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渝,李远阳,马 瑛
(新疆农业大学 管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改革开放的40多年我国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中心。农业农村部在《全国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指出:发展草食畜牧业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重要内容,对于加快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决策。新疆是我国第二大牧区,有大量优良的牧场,牧草地总面积0.51亿hm2,居全国第三。近年来,与牧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草场环境逐渐恶化,牧民增收缓慢问题成为“三牧”问题的核心,直接影响了牧区经济的发展和草场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牧民而言,缺少科学理论知识的储备,扩大牲畜饲养规模成为牧民的必然选择,但一味扩大规模造成的生产效率低下、环境破坏严重等负面影响则是牧民较少考虑到的问题。
针对牧户技术效率已有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房风文等[1]研究了内蒙古呼和浩特专饲奶牛牧户的经营数据,发现这些牧户的技术效率值在0.07~0.91之间,平均值只有0.62。孙致陆等[2]分析了内蒙古、新疆等5省的毛用羊养殖农牧户数据,发现牧户们的平均技术效率值仅有0.61,技术效率损失比较明显。陈欣欣等[3]对规模经营与效率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浙江10村农户不同经营规模农地的粮食投入产出情况进行比较,得出随着农户经营农地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技术效率呈“U”型或下降趋势。因此,有必要引导农户向农地适度规模经营转化。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生产效率、经营规模方面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对于典型牧区新疆来说相关研究还较为欠缺,因此,本研究以新疆典型牧区奇台县为例,有针对性地找出其效率低下的原因,并对症下药,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获取相关数据,采用数据包络法分析牧户的生产效率,通过分组对比出不同组别生产效率的差距并指出生产效率最高的组别,使牧户对牲畜饲养规模与生产效率的关系和两者之间的变化规律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
本文所研究的生产效率与生产率并不相同,生产率指的是投入要素与众产出之间的比例,而生产效率为牧户在牲畜饲养过程中对各种投入要素的使用效率[4-16]。在测算牧户生产效率时主要测度为技术效率,技术效率是指在现有的环境和投入下,取得最大的产出。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指:产出量与要素投入的比例;纯技术效率指:在产出不变的情况下,能使产量最优的投入与牧户实际上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比值。国外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对生产效率进行测算时,可以从生产者的投入和产出2个方面,考虑到牧户生产是在既定的投入下实现最大化的产出,由此本研究采用产出主导型的DEA模型,其核心优点为不需要提前预设生产函数,而且不会受到输入和输出数据量的影响,运算过程较为简便,且在减少误差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该模型主要由规模报酬不变模型和规模报酬可变模型构成,在实际的生产中,因为土地规模报酬递减规律的存在,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随着投入的增加则土地的产量增加,但当投入达到一定程度时,再次追加投入会导致土地的产出呈现下降的趋势。因此,在测算牧户生产效率时仅仅使用CCR模型来测度决策单元的效率不足以满足实际情况的需要,BCC模型的测度是决策单元在规模报酬可变条件下的技术效率,放弃了CCR模型中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鉴于牧区牧户牧业生产受制于草场面积、劳动力数量和牧业机械等投入要素的影响,本研究选取BCC模型测算牧户的生产效率值。其具体形式如下:
选取产出导向型的BCC模型(VRS)
(1)
式中:N1是1的N×1向量,λ是N×1的常数向量,1≤≤∞,且-1是投入量保持稳定时第i个决策单元可达到的成比例增加的产出,1/即为VRS产出导向型的技术效率水平。
奇台县为新疆昌吉州的边境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东北部。县域总面积1.93万km2,其中牧草地面积0.77万km2,畜牧业较为发达,驻有农六师奇台中心团场和北塔山牧场。奇台县有较多的天然草场,面积辽阔,类型齐全,牧草种类较多。分属9个大类,22个亚类,105个型。草场类型主要为平原荒漠草场、山地荒漠草场、平原荒漠草原草场、山地荒漠草原草场、山地草原草场、山地草甸草原草场、低地草甸草场、高寒草甸草场、山地草甸草场。
2017年奇台县地区生产总值为146亿元,同比增长7.6%;第一产业产值为43亿元,同比增长5%;第二产业产值为62亿元,同比增长8%;第三产业产值为39亿元,同比增长10%;人均生产总值为60934元。2017年奇台县牧业人口4595户,牧业人员23868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63.17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5.68亿元,占比40.7%;林业产值0.65亿元,占比1%;牧业产值36.76亿元,占比58.2%。奇台县2017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30576元,农牧民可支配收入16878元。畜牧业人均收入为6164元,占人均收入的36.5%。奇台县2017年全年出栏牲畜279万头只、家禽1280万羽,肉、奶、蛋产量分别达到14万t、14万t和1.3万t。
为探究不同饲养规模牧业的生产效率,本文选取了奇台县辖域3个典型牧区:半截沟镇、五马场乡、乔仁乡。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的方法获取问卷数据与相关信息。共发放问卷220份,剔除无牲畜牧户以及无效问卷,实际获得有效问卷195份。
问卷内容包括:(1)牧户家庭基本信息,包括户主年龄、从事畜牧业年限、受教育程度、家庭规模、就业情况等;(2)家庭收入与消费情况,包括收入来源、家庭消费总支出等;(3)生产生活情况信息,包括草场情况、草场承包情况、牧草地流转情况、轮牧情况、禁牧类型、主要的放牧时间;(4)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情况和拥有牲畜的情况;(5)投入情况,包括草料投入、饲料投入、劳动力投入、资金投入、其他投入;(6)产出情况,包括卖掉的牲畜总价格和相关副产品的总价格。
本研究采用描述统计的方法具体展现牧户的家庭及个人情况、家庭收入、畜牧产业的投入和收入、草场细化程度。在具体分析每户从事畜牧产业的家庭生产投入时,按照饲养牲畜的数量以50头羊单位为组距,把样本数据分成5组进行分析并对比其投入产出情况,以便更清楚地看出不同饲养规模牧户的技术效率差别,进一步了解牧户生产生活情况。
3.2.1 数据的整体特征 据实际调研统计牧户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大部分牧户年龄分布在50~65岁之间,从事牧业时间在30年以上且大部分为男性,草场块数大多为1~2块,且草场面积多为66.67~133.33 hm2,草场充足。牧户受教育程度大多数为小学水平,受教育程度较低;劳动力人口在3~6人,劳动力较为充足。
表1 牧户基本信息统计
注:数据来源于实地调研数据统计得出。下同。
对牧户产出和投入统计可知,牧户的牧业总收入平均值为3.93万元,最大值为17万元,最小值为0.2万元,标准差为2.85,可以看出所调查区域牧户的牧业收入差距较为悬殊;通过对牧户期末存栏量情况统计,平均期末存栏量为97头羊单位,标准差为84.45,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区域出售牲畜的周转率差距较大和每户饲养的规模不同。奇台县为典型的畜牧业养殖县,牧草地资源十分丰富,平均每户牧民所拥有的草场面积为112.2 hm2,牧民饲养牲畜所需的牧草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据调查当地草料价格为5元/捆,饲料单价为2.5元/kg,如果在草场供应饲料不足时可以从当地购买,且购买的价格是在牧民可接受的范围内。牧户劳动力投入平均值为853 d;牧业总支出包含围栏投入、舍棚、青贮窖投入、生产性机械投资、防疫投入,平均值为0.3万元(表2)。
表2 牧户产出投入情况统计
3.2.2 不同畜牧规模分布情况 鉴于不同饲养规模的效率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对牧户进行分组(表3)。
表3 牧户载畜量分布情况
由图1可以看出:牧户数量随着饲养牲畜增加逐渐减少,饲养数量在1~50头牲畜的牧户占比最多,饲养数量在151~200头牲畜牧户数最少。
图1 牧户载畜量走势图
3.2.3 不同饲养规模牧户收入情况统计 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加清晰,笔者对牧户的收入进行了分析。根据实地调查,本文从牧户总收入、牧业生产收入和生态补偿3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中牧业生产收入主要包括出售牲畜的收入、出售畜牧业副产品的收入。牧户草原生态补偿是按照奇台县补偿标准得出:水源涵养区禁牧补贴为每年750元/hm2;一般性禁牧补偿每年90元/hm2;草畜平衡补贴每年的补贴为37.5元/hm2。调研区域牧户牧业总收入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饲养规模在101~150头羊单位总收入最低,牧户总收入呈“V”型分布。整体来看,所有牧户的总收入均在6万元以上,牧户整体收入水平仍有可提升的空间,饲养规模在101~150头羊单位的牧户提升空间最大。
图2 户均牧业总收入统计
根据不同分组标准,每组的牧业生产收入和生态补偿收入的平均值情况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牧户饲养的牲畜越多,其得到的补助就越多,生态补偿可以弥补技术效率损失的部分。通过牧户的纯牧业收入可以看出不是饲养牲畜越多的组别牧业纯收入越高,这也就说明,不同分组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差异以及把牲畜转化为货币收入的效率不同。一味扩大规模未必会增加牧民的收入,反而会导致生产效率的下降,导致无用的投入和浪费资源现象的出现。
表4 不同组别平均生产收入与补贴收入
3.2.4 不同饲养规模牧户草场面积情况统计 图3表示平均每组草地承包的情况,可以看出草地承包面积较大的是分布在饲养牲畜在101~150头羊单位规模的牧户,其次是饲养规模在151~200头羊单位的牧户,并不是饲养规模最大的草地承包面积越大。
表5是对研究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的具体说明。
4.1.1 产出指标 在畜牧业生产过程中,产出通常运用出售的肉羊、肉牛等为其产出品,但在牧户实际的生产生活中产出方面除了出售牲畜以外,还包括牲畜皮毛、草料、粪便、奶产品等其他副产品。因此,本研究在构建产出指标时,不仅要把出售的牲畜算入主产品产出,还要加入其他副产品的产出。测算均以当年价格计算,采用牧户综合产出值,包括主产品值和副产品值,单位为元。
4.1.2 投入指标 草场作为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不仅为牧户饲养牲畜提供了场所,牧户还可以出售草料提高畜牧业副产品的收入。因此,在分析牧户生产效率时,必须将草场投入作为重要的投入资源。在下文的研究中,草场投入用草场面积作为草场投入的替代变量,牧户实际拥有的草场面积=承包面积+租入面积-租出面积,单位666.67 m2。
表5 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说明
图3 牧户草地承包面积统计情况
牧户在饲养牲畜过程中,饲草料投入十分重要,在新疆由于独特的气候特征冬季寒冷漫长且干燥,牧户都要储备牧草以备不时之需。所以,本研究将饲草料投入纳入投入体系,单位元。
畜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劳动力投入在牧业投入中十分重要。劳动投入包含自用和雇佣的生产劳动力,单位人。
在畜牧养殖过程中需要对饲养的牲畜进行防疫病害工作,加强饲养牲畜的健康程度,提高饲养效率,所以牧户在医疗防疫方面的投入比例较大,是投入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单位元。
维修折旧等投入主要包括农牧机械的维修及燃油投入、舍饲建设维修、青储窖维修建设、网围栏建设费用等其他投入,单位元。
4.2.1 奇台县牧户生产效率整体分布 根据DEA模型分析出牧户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作图分析奇台县所调查区域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的分布情况(图4)。
借鉴前人关于牧户技术效率的研究,把技术效率0.6作为技术高低的分界线。从图6来看,奇台所调研区域牧户有118户牧户的技术效率在0.6以下,占样本数据的61%,在样本中有28户牧户实现了最佳的经济效率,占样本总量的14%,技术效率在0.7~0.9的牧户为较高技术效率,则这一部分的牧户为29户,占样本总量的15%。调研区域大部分牧户的技术效率水平偏低,没有实现高效率的生产,有较大的调整空间。
图4 牧户整体生产效率分布图
从规模效率的分布情况来看,调研区域牧户的规模效率水平大部分在0.6~0.7区间分布,共有125户,占样本数据的64%,说明该区域的规模化水平达到了最佳水平,该区域的规模效率与技术效率相比,规模效率较好。
4.2.2 总样本牧户规模报酬情况 由图5可知,样本牧户有152户的规模报酬属于递增,占样本总数的78%;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的牧户有17户,占样本总数的9%;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的牧户有26户,占样本总数的13%。
将单个牧户所拥有的牲畜数量作为划分标准,可将195户分为5组,即:1~50头羊单位,51~100头羊单位,101~150头羊单位,151~200头羊单位,201头羊单位以上(图5)。表6所示的是不同规模牧户组间、组内技术效率分布情况。
由表6可知,在不同养殖规模下牧户的平均技术效率与平均规模效率呈现出倒“V”型分布,平均技术效率最高的组为牲畜数量在151~200头羊单位,其次是饲养规模在101~150头羊单位,处于技术效率最低的是饲养规模在1~50头羊单位。技术效率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增加先是不断增长,达到技术效率最高值时,即饲养规模在151~200头羊单位达到技术水平的最高值,之后随着饲养牲畜数量的增加,技术效率呈现递减的趋势。
表6 不同组别平均生产效率分布情况
项目牲畜数量/羊单位1~5051~100101~150151~200≥201牧户数量/户6959301621在总样本的占比/%353015911平均技术效率0.550.670.710.890.78平均纯技术效率0.820.880.910.950.95平均规模效率0.680.760.780.940.83
通过表6可以得出图6不同组别效率走势图,可以看出户牧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分布规律的走势相似,技术效率的差异主要是由规模效率的差异带来的,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82。技术效率的走势呈现倒“V”型变化:随着牧户饲养牲畜数量的增加技术效率增加,畜牧数量增加到151~200头羊单位时效率开始下降。牲畜规模在1~50头羊单位时,效率最低。
图6 不同畜牧规模技术效率走势图
(1)牧户的生产技术效率与牧户饲养的牲畜数量,呈倒“V”型分布。与以往传统思想不同,并不是饲养规模越大生产效率越高,规模过小或规模过大都为“规模不经济”。
(2)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的组别是饲养规模在200头羊单位以上的牧户,应减少其生产要素的投入、缩减规模;生产效率最低的是饲养规模在1~50头羊单位的牧户,应该适当增加投入扩大饲养规模。
(3)通过DEA方法分析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析研究得出规模效率决定技术效率的走势,相关系数在0.9以上。
(4)使用DEA模型分析牧户的生产技术效率,计算出牧户的平均技术效率只有0.55,说明在提升空间上还有0.45。在规模效率方面的计算分析,只有59户牧户处于较优规模,152户牧户处于递增规模,26户牧户处于递减规模,占总样本规模的9%。
(1)应保持合理的牲畜饲养规模,因为饲养牲畜规模决定着生产费用的投入、人工投入和利用效率。
(2)应引导牧户合理分配生产资源的投入,减少不必要的投入。
(3)加强对牧户科学饲养的培训。通过定期组织培训的方式,提高牧民的综合素质,提高牧户的资本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