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

2020-03-11 05:10董叶会张国栋上海市东方医院宿迁市东方医院骨科江苏宿迁223800
吉林医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孔镜腰椎间盘功能障碍

王 建,董叶会,张国栋 (上海市东方医院宿迁市东方医院骨科,江苏 宿迁 223800)

目前,随着微创技术的进步,与传统手术相比,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具有创伤轻、术后康复快等优点,有助于患者术后尽早康复[1]。本次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效果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2016年3月~2019年3月时段内抽取66例本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33例。对照组男20例,女13例,年龄42~68岁,平均(55.43±10.05)岁;病程15~30个月,平均(22.15±4.68)个月。观察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43~69岁,平均(55.62±10.11)岁;病程:15~32个月,平均(22.20±4.65)个月。统计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常传统手术治疗:麻醉后,机体保持俯卧位,突出节段,做4.0 cm纵切口,分离皮肤组织及深筋膜,剥离骶棘肌,暴露上下椎的关节与椎板关节,椎板咬除后做开窗,切除黄韧带,将硬膜囊与神经根结构暴露,向内侧牵拉,将椎间盘组织暴露。切开纤维环与纵韧带,摘除髓核,一并摘除干净残留于椎间盘内的组织。再次明确根管、椎管是否减压,彻底松解神经根后,对切口进行冲洗,留置负压引流,对切口进行缝合,手术结束[2]。

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俯卧位,在C臂机透视下明确手术节段,后方入路,置入穿刺针。针尖到达下位椎体上关节突处,贴于关节突进入椎间盘,进行髓核染色。将导丝置入,做0.8 cm微切口,扩张导管,打磨上关节突,做椎间孔处理,建立通道。在C臂机下明确通道位置,并于内镜下将髓核组织摘除,于工作通道内探查有无其他组织残留,保证彻底摘除,避免复发。行射频消融处理残留碎片,并做止血与纤维皱缩成形,观察神经根恢复情况,对术野进行冲洗,缝合切口,手术结束。

1.3分析指标:对比疼痛程度(术后1年)、功能障碍评分(术后1年)、炎性因子水平(术后3 d)。疼痛程度用VAS评价,反向评分。功能障碍评分用ODI评价,反向评分。炎性因子:白介素-7、肿瘤坏死因子-α、基质金属蛋白酶3。抽取静脉血6 ml,分离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以上指标[3]。

2 结果

2.1疼痛程度、功能障碍评分比较:疼痛程度、功能障碍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疼痛程度、功能障碍评分比较

2.2炎性因子水平比较:观察组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3 讨论

随着微创手术的进步,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出现,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上只需在工作通道中置入椎管内,适应证较广;且此手术麻醉较少,不会对患者产生较大的危害,减轻对神经根的损伤,提高手术安全性。且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可以减少疼痛物质的释放,有效减轻疼痛感。而手术作为应激源,会释放炎性介质,特别是白介素-7、肿瘤坏死因子-α、基质金属蛋白酶3,会合成与分泌大量的炎性介质,参与早期炎性反应的释放。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因创伤小,可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进一步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有助于机体的康复。

综上所述,腰椎间盘突出症(LDH)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孔镜腰椎间盘功能障碍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对单节段DLSS术后患者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经椎间孔镜一次性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护理干预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的作用分析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椎板开窗术式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