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会社会工作者能力建设:核心指标与培育策略

2020-03-11 15:34刘斌志
工会理论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工会职工

刘斌志 秦 莲

(重庆师范大学 社会工作系,重庆 401331)

作为企业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前沿阵地,工会社会工作就是将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方法及其专业技术运用到工会工作中,坚持“以职工为本”的基本理念,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通过个案工作、团体工作以及社区工作等专业方法,组织职工民主参与企业决策、管理和监督企业事务,协调劳动纠纷,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反映并满足员工的意见和需求,提高员工思想道德、技术业务和科学文化素质;最终实现和谐工会、和谐劳动关系以及发展型企业的构建。①沈黎:《工会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载《工会理论研究》,2008年第3期,第17-19页。而作为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重要组成部分的工会社会工作者,是指具有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知识和技能,面向广大职工提供工会组建、权益维护、争议调处、困难帮扶、就业援助、教育引导、人文关怀、职业发展等方面社会服务的专门人员。①《中华全国总工会 民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摘编)》,载《中国工运》,2017年第4期,第7-9页。

一、我国工会社会工作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人才困境

(一)我国工会社会工作取得的成就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工会社会工作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具体表现为:一是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截至2018年9月,全国基层工会直属文化宫、俱乐部共有5万多个,图书馆和体育场馆均达4万余个。同时,各类职工维权热线也成为工会社会工作服务的有效载体。②马小涵:《工会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载《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第45-49页。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等总工会均设置了专门的工会社会工作服务站,开展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服务。二是服务方法和内容不断丰富。各地实践中,社会工作者综合运用优势理论、增能赋权理论、协同治理理论以及劳动关系视角理论等分析职工存在的问题,并不断运用“危机介入”“任务解决”“心理辅导”以及“行为治疗”等专业化的服务技术,促进工会社会工作服务理论与模式的创新。三是社会政策体系逐渐完善。2016年底,中华全国总工会、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成为我国出台的首个关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③张默:《工会社会工作发展有了指导性纲领》,载《中国社会工作》,2017年第1期,第21页。山东、广东、广西等地出台了具体实施意见推进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规范化建设。四是工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初具规模。全国各地均开始培养、培训、招聘和培育工会社会工作人才。早在2010年,深圳市民政局先后抽派全市425名一线社会工作者和督导,进驻富士康集团开展企业和工会社会工作服务。2013年,北京市总工会开始面向社会公开招录专职工会社会工作者,并已经达到了近2000人的规模。④王晓慧:《工会与社会工作的关系变迁及启示——基于美国历史经验的分析》,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第103-109页。

(二)我国工会社会工作面临的人才困境

与青少年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等领域相比,工会社会工作的服务优势还不明显,专业能力和社会影响亟待提升,具体表现为:一是相关政策落实不够。虽然《意见》已经出台三年,但相应的岗位设置、经费支持、薪酬保障、福利制度等依旧没有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得到有效落实,政策落地依旧任重而道远。二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不足。截至2017年,全国共聘用了近6万名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其中获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认证的不足四分之一,人才队伍的职业资质有待提升。三是专业理论和实务水平不高。当前,我国工会社会工作者总体处于半专业化状况。一方面是理论知识缺乏,对新时代广大职工迫切而多样性的服务需求反应不够及时和精准;另一方面是工会服务的内容与形式有待创新,专业性、针对性和时效性有待加强。①《建设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 促劳动关系和谐稳定》,载《中国社会工作》,2017年第4期,第10-11页。四是中国特色工会社会工作体系尚未成型。虽然在北京、广东、江苏以及上海等地有所实践和探索,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深圳模式、东莞模式、昆山模式等,但中国特色工会社会工作的理论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政策体系以及话语体系依旧没有形成,相应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不够。

(三)工会社会工作人才战略的关键是核心能力建设

一方面是党和国家对于群团工作改革以及工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以及广大职工对于精准化、人性化与多样性服务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是工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在专业职称、制度保障、职业提升以及社会认可方面的局限。造成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工会社会工作者服务的核心竞争力还不够突出,根源在于工会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有所欠缺。所谓核心能力,即是工会社会工作者通过专业教育与服务实践所形成的战略性、排他性、持续性以及体现主要竞争力的职工福利服务领域的能力。工会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欠缺,不仅会导致服务成效和社会认可度的降低,还会导致专业形象、专业资质以及社会价值的受损。反过来,核心能力的提升不仅能够保障工会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质量、专业价值以及社会成效,更可以提升其专业自信、专业认同和专业地位。可见,深入贯彻和实施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战略,归根到底在于工会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构建与培育。

二、我国工会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体系的构建

作为一门应用性社会科学,社会工作遵循“价值—知识—技术”三位一体的能力框架,须不断拓展其实务领域的核心能力指标体系。总体而言,中国特色工会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体系包括以下三个维度十个方面:

(一)价值维度的核心能力指标

作为工会社会工作者的旗帜和方向,价值层面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

首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说“工会工作做得好不好、有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关键看有没有坚持正确政治方向”。②石云、吴薇、王平等:《习近平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重要论述的逻辑体系研究》,载《工会理论研究》,2019年第2期,第4-17页。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党的领导,这既是由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工农联盟利益的性质决定的,也是由党的工人运动历史经验与现实地位决定的。因此,中国特色工会社会工作者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具体包括:一是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工会社会工作者必须始终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凝聚广大职工的发展共识,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实现广大职工的个人理想和价值。二是坚持党的思想领导。工会社会工作者既要做好促民生保底线的服务性工作,也要做好提质增效和能力建设的发展性工作,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服务开展的理论框架与战略方向,实现对职工的尊重信任、关心照顾以及人性解放。三是坚持党的组织领导。工会社会工作者需要积极依托各级党组织的优势和平台,在服务中不仅体现社会工作的服务性特色,更体现党建工作的政治本色。

其次,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面向广大职工开展服务,工会社会工作者要始终尊重劳动者的价值,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一是要以广大职工为中心,坚持走群众路线,维护职工的职业福利和合法权益。二是要通过潜能激发、小组互助、团队分享以及社区教育等方式,引导广大职工热爱劳动、崇尚劳动。三是要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工会社会工作者要通过认知加强、信念重构以及行为倡导等方式,促进广大职工将劳模精神运用到自身的问题解决和生涯规划中,活学活用劳模精神。四是要将工匠精神贯彻到相应的职业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发展过程中,协助职工调整职业认知、增强职业自信、促进职业自豪感和奉献感,真正实现广大职工的增能赋权以及能力建设。

再次,践行劳资共同体理念。所谓劳资共同体理念,是指劳动者与企业的根本利益一致,两者以合作、共赢、互助为目标,在追求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彼此认同,努力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具体表现为劳动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职业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因此,工会社会工作者一方面要不断扩大服务层面,将职工个体及其家属、职工群体、企业整体或企业内的管理部门、一个行业或社区乃至整个社区都作为服务对象;另一方面要不断调整服务思维,注重维护职工权益和维护企业稳定的平衡,注重提升职工积极性和管理人性化相结合,注重企业物质福利增长和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注重职工工作与生活平衡相结合,注重职业规划与职业安全与健康相结合,注重职工当前利益和生涯规划相结合,注重困难群体关怀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相结合,系统而持续地促进职工和企业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①陈建胜:《企业社会工作助推企业履行内部社会责任的本土实践——以嘉善为例》,载《浙江学刊》,2015年第6期,第22-26页。

(二)知识维度的核心能力指标

作为工会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保证和学科优势,知识层面的核心能力包括:

首先,了解产业发展与劳动关系的知识。为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职工,工会社会工作者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包括:一是产业发展方面的知识,主要是对于国家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政策和部署有大致的了解,为广大职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技术提升提供总体方向。二是企业管理与员工管理的知识,主要是对企业开展计划、组织、人事、协调和控制各阶段的工作程序有所了解,尤其要了解与职工权益维护相关的职工招募、技能培训、轮岗休息以及薪酬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三是有关劳动关系方面的知识,主要是把握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争议调解以及劳资纠纷预防方面的政策与知识。

其次,掌握劳动保障和职业福利政策。作为职工权益维护者和生活照顾者的工会社会工作者,需要掌握相关劳动保障以及职业福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具体包括:一是劳动保障的相关知识,主要包括相关的劳工福利、劳工政策以及劳动保护知识。工会社会工作者不仅要了解诸如《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基本的法律及其内容,也要熟悉诸如《失业保险条例》《工伤保险条例》等行政法规的内容,还要对相关的行政法规性文件和部门规章的内容有针对性的了解。二是职业福利的相关内容。工会社会工作者不仅需要为广大职工积极争取合法合规的现金形式的福利津贴,也要了解和评估企事业单位可以提供的职工食堂、职工宿舍、托儿所、幼儿园等生活福利设施,还要为职工积极争取相应的文化、教育、健康、休闲等方面的职工福利,为职工提供心理及社会方面的综合服务,预防问题的发生。三是发展性社会福利服务政策,主要包括人力资本投资计划、就业和自主创业计划、微型企业和小额贷款计划、以津贴补助工资的投资或最低工资或生计工资标准计划、资产积累计划、社会资本计划、消除妨碍经济参与的障碍并创造平等机会计划等。

再次,熟悉社会工作与工人运动理论。工会社会工作者不仅需要提供一般性的生活照顾与福利服务,更需要发动职工的集体参与、民主协商并协助其承担社会责任。因此,工会社会工作者不仅要掌握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知识,也要了解相应的社会运动的理论知识。一方面,社会工作的理论包括生命周期理论、危机介入理论、生涯发展理论、理性情绪疗法、认知行为理论、人本中心理论、人际关系理论、交互分析理论、成长小组理论、社区工作理论、社会支持理论、生态系统理论、赋权理论以及优势视角理论等;另一方面,工人运动的理论包括集体行为论、资源动员论、政治过程论、框架建构论、新社会运动论等。此外,关于心理及社会服务的相关理论也是工会社会工作者的有益理论补充,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社区照顾理论以及公民权理论等。

(三)技术维度的核心能力指标

技术指的是社会工作者在服务的过程中所运用的具体技巧、方法和手段,是社会工作者的个人价值和知识的集中体现,也是其工作能力的直接展现。目前,我国关于工会社会工作者技术能力的论述较少,技术运用的研究就更缺乏了。结合工会工作的服务内容和发展需求,工会社会工作者技术层面的核心能力包括:

首先,员工协助技术。作为工会社会工作服务领域的综合服务方法,员工协助技术不仅可以帮助员工解决其个人问题,提高员工的生活品质,还能够通过促进员工的提升来达到帮助企业提升生产力、降低流动率和缺勤率的效果,最终改善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劳资关系,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效能感。①张宏如:《协同与创新——员工帮助计划与企业社会工作关系研究》,载《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2期,第186-189页。具体策略包括:一是员工咨商,即对员工的身心健康问题提供咨询和协助,促进其能力建设;二是员工生涯发展,即协助员工开展职业咨询、职业评估、职业培训与职业指导,并配合组织人力资源规划的需要来帮助员工依据个人情况做出职业生涯规划;三是员工健康福利促进,即通过宣传教育来帮助员工形成一个健康的生活形态,提升员工的心理健康功能,从而达到对员工生理和心理问题的防治。②王志立:《试论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模式——员工帮助计划(EAP)》,载《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5期,第34-35页。

其次,关系协调技术。为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工会社会工作者十分注重劳资互动过程中的关系协调与冲突处理,具体技术包括:一是沟通协调技术,即在了解劳资双方目前所处的状态、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需求之后,通过运用交流、沟通等方法及时协调双方关系,有效避免劳资纠纷产生的过程。二是冲突调解技术,即在妥善处理职工情绪基础上,通过理性分析冲突产生的原因找出解决冲突的有效途径,并预防和缓解矛盾的进一步扩大。三是职工维权技术,即在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框架的基础上,通过相关的法律援助、劳资谈判、集体协商、人民调解、劳动仲裁等程序及步骤,妥善处理劳资纠纷,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再次,增能赋权技术。为促进职工的能力建设与优势激发,工会社会工作者需要熟悉和掌握增能赋权的技术。一方面,员工增能主要从优势视角出发,挖掘职工所具有的优势和潜能,增强其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提升其工作的动力和激情。在增能的过程中,工会社会工作者不断激发广大职工的抗逆力,促进劳动保护与训练,降低职工因身心压力而带来的风险,具体形式包括鼓励、激励、宣传、教育、培训以及责任赋予等。另一方面,员工赋权并不是赋予其某种权利,而是要通过资源链接、宣传教育、行为倡导以及能力建设等方式,协助职工在生活中从被动的弱者变成主动的强者,意识到自身的权利、权益以及主体性。具体而言,职工赋权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进行:一是个人层面的赋权,主要通过帮助职工发现和意识到自身的潜能,协助职工及其家庭分析和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企业层面的赋权,主要是帮助职工提升自我维权意识,让企业职工从最初的受助者变成救助者,能够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威胁时,及时意识并采取方法去维护自己的利益,真正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三是互助层面的赋权,主要是通过开展团体(小组)互动、集体行动等方式,促进职工的团结、参与、合作以及共同成长。四是社会层面的赋权,主要是促进全社会对劳动价值、劳动品格、劳模精神以及广大职工的尊重与爱护,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最后,民主协商技术。职工积极参与劳动过程与企业管理,不仅有利于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更有利于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实现。因此,工会社会工作者需要不断夯实其参与协商的技术与能力,具体包括:一是促进职工的社会参与,即是倡导和协助职工共同期望企业的发展,愿意投入思想、行为和资源参与企业的生产与管理,增强对企业的认同,并转化为职工对企业的认知度、认同度、责任心与归属感。这不仅是一种合作过程,更是分享决策权力和共同承担责任的过程,具体来说包括告知、咨询、协商、共同行动以及职工自治等方面。在此过程中,工会社会工作者不仅要促进职工对参与价值的肯定,还要提升其参与意愿与能力。二是促进职工的民主管理,即通过内在动机激发、外在活动组织以及宏观制度保障等方式,提升企事业单位管理的民主与公正,保障职工的社会福利与合法权益。这不仅是发挥广大职工主动性和优势的重要方式,更是企事业单位提升管理能力以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重要法宝。在此过程中,工会社会工作者不仅可以通过协助召开职工代表大会保障职工权益,也可以组织各类职工的团建活动,促进职工与职工之间、职工与企业管理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提升职工的民主意识和能力。三是提高集体协商的水平,即通过专业方法促进劳资双方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劳动安全与卫生等劳动关系有关事项,进行平等商谈,最终实现劳资共同体的治理目标。工会所推行的集体协商工作主要目的在于实现党领导下的和谐劳资关系。①闻效仪:《从“国家主导”到多元推动——集体协商的新趋势及其类型学》,载《社会学研究》,2017年第2期,第28-50页、第242-243页。工会社会工作的集体协商主要采取的是集体谈判模式,具体表现为签订集体合同。一方面,工会社会工作者需要协助职工与企业进行集体合同的签订,帮助职工理清并认识到合同条款的利弊,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工会社会工作者还需要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选出职工代表进行谈判,与企业管理人员对合同内容进行谈判、协商,最终使得协商的结果能够达到让劳资双方都满意的效果。

三、我国工会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策略

站在新时代,面临新任务,需要在厘清其核心能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夯实工会社会工作者的理论基础,提升工会社会工作者能力建设的专业化、职业化与社会化水平。

(一)夯实工会社会工作者能力建设的理论基础

新时代工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不仅要继承工会工作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更要通过创造性工作提升其政治站位、理论水平以及话语能力,开创工会社会工作发展的新局面。首先,要加强工会社会工作者的政治建设,不仅要深入学习党的工人运动理论,贯彻党的意志和主张,切实落实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更要深入生产一线和职工生活,把握职工现状和需求,不断贯彻落实、创新发展党的工人运动实践、理论与制度,在与时俱进中加强工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政治建设。其次,要加强工会社会工作者的理论建设,不仅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工人运动理论的中国化进程,还要促进党的工人运动理论的时代化发展,更要结合时代需要、工人需要和发展需要开展跨学科的理论融合和整合式发展,充分运用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工会社会工作理论体系。①戴文宪:《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的百年演进与成果》,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9年第5期,第1-18页。最后,要加强工会社会工作的学科建设,不仅要促进马克思主义以及党建领域的工会社会工作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将其纳入国家和地方哲社研究的课题公告范畴,更要鼓励更多的学者投身到工会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中来,还要加强相应工会工作研究类期刊对相关研究成果的发表。

(二)增强工会社会工作者能力建设的专业化水平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广大职工对生产生活以及发展的需求不断提升,也就意味着需要更为专业化、人性化和精准化的服务。因此,工会社会工作者必须坚持专业化发展方向,提供专业化服务内容,体现专业化服务成效。首先,要加强工会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建设,不仅要在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中开创工会社会工作的专业方向,还要在全国设有社会工作专业的高等院校中探索设立工会社会工作的专业方向,更要充分发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等大专院校的教育培训优势,开设工会社会工作专业方向,探索相应课程设置,奠定人才队伍建设基础。②罗荣波、张默:《引入专业社会工作服务 推动工会工作创新》,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第29-32页。其次,要加强工会社会工作者的技术建设,不仅要积极总结和提升工会工作既有的维护权益、纠纷调解、集体谈判、思想教育、价值引导、劳动竞赛、技能比武、创先争优、技能培训以及民主参与等方面的方法和技术,更要结合新时代网络发展、中外合作以及利益协调的发展趋势和要求,积极拓展数据挖掘、资源链接、危机介入、互联网+、涉外服务、文化沟通以及社会协商等技术和方法,提升服务成效与专业优势。最后,要加强工会社会工作者的队伍建设。①王晖、王远霞:《构建大数据时代下非公高新技术企业的“智慧工会”——以中关村海淀园工会为例》,《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第46-50页。一方面,要通过相应的社会工作专业培训以及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促进已有工会工作者向工会社会工作者的转变,挖掘已有工会工作者的人才存量;另一方面,各级工会组织要加大对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招录比例,或者通过与相应的高校合作定向委培的方式,扩大工会社会工作者的人才增量。

(三)提升工会社会工作者能力建设的职业化水平

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根本,工会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需要通过岗位运用和岗位价值来体现,即提升其职业化水平和实效。首先,要加强对工会社会工作者的政策支持。一方面,各地工会要深入贯彻和落实全国总工会颁布的《意见》,据此制定本地区的实施意见,使《意见》真正变成广大职工的职业福利;另一方面要细化工会社会工作者能力评价、人才培养、岗位开发、岗位使用、薪酬保障、考核评价以及综合激励的制度和措施,使工会社会工作人才能够人尽其用、人尽其才、人尽其功。②杨洋:《基于协同治理视角条件下的高校工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载《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第18-23页。其次,要加强工会社会工作者的骨干建设。一方面,各地工会要加强对不同单位和系统社会工作人才先进事迹的挖掘、评价、总结和表彰工作,将社会工作服务纳入工会工作的范畴;另一方面,要专门针对工会社会工作者开展人才挖掘、认定、培优、支持和表彰力度,将工会社会工作者纳入相应的骨干队伍、名家名师以及政府津贴范畴,支持其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最后,要加强工会社会工作者的伦理建设,不仅要建立自上而下的国家级、地区以及部门的工会社会工作者伦理守则和职业规范,更要以此引领工会工作走向群众、走向专业、走向规范、走向法治,体现工会社会工作的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③石云:《中国工会十七大的时代价值和工会工作走向》,载《工会理论研究》,2018年第6期,第8-14页。

(四)提升工会社会工作者能力建设的社会化水平

人才队伍建设的最终成效取决于其是否满足了人民及社会的需要。工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最终也需要面向社会群众、面向职工、面向社会,不断提升社会化水平。首先,要加强工会社会工作者的群众路线建设。一方面,要促进工会社会工作者坚持和落实“职工为本”“劳动光荣”以及“服务至上”的价值理念,将服务的中心和重心聚焦在广大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劳动福利的保障、劳动光荣的彰显;另一方面,要提升工会社会工作者调查研究、同感共情、关系建立、价值引导、综合评估以及精准服务的能力,在走访中了解职工,在尊重中理解职工,在同感中关心职工,在评估中认可职工,在协助中成就职工,在社会服务中践行群众路线。其次,要加强工会社会工作者的团队建设。作为社会资源链接和能力建设有效途径的重要方式,社会工作强调多专业的跨部门合作,以发挥助人自助的最大价值。一方面,从宏观层面看,工会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需要获得党委、组织、宣传、编制、财政、教育以及人社等部门的配合与支持,促进长效机制建设;另一方面,从微观层面看,既可以采取工会直接聘用,也可以采取工会购买服务的方式聘用工会社会工作者。这就需要与相关的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合法基金会及其他社会组织合作,通过多种方式发挥工会社会工作者资源链接以及个案管理的作用。最后,要加强工会社会工作者的话语建设。我国工会社会工作者的能力建设,既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本土经验,也有新时代专业服务的创新探索;既有传统工会工作者的智慧结晶,也有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创意体现;既有中央和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也有各地工会的具体落实和行动支持。①刘斌志、秦莲:《中国特色工会社会工作研究的反思与展望》,载《工会理论研究》,2019年第3期,第21-34页。这些经验和智慧无不体现我国工会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和创新精神,都需要不断加以总结、宣传和推广。因此,不仅需要在工会系统大力宣传工会社会工作者的服务经验与特色,更要在全社会积极宣传工会社会工作者的重要意义和时代形象,不断提升中国特色工会社会工作者的创造力、凝聚力、影响力、感召力和公信力,协力开创新时代工会工作新局面。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工会职工
以职工之家为抓手 让职工享“家”温暖
数读·工会
职工书画
数读·工会
数读·工会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工会
《最美职工 职工最美》 曲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