效率反倒降低了。图书出版涉及环节多,多人对文稿进行的修改需要留痕,防止错改漏改,因此,出版流程全部线上串起来难度大。
智能编校排系统虽然省去了许多图书生产过程中需要沟通的环节,但是明显增加了编辑的工作量,若要推广使用,出版社对编辑人员的考核机制必须跟上,才能更好地调动编辑人员的创新性和主观能动性[3]。传统的出版流程经过多年的磨合已经十分成熟,若智能编校排系统全面使用,整个出版行业的生产模式都会随之发生颠覆性的改变,而不仅仅是把编辑工作从线下搬到线上那么简单。
二、编辑如何适应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
与其让编辑适应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倒不如从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设计时就考虑操作的可行性与人性化,应该从编校排人员的工作实际出发,而不是一味追求全流程数字化。如果只是流于数字化一条龙的形式,对编校排人员的实质帮助少,还增添了额外工作量,就本末倒置了。若要编辑快速熟悉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可以尝试作为辅助传统出版的工具,分两步走,两手同时抓。
(1)图书品种选择上,先易后难。图表公式略少的书更合适,比如规范、考试书等。先小篇幅,再逐步大篇幅,也可选择再版修订类的图书。
(2)编辑在电脑上加工稿件,时间长累眼睛不易实现,编校排系统可以先考虑纸电结合发展,对初稿进行快速预排,减少体例修改等烦琐工作。提供类似黑马软件的智能检索,标识出敏感词、黑白错误等,辅助编辑进行高效智能审校,提高审校质量和效率,为书稿加工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3)出版社可先搭建数字平台,从出版融合和增值服务入手,实现图书出版和数字产品同步生产。编辑根据图书的内容,配套策划数字产品,比如请作者录制视频课程,或在书中添加二维码的扩充形式等。数字技术运维和协作人员配合编辑工作,再逐步整体实现数字全流程化。
三、结语
图书出版形式日益多样化,传统出版的技术和手段已呈现落后的趋势。文字处理是人工智能擅长的领域,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符合新媒体时代发展的特点,应用前景大有可为。在整个行业的发展与转型时期,有挑战也有机遇,图书编辑唯有主动学习,了解和掌握计算机技术,培养数字化和互联网思维,从图书选题策划、出版流程到营销推广,都把数字元素考虑其中,这样才能快速实现转型,适应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新形势。
参考文献:
[1]桑昀.人工智能与图书出版融合发展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7(9):94-97.
[2]黄成群,余艳平.基于数字出版特征的现代出版人才技能探究[J].出版参考,2017(8):40-42.
[3]黄颖.“互联網+”时代传统图书编辑工作研究[J].中国报业,2018(1):94-95.
(作者单位系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