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

2020-03-11 07:34刘勇杨彬彬
湖湘论坛 2020年2期
关键词:第三世界中国道路国家治理

刘勇 杨彬彬

摘要: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而追求现代化的路径各国各不相同。考察世界各国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追求现代化的过程,有着深刻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中国作为一个以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现代化的第三世界国家,经过长期实践所开创的中国道路创造出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中国奇迹”,充分验证了中国道路的可行性、科学性、有效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蕴含的价值,不仅推动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而且为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独立自主实现自身的现代化提供了新图景、新途径、新经验。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中国道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三世界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0)02-0029-09

现代化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普遍追求。历时性考察世界各国追求现代化的历程,不难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现代化的世界图景中呈现出一抹亮丽的色彩,为第三世界国家追求符合自身实际的现代化提供了新图景、新路径和新经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既不同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也不同于以苏联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道路,而是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趋势并将现代化发展规律运用于中国实际的创造性体现。深入剖析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战略安排、路径设定,不仅有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定力和战略自信,而且有助于将现代化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国智慧”,通过“政党对话会”“文明对话会”等形式进行国家间的交流互鉴,为后发的第三世界国家寻求不依附于其他国家而独立自主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提供方法论启示,并在增进政治互信、国家合作、文化交流的基础上,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为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提供新图景

现代化是在历史进程中衡量生产力发展程度的一种标尺,从根本上来讲,生产力是决定现代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依据不同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成效,世界各国可以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种发展形态,而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差异性造成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中心-边缘的割裂。虽然中心化和边缘化始终都在不断演变,但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以来占据优势地位、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支配性作用的格局并未根本改变。这不仅对第三世界国家改变自身命运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重塑国际格局、建构更加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不断发展,不仅验证了不同现代化道路的可能性,而且为改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建构更加民主化的国际关系格局、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战略支撑。

(一)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潮流和世界各国的普遍追求

15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人类社会开始从农业时代走向工业时代,现代化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共同目标。从现代化的起始时间和最初动因来看,可以分为早发内生型的现代化和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对于早发内生型的现代化来说,一般以文化和科技革命为先导,以工业化为特征,以政治革命为保障,是一个从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依次累进的历史进程。对于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来说,一般指现代化起步较晚,受到外部力量的挑战和先发国家的示范拉动,是一个与追赶发达国家现代化同时并起的历史进程。美国学者亨廷顿由此认为,欧美国家进行了几个世纪的现代化,在这一过程中问题往往是依次出现和逐次解决的,而“在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央集权化、国家整合、社会动员、经济发展、政治参与以及社会福利等诸项问题不是依次,而是同时出现在这些国家面前。早期现代化国家对晚期现代化国家的‘示范作用先是提高了人们的期望,尔后又加剧了人们的挫折感”[1]。由于现代化的进程是由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启的,而欧美国家又通过现代化率先实现了发展,因此,欧美的现代化对于第三世界国家来说,客观上具有很强的“溢出示范效应”。

20世纪以来,尽管一大批第三世界国家纷纷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但是如何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实际的现代化道路仍然是第三世界国家普遍面临的课题。摆在第三世界国家面前的现代化道路选择无非有两种:一种是复制移植欧美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一种是独立探索适合本国的现代化道路。在欧美国家的鼓吹下,西方现代化道路似乎成了现代化唯一可能效仿的成功之路,于是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纷纷效仿西方的现代化道路——经济上实行自由化、政治上实行民主化、文化上实行多元化,开启了模仿和依附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然而,第三世界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并不是随意进行的,而是会受到国内外纷繁复杂的多重因素的影响。

(二)第三世界国家追求现代化的时代境遇和发展前景

二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西方国家利用自身的先发优势,借助凯恩斯主义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加上对新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剥削,确实获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全球石油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进入了新一轮的经济危机。为摆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欧美奉行市场原教旨主义,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并包装成“华盛顿共识”向全球推广。在新自由主义思想影响下,经济全球化悄然升起,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了经济发展的增长期,其资本通过跨国公司等形式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攫取超额剩余价值。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深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完全是主观因素的支配作用,在相当程度上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客观结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第三世界国家在整个全球产业体系中成为了一个环节,客观上被纳入到了现代化的进程之中。

在全球化浪潮下,西方国家的商业资本和工业资本迅速转移到生产力要素优化的一些第三世界国家。西方国家内部由于金融资本、虚拟资本大行其道,出现“产业的空心化”,加之金融系统不良因素的存在和激发,导致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这场危机凸显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不稳定性,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导致资本主义即使没有完全丧失信誉,但其主导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与此同时,由于西方国家的推波助澜,“华盛顿共识”被无情地推向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非洲,西方国家控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推行一套极其荒诞的私有化和市场化改革方案,把许多非洲国家的公共产品收入国际资本手中。在拉美,经过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改革,在收获短暂的繁荣之后,不少国家因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而一蹶不振,失业率不断攀升、贫富两极分化、社会持续动荡。在俄罗斯,由于采用了西方开出的“休克疗法”的药方,结果遭遇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民族资本被掠夺,经济进入长时期的大衰退。由此可见,那些简单移植欧美现代化模式的第三世界国家,不但没能成功找到解决原有发展问题的灵丹妙药,反而陷入了经济畸形和社会动荡的万丈深渊。从实质上来讲,西方现代化道路“是西方国家压榨发展中国家、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资源支撑西方国家发展的不平等道路”[2]。因此,西方式的現代化道路并不是人类发展的普遍性选择,僵化地照搬照抄这种发展模式会对世界政治经济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只有立足全人类发展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探索并不断完善多样性的现代化路径,才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选择。现代化新道路开辟的意义在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和西方主导的世界发展格局对第三世界国家产生了不利影响,既能保持独立性又能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必然引起第三世界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三)中国道路在世界现代化图景中独树一帜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为了探寻适合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世界上涌现出了不少的理论流派。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依附理论”认为,第三世界国家之所以出现低烈度的发展,在于其依附于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因此,只有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脱钩”,才能摆脱受剥削、被奴役的地位从而走上现代化道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世界体系理论”认为,现代化过程中,西方国家处于世界体系的“中心”地位,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处于世界体系的“外围”地位,现代资本主义正是建立在“中心”和“外围”的不平等交换基础上的。因此,第三世界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唯一的出路是使本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发达国家内部的社会运动结合起来,形成“反体系运动”来消灭这种不平等的交换。然而,除了极少数第三世界国家利用后发优势步入了现代化的殿堂,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仍然步履蹒跚、艰难前行。

中国道路,是避开了“全盘西化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等以资本主义现代化为中心的理论框架,而逐步探索出的一条既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又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新路。习近平指出:“中国立足自身国情和实践,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博采东西方各家之长,坚守但不僵化,借鉴但不照搬,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3]482中国道路的成功实例向世人表明,现代化的追求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性、长期性、共同性的特点,但不同的民族国家由于具体国情、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不同,决定了现代化的道路是千差万别的,绝不是只有西方现代化一条道路。中国道路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展现了特有的现代化路径所具有的显著力量和独特优势,这不仅使中国彻底抛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而且为人类战胜贫困、为发展中国家寻找发展道路提供了成功的实例。中国道路的成功实例给第三世界国家展示了一个新的图景:通向现代化有多条道路,只有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才是最好的现代化道路。

二、为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提供新途径

从应然角度来讲,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应该由各个国家自己决定,由各国人民从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条件等出发,选择适合本国实现现代化的路径。但是从实然角度来讲,对于相当一部分第三世界国家而言,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往往并不是本国人民能够自主选择的,而是受到世界局势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一部分,并且往往处于劣势地位。而中国道路巨大优越性的展现,使得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看到了科学处理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关系的典范。这种启发意义不仅体现在方法论层面,而且体现在国家发展战略的设定、国家能力的建构方式等方面。第三世界国家对现代化实现方式的选择,也将会影响到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塑。

(一)第三世界国家实现现代化面临两种选择

从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和社会制度属性来看,可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性质的现代化道路。大航海时代以来,资本主义在短短几百年时间内创造的生产力比人类社会以往数千年发展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资本由于具有无限增殖的秉性,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到处落户、到处扩张,力图把整个地球都编入世界市场网络,“使每一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4],迫使一切非西方国家都被席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从这个意义上看,现代化从一开始就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而生产力是其根本性的决定因素。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对生产力的巨大解放和激发能力,才使得人类社会的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历史从民族国家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后发国家的发展都深深打上了资本主义的烙印。对待这种历史发展过程和历史发展趋势,要坚持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既要看到其在人类社会发展整体进程中的进步意义,也要看到其对人们追求社会理想的局限性。

在资本主义和世界市场的双重影响下,世界上很多国家直接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甚至有的国家跨越了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直接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层面出发,马克思虽然肯定封建主义被资本主义替代是人类社会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但同时也一针见血地阐明这一进步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为此,他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揭示出人类社会演进的总体规律和资本主义演进的特殊规律。马克思早先认为,当发达资本主义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程度,西欧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将首先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并取得胜利;进而在已经取得胜利的发达国家社会主义政权的援助下,前资本主义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马克思晚年认为,虽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难以首先爆发革命,但保持着原始公有制的东方村社,由于世界市场和世界交往等因素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首先通过革命来作为激发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进而在西方社会主义的支持下,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对于第三世界国家而言,现代化道路的选项往往和政权属性的选择结合在一起。相当一部分的第三世界国家,其追求现代化的进程是与国家的革命或政权的建构紧密结合起来的。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几乎都是通过民族革命取得自身独立的,但往往又都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钳制,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处于从属位置,因而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都处于中低端位置。因此,对于第三世界国家而言,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是在特定世界历史环境下进行的选择,而具体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则与这个国家的整体实力、战略定力和发展潜力密切相关。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及命运休戚相关

世界历史进程是一个复杂的演进历程。我们必须看到,世界历史尤其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远远超出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最初设想。19世纪末,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竞争即帝国主义阶段,从而形成了新的世界历史格局和社会主义革命形势。列宁认为,到帝国主义时代,世界已经形成了一个由生产体系和交换体系构成的经济整体,各个民族国家都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不同部分和不同环节,致使各个民族国家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不仅要受到各自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规约,更要受到来自整个帝国主义世界体系的矛盾作用。因此,在帝国主义时代,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主义革命不一定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爆发,反而可能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矛盾的交汇处和资本主义链条最薄弱的环节首先爆发。爆发点既可能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更可能是东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这是因为西方发达国家的资产阶级力量更为强大,无产阶级出现了“贵族化”现象而显得革命动力不足;与之相反,东方落后國家的统治阶级力量相对薄弱,无产阶级遭受着双重剥削和压迫而具有坚定的革命意志。正是受帝国主义时代世界体系内部矛盾运动的影响,俄国、中国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提供的特定历史契机,使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取得胜利,并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由此打破了资本主义是唯一现代化道路的西方梦呓,打开了与资本主义现代化长期并存、长期竞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历史起点较低,又没有现成的现代化经验可以借鉴,因此相当长时间内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必将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些从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国家,不仅需要完成工业化、市场化等本该由资本主义来完成的现代化任务,而且还要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能够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努力消除人的异化的现代化新路。也就是说,社会主义不仅要完成应当在资本主义现代化条件下和过程中完成的任务,而且要在既定的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条件下完成资本主义现代化没有完成的任务。从整个历史进程来看,世界社會主义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程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是辩证统一的。五百余年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世界社会主义在人类发展历史中树立了一个又一个的里程碑。然而,这个整体进程也经历了诸多挫折,尤其是苏东剧变作为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历史悲剧,不仅严重冲击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光明前景,而且一时引发了对社会主义的诸多污蔑,“社会主义过时论”“中国崩溃论”等甚嚣尘上。但就整体而言,这些挫折只意味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某种形态的失败,而某一特定实践模式的失败并不能否定现代化的必然性,也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失效。“在第一次世界社会主义改革浪潮中,中国与世界社会主义改革失之交臂。然而,在世界社会主义改革的第二次大浪潮中,中国承担了极其重要的角色。”[5]实践成就是回应质疑的最好答案,中国道路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展示了另一种可能。

(三)中国道路提供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路径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蕴含着内在的历史规定性。自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中国被卷入到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陷入了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黑暗境地。从魏源撰写《海国图志》开始,历经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百日维新、立宪运动和辛亥革命,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各式各样的现代化尝试,但由于时代局限、历史局限和阶级局限,终究没有找到能够实现民族复兴的阳关大道。1949年在完成国家政权建构任务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将社会主义原则要求和现代化实践形式结合起来,提出走自己的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从而对人类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改革开放伊始,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全党的中心工作,提出要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情况和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邓小平认为,中国作为最大的第三世界国家,面临着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相同或类似的矛盾、问题和任务,因此,“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6]135,这种成功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会“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6]225。

进入新时代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并立足矛盾转化、格局调整的深刻现实,提出了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路线图。中国的现代化顶层设计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可以说,中国道路在世界现代化史上是一条前无古人的崭新道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一条前无古人的崭新道路,在世界社会主义建设史上也是一条前无古人的崭新道路。中国的现代化成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具有时代性意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增强第三世界国家对中国道路的理解、认知和认同,最为根本的就是在实践中将中国道路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所蕴含的科学性、价值性、可行性诠释清楚。“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世界发展的奇迹”[3]247,以我们特有的方式贡献了现代化道路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样本,必将给第三世界国家独立自主地探索切合自身实际的现代化道路提供全新选择。

三、为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提供新经验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经验是历史留给人们的宝贵财富,中国的现代化经验同样具有一般性价值。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厚、人口众多、地区发展差异明显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化史、“一球两制”关系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史上并没有任何先例可循。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必须把握好三个关键词,即“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特色”。这也是理解中国道路的三个重要视角。

(一)从世界现代化的角度看,中国道路是一条“现代化”道路

中国道路作为一条追求“现代化”的道路,必须符合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特征,比如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绿色生态等,这体现了中国道路的世界性。从空间维度来看,中国道路是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诸多方案中的独特选择和世界现代化道路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当今世界发展格局来看,中国道路离不开世界现代化,而世界现代化也离不开中国道路。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任何民族国家与外部世界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关系,中国应该实行全面对外开放,从而在更大空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借鉴和吸收世界现代化创造的各种文明成果,与包括第三世界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一道来面对和解决现代化带来的共同问题,推动世界现代化朝着新的更高的阶段发展。从时间维度来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从历史走到现在、从现在走向未来。如果说,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第一个历史阶段,体现了中国被裹挟到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悲惨命运,是一种依附性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第二个历史阶段,体现了中国对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是一种追赶型的现代化。那么,改革开放以后就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第三个历史阶段,体现了中国对现代化道路的全面开拓,是一种超越型的现代化。虽然目前中国仍然处于现代化道路的创生过程中,但这种现代化必将对第三世界国家产生很强的示范效应。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的历史转换,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道路的优越性。优越性的发挥是以科学性为基础的,中国道路的科学性就是深刻回应了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时代需要,深刻反映了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内在规律。

(二)从“一球两制”关系的角度看,中国道路是一条“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道路不是什么别的现代化道路,而是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道路。中国道路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资本主义现代化在全球扩张的过程中,给第三世界国家带来的不是宝船和友谊,而是坚船和利炮。毛泽东曾经深刻指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许多志士仁人都虔诚地以西方为师,但为什么先生老是欺负学生?中国近现代史一再告诉我们,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的目标非常清晰,就是要把中國变成他们可以控制的势力范围,成为他们掠夺廉价原料、劳动力的产地以及推销其商品的市场,而并非是在世界的东方辅佐一个足以同西方列强抗衡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强国。就中国道路而言,如果说选择非“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是破题,那么选择“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是立题,在破解现代化道路的资本主义性质基础上确立了现代化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习近平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7]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化虽然在西方国家率先开始但绝非只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与现代化之间存在着更高程度的契合。这是因为:从理论上看,现代化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上产生并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社会主义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能比资本主义更好地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从实践上看,社会主义超越了资本主义通过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军事战争的手段实现现代化,而是通过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方式实现现代化。显然,“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不仅仅在于打破了只有资本主义才能实现现代化的既有思维,而且必将对第三世界国家产生持久的效果,给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选择另一条现代化道路的可能性。

(三)从社会主义建设的角度看,中国道路是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

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熔铸了诸多中国元素。中国道路不仅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而且有别于苏联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是从现代化道路的“原初形态”转向到了“当下形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传统模式”转向到了“中国特色”。也就是说,中国道路不是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个别论断的结果,不是单纯模仿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结果,也不是简单挪用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经验的结果,而是进行了深刻转化和内化了的现代化新路。就 “当下形态”而言,随着中国道路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科技、国防、综合国力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日益成为推动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贡献者、引领者。正如习近平所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同任何社会的生产关系一样,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需要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要求,不断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具体形式。就“中国特色”而言,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等,注定了中国不能简单模仿、照搬照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道路,而是要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邓小平曾深刻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6]2-3也就是说,“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中国道路既不走照搬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老路,也不走移植西方现代化的死路,而是创造超越以往各种发展模式和制度属性的新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对因简单复制西方道路和发展模式而陷入困境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将政党使命、民族使命、人类使命深度融合而开创的道路。这条道路既体现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蕴含着中国现代化的特殊规律,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具有民族国家意义,也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解决“世界怎么了”“应该怎么办”的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中国不仅致力于自身的发展,而且有着自觉的大国担当,要以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解决世界难题、人类问题贡献中国力量。中国道路对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借鉴价值和启迪意义在于:要坚持从全球化的世界视角审视中国在现代化整体进程中发挥的作用,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审视中国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实现的制度创新,要坚持长时段的观察维度审视中国在现代化总体进程中创造的思想价值。

参考文献:

[1][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47.

[2]连广宇.破解传统现代化困境的“中国方案”——略论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思想的东方智慧与全球视野[J].学习与探索,2017(1):1-8.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82.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4.

[5]郭春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战后世界社会主义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J].理论与改革,2019(1):20-27.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699.

[8]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思考[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9

责任编辑:曹桂芝

猜你喜欢
第三世界中国道路国家治理
属下与他者的政治
中国道路视域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
浅议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中国道路与湖南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道路自信的内在逻辑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
激进反对派要香港仿效“第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