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就业行动的类型研究

2020-03-11 21:44王彦伟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 2020年4期
关键词:汉语教育教学

胡 阳 王彦伟 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提 要 作为国际汉语教育师资的重要后备力量,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自2007年开始招生以来,其就业状况一直备受关注,对口就业率偏低成为较为明显和普遍的问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职业选择受国家政策、工作地点、职业稳定度、社会压力等多方面的影响,其就业选择不仅仅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受内、外部环境影响的社会行动。借鉴马克斯·韦伯有关社会行动理论的研究,可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就业行动划分为成长型、转出型、呼吁型、过渡型四种类型。本文在对此四种行动类型的形成过程和实现路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建议: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职业发展和行业发展并行的就业指导体系和探索信息交流和建言献策互动的沟通体系,以利于引导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就业行动向成长型转化,保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对口就业率的规模和稳定性。

一、引言

为改革和完善国际汉语教学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国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专门人才,中国政府于2007年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以下简称“汉硕”)专业学位并试点招生。截至2018年,累计培养中外汉硕研究生47,819名1,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世界各地汉语师资的紧缺。目前,已有100余所高校开设了汉硕专业学位(周红,2019)。

然而,从长久来看,师资缺口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其中,汉硕毕业生没有实现行业内就业是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中国高校培养的外国汉硕,毕业归国后凭借汉语优势和留学经验拥有较多择业机会,存在放弃汉语教学、选择经济收入相对更高职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大量中国汉硕在面向海外就业时要考虑工作稳定性和职业规划等因素,面向国内就业时又面临高校门槛高、相关教育机构和企业就业机会少等现实问题。因此,在汉语师资供需看似趋于合理甚至均衡的表象下,隐藏着师资“区域非对称性”的供需矛盾。汉硕对口就业问题成为行业和学界关注并研究的重点。

二、文献回顾与评述

对汉硕就业问题的研究,是当前对汉硕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研究的重要内容。当前的研究重点与结论主要集中在就业现状统计分析、就业意向调查、人才培养针对性三个方面,分述如下。

(1)关于就业现状的统计分析。研究发现,首先,汉硕整体就业形势不太乐观,专业对口率较低,且国内外的就业供给与就业需求不平衡,汉硕以国内就业为主,且倾向于传统就业岗位(胡秀梅、冯丽萍,2012;李美玲,2017;伍星明,2017);其次,在就业水平方面,汉硕的就业满意度不高,国内薪资水平低于全国标准,国内外就业的薪资差距较大,另外,汉硕职业发展的晋升空间不大,且工作稳定性较差(张北北,2013;张明雪,2017);最后,在个人就业能力方面,很多汉硕的核心竞争力较弱,表现为自我认可度低、专业知识不牢固、就业准备不充分、就业指导培训参与度低、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较弱且执行力低、持续性差(龚圆,2014;张明雪,2017)。

(2)关于就业意向的调查研究。研究发现,一方面,大部分汉硕对国际汉语教学的兴趣较高,具有短期从业意向,而具有长期从业意向的汉硕较少,尽管他们看重海外教学机会,但在国外长期发展的意愿不高,他们比较注重职业的发展前景,对当前就业状况感到焦虑(刘玉屏,2011;张晓静、姜敬槐,2012;刘亚斐,2013);另一方面,汉硕在择业观念上较为保守,倾向于从事竞争压力小、离家近且工资福利待遇较为稳定的工作(邹影,2016;刘军,2018)。

(3)关于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研究。研究发现,在课程设置上,专业课程和拓展课程的设置都缺乏一定的科学性,造成课程简单叠加、性质单一等问题,课程教学的深度较浅且缺乏针对性,课程设置同质化导致特色不明显(田欣儿,2014;亓海峰、邵滨,2018);在专业实习上,各高校对必要性普遍认可,但具体实施还存在一定差异,国内专业实习,没有利用好来华留学生等方面的资源,缺乏汉硕与留学生“教与学”的对接性;而海外专业实习,机会尚不够充分且派出渠道不够多样(李静,2013;吴应辉等,2018)。

从以上研究的现状来看,对汉硕就业问题的研究已形成较为全面的研究框架,有关文献以横断研究的方式,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汉硕的就业意愿和就业状况进行了现状描述、原因分析和策略建议。然而,汉硕就业受到外部环境、行业政策、家庭和个人因素等多个方面影响,其就业行动结果是外显的,其心理变化过程是隐藏在外显结果背后的内因。因此,对汉硕就业行为的选择与变化过程,以及该过程的驱动和影响因素进行历时分析,是必要和可行的。

三、理论基础

就业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内容,是衔接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的桥梁,影响行业内外的人才资源配置。在学校教育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甚至是入学之初,就会对就业做出初步规划,在学校期间会根据自己的认知进行调整,择业过程中还会根据工作计划做出综合判断。因此,就业不仅仅体现为一个结果,还体现出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对就业行动的研究属于社会行动研究的范畴。

汉硕的就业行动具有以上共性,同时有其自身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尽管全球治理的理念被不断呼吁,但这一理念也受到了严峻冲击。汉硕培养实际上是面向海外需求,但无论是从行业属性还是从汉硕自身的心理来看,人力资本全球化流动尚未得到很大程度的认同与接受。第二,相比于世界部分发达国家,中国的语言文化走出去历时不长,一方面要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调适;另一方面,汉语国际教育在语言与文化传播中的功能和作用也在渐进式优化过程中,这对汉硕就业的针对性和稳定性产生了动态影响。

以上两个特征使得汉硕的就业行动更加复杂,涵盖汉硕自入学、毕业、就业乃至择业的全过程。马克斯·韦伯社会行动理论的重点就是对个体行动过程的研究,为汉硕就业行动过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作为“理解社会学”的创始人,韦伯将社会学定义为“一门意图在于对社会行动进行诠释性的理解,从而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及结果予以因果性解释的科学”(马克斯·韦伯,2005)。他认为,“社会行动(包括不作为和容忍的行动)可能指向他人过去的、现在的或未来期待的行为,例如对过去攻击的报复、对目前攻击的防卫或对未来可能攻击的预防等”(马克斯·韦伯,2005)。这种社会行动是包含一定社会关系的行动,其中行动者不仅要赋予其行动一定的意义,同时还要考虑到他人的行动,并在行动过程中以他人的行动为取向(张广利、王登峰,2010),正因行动者将其行动与主观意义联系起来才赋予行动以重要意义。韦伯将社会行动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价值理性行动,即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举止的——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做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二是目的理性行动,即通过对外界事物的状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三是情感行动,即由现时的情绪或感情状况所左右的行动;四是传统行动,由约定俗成的习惯决定形成的行动(马克斯·韦伯,1997)。

汉硕在考虑生存保障、个人兴趣、价值实现的同时,还会根据国际形势、国家政策、社会环境、高校特色等一系列外部因素重新审视自身的就业行动并加以优化。这是汉硕作为社会行动者与其外部环境系统进行互动和信息交换的过程,不同的汉硕行动者在个体感知与认识上的差异导致了最终不同类型的行为选择。韦伯关于社会行动类型的理论成果不仅可以总结出汉硕就业行动的类型,还可以对其形成的特征和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措施。

四、汉硕就业行动类型的形成过程分析

汉硕关于就业的心理认知受到外界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不同的心理认知将形成不同的择业观、诱发不同的社会行动,进而做出不同的职业选择。韦伯在对其价值理性行动、目的理性行动、情感行动、传统行动四种社会行动类型进行分析的同时认为,“行动的这些指向绝不是穷尽所有方式的分类,它们仅仅是为了社会学的目的所创造出来的概念上的纯粹类型。实际的行动或多或少接近于这些类型,或者更常见的是行动中混杂着来自不同类型的要素”。鉴于此,作为现实中一种具体的社会行动,尽管汉硕的就业行动无法完全按照以上韦伯四种纯粹类型进行分类,但本质上受到了一种或多种纯粹类型的驱动或影响。较为典型的外在表现有以下四种。

(一)成长型就业行动

成长型就业行动多以价值理性因素驱动为主,也有部分情况受到目的理性、情感以及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在价值理性因素影响下,部分汉硕把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与国家、民族联系起来,对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传播抱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于国际汉语教学事业中;在目的理性因素影响下,部分汉硕将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相关的就业视为职业的最佳选择,从而通过各种途径达到目标;另外,还有一部分汉硕受到正面情感或约定俗成的习惯等因素影响,也最终实现了成长型就业行动。上述任意两种或多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时,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汉硕实现成长型就业行动或提高实现过程的稳定性。

(二)转出型就业行动

转出型就业行动多以目的理性因素驱动为主,也有部分情况是受到情感、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在目的理性因素影响下,汉硕会以就业环境和行业发展趋势的变化为依据,综合国际汉语教学行业职业稳定、发展前景、福利待遇等客观因素,做出是否继续在行业内发展的决定,其中,相当一部分汉硕会寻找更加稳定或待遇更高的就业机会,从而实现“转出”;当然,也有一部分汉硕会因此在情感因素的影响下产生不信任、失望感,进而选择“转出”;或是受传统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习惯性的观望心理,当受到内外部刺激或遇到外部机会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转出”。上述任意两种或多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时,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汉硕实现转出型就业行动。

(三)呼吁型就业行动

呼吁型就业行动多以情感因素驱动为主,也有部分情况是受到价值理性、目的理性等因素的影响。在情感因素的影响下,汉硕对国际汉语教育行业或对汉语教学本身抱有极高的热情,尽管也对职业现状有诸多不满,但这种不满并没有影响其继续从事行业内工作,反而转化成更多呼吁的动力;当然,也有一部分汉硕受到价值理性、目的理性等因素的影响,在相对客观和理性的同时也在持续进行呼吁,以期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并出台更多的解决措施。上述任意两种或多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时,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汉硕实现呼吁型就业行动或延长该类行动的持续周期。

(四)过渡型就业行动

过渡型就业行动多以传统因素驱动为主,也有部分情况是受到目的理性因素的影响。在传统因素的影响下,部分汉硕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就业过程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他们大多采取一种观望的态度,在行业内就业与行业外就业的问题上摇摆不定。这种观望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整体就业环境的一种期待,以此期待作为条件或手段,实现自己更优的就业选择。上述两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时,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汉硕实现过渡型就业行动或延长该类行动的持续周期。

五、汉硕就业行动类型的实现路径分析

针对汉硕就业行动的四种类型,我们提出四种实现路径,现就汉硕就业行动类型的实现路径逐一进行分析。

(一)成长型就业行动的实现路径

成长型就业行动是指汉硕通过各种机遇和手段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相关事业,实现对口就业,并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获得更好的福利待遇和发展前景,从而实现职业规划的行动。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有三种:一是通过考试成为孔子学院专职教师或进入其他体制内从事汉语教学工作;二是通过公派汉语教师项目或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赴海外教授汉语,增加海外教学经验并为后续职业生涯做铺垫;三是通过应聘成为国际学校的汉语教师。

孔子学院专职教师是指通过国家汉办(现“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选拔储备到指定教学机构(一般是孔子学院合作的中方高校),待需要时可派出到海外任教的汉语教师。专职教师招聘要求必须具有两年(含)以上从事国际汉语教学的经历,而绝大部分汉硕作为志愿者到海外教学的经历只有一年,客观上不符合招聘条件。随着国内高校招聘门槛不断提高,能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提供汉语教学方面事业编制岗位的情况越来越少,以合同制或劳务派遣的形式聘用汉语教师成为一种阶段性创新机制。

同样,公派汉语教师从具有两年及以上教龄的国内高等院校、中小学在职教师中遴选,这对于刚毕业的汉硕而言还有一段差距。而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的招募人数在2015—2019年五年间分别为4277人、7004人、7242人、8808人、9376人2,这为汉硕毕业生丰富海外教学经历提供了机会,更为重要的是,这为其日后成为孔子学院专职教师或公派汉语教师提供了条件。

国际学校因其特殊性对汉语教师的需求更有针对性,因此对汉语教师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还有语言能力都提出更为严格和具体的要求。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严格的要求和较好的激励性机制也为汉语教师成长为专业型国际汉语教学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转出型就业行动的实现路径

转出型就业行动是指汉硕毕业生在其职位预期无法在行业内实现时,为谋求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选择转出汉语国际教育行业的行动。汉硕转出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转入中小学或相关培训机构担任语文教师,二是转入行业以外的党政机构或事业单位(大中小学除外)担任公职人员,三是转入行业以外的企业工作。

在中小学或相关培训机构担任语文教师是大多数汉硕的转出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充分发挥此前汉语教学的优势和经验,继续从事教育工作,是汉硕出于目的理性的相对适合的转出路径;在行业以外党政机构或事业单位(大中小学除外)担任公职人员也受到很多汉硕的青睐,这一选择则是在希望工作稳定的传统因素影响下决定的;在行业以外企业中担任职员的汉硕虽然相对较少,但该部分群体考虑了现实因素,希望获得更好的薪资待遇,满足当下和长期需求。

通过进一步探究,形成汉硕转出型就业行动的原因可能来源于两个方面:从汉硕自身来看,在竞争激烈、岗位紧缺的职业环境中,有限的专业素质与能力难以承担沉重的就业压力,使得汉硕放弃竞争并寻求其他合适的就业机会;从外部环境来看,汉语国际教育行业的就业体系仍存在很大的待完善空间,在国家政策与就业体系不协调、专业培养与就业职位不匹配、生源供给与用人需求不对称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汉硕毕业生基于长期职业规划的考量,进入其他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以及自主创业等现象已屡见不鲜。

(三)呼吁型就业行动的实现路径

呼吁型就业行动是指汉硕自身愿意投入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并为该行业存在的就业问题持续发声,倡导国家、社会、高校给予对口就业支持的行动。这类行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汉硕对汉语国际教育行业的期待和责任意识,这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正面情感因素的影响。呼吁的途径包括但不限于在期刊或报纸上发表文章、行业会议交流,以及利用“两微一端”等网络平台。

网络是当今时代最发达的信息交流与传播平台,汉硕通过微信、微博、贴吧、网站等途径,在遵守互联网相关管理规则的前提下,对自身的就业问题发表看法、进行交流并寻求帮助,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引起业内专家、师生的关注;而关于汉硕就业问题的研究或评论文章也在不断出现,部分文章针对汉硕的就业情况列现状、摆问题、找原因,并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尽管文章的作者未必是汉硕,但文献的数据来源与汉硕休戚相关;此外,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的研讨会、研究生论坛中也有对汉硕就业问题的讨论,形成了若干共识。

从各种呼吁的形式可以看出,相当一批汉硕有意愿在汉语国际教育行业内实现对口就业,他们对政策优化与完善抱有一定期望,积极为解决汉硕就业问题持续呼吁。他们一方面希望拓宽行业内就业渠道,增加就业选择机会,获得更多就业岗位,强化岗位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呼吁提高薪资水平和福利待遇。尽管呼吁的声音难以对政策产生直接影响,但却成为影响政策的重要现实基础。

(四)过渡型就业行动的实现路径

过渡型就业行动是指汉硕在就业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无法做出明确选择,在不满当前行业内对口就业情况和没有更好的就业出路之间徘徊的行动。这一过程中,汉硕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存在观望心理,其职业方向摇摆不定,一旦行业内外任何一方的情况发生改变,都有可能使汉硕选择相对更为有利的一方。现实中,大多数汉硕都处于或者曾经处于这一阶段。汉硕对行业内的就业状况有自身的理解和把握,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情况下,汉硕一方面在关注更好的行业外机会,如进入其他事业单位、教育机构、政府机关以及自主创业等;另一方面,也在同时考虑将汉语教学工作作为临时性“兜底”对策,先对口就业,再根据国家政策变化、行业内外就业机会的比较优势做出更加理性和长远的选择。

汉硕的过渡型心理会持续一个很长的过程,这一过程可能从汉硕入学就会开始,受内部心理预期和外部社会环境的持续影响,这种不稳定性一方面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容易使行业内人力资本外溢。这种情况在各个专业都不同程度存在,但对于汉硕这一专业而言表现得更为明显。

六、建议

从对汉硕就业行动类型以及实现路径的分析来看,在理性看待汉硕就业行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其就业行动进行制度设计与引导,使其由其他就业行动类型朝着成长型转化,有利于提高汉硕的对口就业率,减少专业人才流失。鉴于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

为减少汉硕个人因素及高校专业培养因素致使的转出型就业行动,应建立起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并重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汉硕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专业型硕士人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除了应重视其专业知识的积累外,更要重视其汉语教学实践中综合能力尤其是课堂管理能力的培养。良好的课堂秩序是进行高效汉语教学的先决条件,面对不同国别背景的学生,教学经验尚浅的汉硕即将面对的是更为复杂的教学环境,而对课堂管理能力的培养,是其专业培养中较为薄弱的一环,这就导致其往往不能恰当地处理各种课堂突发状况,从而影响正常汉语教学。对此,增加管理技能培训,加强课堂管理能力,对于完善应用型能力结构人才培养体系必不可少,对于增强汉硕国际教学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及提高自身教学素养也有很大帮助,有利于加强专业培养与就业需求的匹配度,进而增强汉硕整体的就业竞争力。

(二)建立职业发展和行业发展并行的就业指导体系

针对汉语国际教育行业就业体系不完善而可能造成的转出型或过渡型就业行动,应在促进汉硕职业发展和行业内发展的同时加强就业指导,使汉硕明确可以选择的就业方向。汉硕的职业发展情况和整个汉语国际教育的行业发展情况是影响汉硕就业形势的两个基本因素,而明确当前汉硕的就业形势、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至关重要。从汉硕职业发展情况来看,就业是其职业发展的重要一环,而汉硕因存在出国担任志愿者或公派教师的现象,其就业情况的统计较其他专业硕士来说更为复杂。因此,建议在统计就业情况时,以6月、12月的两次就业率为基础,同时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追踪汉硕的就业信息以便形成更为精准的基础性参考数据。从行业发展情况来看,汉语国际教育行业综合性强,需要多种职业类型,而汉硕的职业选择不仅仅局限于成为汉语教师,还可以从事其他与行业相关的职业,因此需要对汉硕的就业市场多加关注。将除高校外的相关企业、社会组织等也纳入就业考虑范围,实现就业职位的多元化,以职业发展带动行业发展,引导汉硕的就业行动类型朝着成长型转化。

(三)探索信息交流和建言献策互动的上下沟通体系

具有呼吁型就业行动特征的汉硕,一般对汉语教学充满热爱与情感,是重点关注的对象。他们与具有成长型就业行动特征的汉硕都有较强的意愿留在汉语国际教育行业从事相关工作,但迫于该行业中存在的就业问题及压力,在呼吁无果或效果甚微的情况下很可能受到负面情感因素的影响而放弃呼吁,进而离开该行业。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呼吁型就业行动特征的汉硕得到的却远远不够。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探索信息交流和建言献策互动的上下沟通体系,是一个值得继续思考和论证的问题。一方面,行业协会可以为作为准师资的汉硕搭建信息交流的平台,深入了解行业需求和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另一方面,在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的大背景下,行业协会还可以与政府部门建立建言献策通道,及时进行行业人力资源分析。行业协会作为“双向代理人”的角色应该得到进一步的论证与探索。

七、结语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历经十余载,走到了一个新的发展关头,面临“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的回顾与展望。汉硕就业问题的妥善解决,关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借鉴马克斯·韦伯社会行动理论的有关成果,将汉硕的就业行动划分为成长型、转出型、呼吁型、过渡型四种类型,并对其成因及实现路径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职业发展和行业发展并行的就业指导体系,探索信息交流和建言献策互动的上下沟通体系三项建议措施,对这些建议措施的细化和操作性策略的提出,会在后续进一步完善。另外,汉硕的就业心理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其就业行动类型也会随之改变,因此在马克斯·韦伯社会行动理论的指导下,以汉硕现有的就业行动类型为基础,进一步探究各类型之间的转化路径,进行更为广泛的实证研究,也将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关于汉硕就业行动的研究,还可以通过拓宽研究主体的范围以实现更广泛的研究价值,就整个汉语国际教育行业各类师资的就业择业研究而言,汉硕就业行动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附注

1 引自胡德明老师在首届汉教硕士学科建设学术硕讨会上的发言内容。

2 数据来源:http://www.hanban.org/index.html(2019-01-07)。

猜你喜欢
汉语教育教学
国外教育奇趣
学汉语
题解教育『三问』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追剧宅女教汉语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