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赛赛,王雪桥,王文生,付江凡,郭雷风,陈桂鹏,谢能付*
(1.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业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81;2.江西省景德镇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江西 景德镇 333000;3.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200)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科技也在不断进步,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也随之转变,农技推广工作面临的既是巨大的机遇,更是巨大的挑战,从农技推广主体到对象,从思想认知到现实需求,现代化元素渗透于各个方面。要真正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快速转化、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离不开高质量推广的基层农技员,离不开高效运转的信息化农技推广体系。农技推广信息化作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从政策支持到资金投入,从人力配置到项目设置,都为农技推广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条件[1]。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7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指出,以支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中心任务,以提高农技推广服务供给质量效率为主攻方向,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服务对象,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创新农技推广体制机制、精心打造示范服务平台,大力推广绿色高效适用技术,加快培育精干高效队伍,切实发挥科技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支撑推动作用[2]。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大力支持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高度重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解决“三农”问题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亟需得到充分发挥。基层农技员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最关键、最活跃的主体,是真正活跃在农技推广一线的实践者,承担着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的重要职责,他们的推广效率及效果都时刻与推广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进程密切相关。目前国内农技推广体系庞杂,推广人员信息素质水平参差不齐[3],为有效管理农技推广体系、提升农技推广人员服务质量、信息素质等各方面的水平,本文以基层农技员角度为切入点,更加深入地了解基层农技员的基本情况、信息化需求、媒介使用情况以及不同基础条件的农技员对信息和媒介的不同偏好等,对农技推广体系的发展及农技推广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本次调研共收回有效问卷106份,其中调研对象以男性居多,达到72%。年龄整体在21~60岁之间,其中40~49岁农技员最多,达到45%,50~59岁占比29%,可以看出基层农技员队伍呈老龄化趋势(表1)。老龄化现象是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1)新引进的大学生流动性大,专业也不对口。根据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现状和需要,每年都会引进人才,特别是应届毕业生,但农技推广机构没有及时对新进人才进行培养,没有充分发挥新进农技推广人才的作用,从而导致这些人才的流失。(2)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较差,待遇偏低,缺乏奖励机制,导致一些农业科技人员的流失和岗位缺口,不少乡镇农技部门仅有1~2名(有些地区甚至不足1名)基层农技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年轻人才留不住。
在推广领域方面,据调查有41%的农技员从事作物领域推广,从事水产领域的仅为4%(表2)。这与我国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结构有关,因此,也导致基层农技员更倾向于作物方面的推广。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农业结构较单一,没有形成农、林、牧、副、渔业一体化农业,因此国家一直在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这意味着农技员的分布结构也应随着农业结构而转变,形成一体化局面。
表1 年龄分布
表2 推广领域分布
基层农技员服务于农业科技和农民,其综合素质特别是信息素质水平对其推广行为及推广效果都有着重要影响[4]。表3、表4是对调查对象从事推广工作的年限及其学历的统计,农技员的学历呈中等水平,绝大部分为大专或本科学历,且大多数从事农技推广工作20年以上,但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数甚至为0,这表明基层推广队伍专业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且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是制约农技队伍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推广效率。
表3 推广工作年限分布
表4 最高学历分布
从上述分析来看,景德镇市基层农技员队伍基本情况可以总结为以下个特点:男性居多;队伍年龄结构老化;推广领域多为作物方向;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年限较长;学历中等水平。
根据调研将需求信息划分为6类(表5),绝大多数调研对象认为这些方面的知识对其推广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其中认为“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知识”非常重要的人数最多,达到80人;认为“农产品市场价格方面的知识”非常重要的人数相对较少,为48人。从调研结果不难看出,相比于农产品价格、运输以及销售渠道等市场方面信息,基层农技员更注重提高农技推广效率新方法、农业生产新品种、新技术等专业技术性知识,以及国家层面的政策法规等。
表5 各类信息的需求程度为“非常重要”人数分布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首先对信息需求的6种信息进行主成分因子提取。信息需求原6个变量可浓缩为3个成分(表6),根据成分矩阵相关信息,对3个成分变量进行重命名,成分1为农业科技信息,其中包括农业科技前沿进展知识、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知识以及农业生产技术专业知识;成分2为农业生产及市场信息,包含农业生产实践中产生的知识和农产品市场价格方面的知识;成分3为国家农业政策信息,即国家农业政策法规类知识。
表6 信息需求旋转后的成分矩阵
基层农技员作为农技推广工作的掌握者、实践者、示范者,应该切实立足于农技员的角度,了解他们在农技推广工作过程中的实际需求,了解他们在推广过程中碰到的难题和所需的信息类型[5-6]。通过调研,结合表5、表6,将需求信息总结划分为3类,总体需求程度排序为:国家农业政策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业生产及市场信息。首先,“三农”政策理论、农业法律法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等国家相关农业政策法规是基层农技员执行农技推广工作的方针和指南,因此,对此类信息最为关注是合乎情理的。其次,根据学者研究,目前基层农技员的推广绩效非常不容乐观,农技员对于推广方法、技术、平台等掌握得不够透彻,阻碍了农技推广的进程和效率。因此在调研中发现,农技员对于提高农技推广效率的新模式、新平台等农业技术推广方面信息、对农业生产技术专业知识等也尤为重视。最后,多数调研对象从事农技推广工作20年以上,农业相关经验丰富,对于农业生产实践中产生的知识如小窍门、土方法以及农产品市场价格、运输等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经验性常见问题都掌握得比较多,处理起来也较为得心应手,所以这也是其相对关注度稍低的原因。
在信息获取渠道方面,整体而言,调研对象大体认为通过与各类人员交流所获得知识的程度均为“较多”,如图1所示。其中认为“自我摸索”与“上级部门”“市农业专家”交流获得知识程度偏向“多”的趋势的更为集中,认为与“亲戚”交流获得知识偏向“少”的趋势的更为明显。
图1 与各类人员交流获取知识的程度
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将11类交流人员浓缩成4个成分,成分1为专家指导,其中包括省级农业专家指导、市级农业专家指导、国家级农业专家指导以及上级部门培训;成分2为被服务对象,包含小农户、农业企业、新型职业农民以及种养殖大户;成分3为身边的人,包括同事和亲戚;成分4为自我摸索(表7)。
搭建基层农技推广信息化平台也是农技推广体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信息化平台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提供沟通交流和经验分享的平台,创造自我能力提升的条件,自助式学习新的农业知识和技能,随时与其他农技推广人员以及专家实时交流[7]。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上级部门、市级专家、省级专家、国家级专家这4类专家相比较而言,农技推广人员更倾向于与直属上级专家进行交流,这是因为直属专家更了解实际情况,管辖范围越小越能面面俱到,交流的频率越高,交流的内容更加贴近切实情况。
表7 交流人员类型旋转后的成分矩阵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是一条连接着科技和农民的纽带,其目的在于助推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为了保证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且达到理想的效果,对推广过程中2个方面的相关参与者(农技员和农民),都应加大素质教育力度,提高其对农业生产新理念、新技术的掌握程度,促进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农业行政推广部门可依托网络、电视等信息媒介,打造现代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推出相关农技员的视频微课堂,并邀请业界权威专家、学者开展农业知识实时交流、书籍分享、专业授课等活动,致力于打造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农技员不仅可以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方式对农业新品种、新方法等进行宣传和指导,开辟农村科普信息化和农民科学技术培训的新途径,同时,为了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运作,直观具体地展示农业的新技术和新成果,还要注重和农民之间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技术指导和实地示范,要根据区域环境状况和农业生产特征,因地制宜地制定生产规划和生产实践。引导广大农民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下掌握相关农业生产知识,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并鼓励参与丰富的线上线下活动,提高其农业素质水平和农业综合素养。
在信息获取媒介方面,以农技推广人员通过某类媒介所获得知识为“非常多”或“较多”所占比例作为分界点,大致可以分为3个层次来进行分析。如图2所示,第一层次为80%以上调研对象认为通过“电脑”和“手机”获得知识为“非常多”或“较多”的;第二层次为50%~80%,获取知识的媒介分别为“培训”“书籍”“期刊”以及“电视”;第三层次为50%以下的,获取知识的媒介为“光盘”“报纸”“广播”。
图2 通过各媒介所获取知识为“非常多”或“较多”占比情况
同上方法,将9种媒介浓缩成4个成分,成分1为文学资料(期刊、书籍、光盘);成分2为传统传媒(电视、广播、报纸);成分3为现代化传媒(手机、电脑);成分4为开展培训(表8)。
表8 媒介类型旋转后的成分矩阵
21世纪是一个互联网、信息技术时代,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的“粗放式”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已经难以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也难以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基层农技员是一群长期活跃在田间地头、生活在消息闭塞乡村里的群体,他们接收新鲜事物和新闻的时效性大打折扣,得不到新知识的及时补充,这也延缓了农技推广工作的进度,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而互联网作为信息传递的桥梁,其“更新速度快”“信息储存量大”的特点恰好弥补了一线农技员消息闭塞的窘境,促使农业一同进入信息化时代。但农技员始终是一群把使命放在田间地头的一线工作者,光是理论知识的补给是不够的,他们更加需要实打实、手把手的实践培训。尤其是对新加入的年轻农技推广队伍进行免费的定向培养,不仅可以培养出一批用得上、留得住的年轻人才,还能有效缓解队伍年龄结构老化、知识面狭窄的困境。
通过对农技员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推广领域、推广工作年限、最高学历)的剖析,由于农技员性别、推广领域的倾向性有太大偏差,故将这2个变量排除在模型外,从而选取信息需求的3个成分、交流人员类型的4个成分、媒介类型的4个成分作为分析变量,年龄、推广工作年限和最高学历作为补充变量,进行多维度偏好分析(图3)。
图3 成分载荷和质心
通过多维感知图分析可知,不同年龄阶段、工作时间、学历水平,对不同信息类型的需求程度、跟不同类型人员交流的倾向性、使用媒介类型都存在较大差异。(1)从事农技推广工作时间为1~10年、年龄段为20~29、40~49、50~59岁的农技员群体(已占总人数的91%),在媒介使用上更倾向于手机、电脑等这类现代化传媒,这足以表现基层农技员对信息技术、互联网等现代化元素的依赖程度;在信息需求方面更加关注农业科技信息和农业生产及市场信息。在互联网时代,人们习惯于通过电子产品去快速高效地学习和获取所需信息,这也充分证明了农技推广信息化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2)从业年限为10~20年的群体更倾向于通过自我摸索和阅读书籍、期刊等文字资料获取所需信息。(3)年龄为50~59岁的群体高度倾向于与上级专家沟通,同时也对农技科技信息更为关注。(4)学历水平为本科的群体更喜欢通过开展实地培训或与新兴职业农民、种养殖大户、农业企业等被服务对象的交流来获取信息。(5)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为20年以上的农技员,整体年龄偏高,所以更倾向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传媒方式,且同时对国家农业政策法规类知识如“三农”政策理论、农业法律法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等这类国家农业政策信息更为关注。
为了解景德镇市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基本情况、农技推广信息化现状、农技推广业务模式以及面临的问题、主要信息需求、信息获取渠道、媒介使用倾向性和相应措施,为了使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技推广信息化体系中,全面提升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业务水平以及专业技术水平[8],特进行此次调研。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深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基层农技推广队伍老龄化严重;(2)从事农业领域分布不均衡;(3)整体学历水平中等;(4)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时间较长;(5)对各类信息需求程度较高,尤其倾向于农技推广、专业技术以及国家农业政策方面知识;(6)需要得到农业相关专家的指导和培训;(7)对互联网依赖性较高,亟需农技推广信息化体系的开发建设。
3.2.1 培养新生代人才,缓解队伍老龄化问题 为了顺应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为“三农”服务的本领,促进现代化农业建设,要着力培养一批农业技术领域优秀的年轻基层农技员,热爱农业、贴近农民、扎根农村、作风优良、技术精湛、效率非凡、农民满意,特别要鼓励新毕业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切实解决基层农技推广队伍老龄化问题[9]。为了吸纳更多优秀的年轻人才,各级农业部门应加强基层农技推广岗位奖励机制,加强岗位所需设备的配置,保障其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10]。同时,乡镇农技推广部门可在每年毕业季到各大高校或研究院所进行招聘,保证人才来源的可靠性和专业的对口性。通过培养一批“留乡”人才,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继续发扬泰和县“田教授”模式、凌继河“绿能”模式,培养一批扎根农村的现代农业发展领头人。
3.2.2 健全人员聘用制度,提升农技推广效率 首先,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人员的竞争流动机制,明确农技人员的就业条件,农技人员的进入、管理和退出应严格按照既定的人事管理程序和权限进行[11]。依据公益性推广岗位职责的要求,通过公招、择优招聘以及竞争上岗等形式,录用优秀的农技推广人员到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中。其次,为了保证农技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对聘用农技人员应有一定的学历要求,至少具备大专以上文凭,其中专业对口人员应达到一定的比例。此外,各级农业部门可根据当地情况,对农技员开展“农业技术推广从业资格证”等职业资格准入制度,逐步实行农技推广人员准入准则,不仅解决了非农业技术人员挤占农技推广岗位的问题,还切实提升了农技推广效率。
3.2.3 加大培训力度,提升综合能力 着力推进“科教兴农”战略,以全面提升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为根本,以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的增效和农民效益的增收为核心,最为关键的环节是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综合能力,提升农技推广效率。为不断更新农技推广人员的业务知识并满足他们对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需求,首先,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应认真举办农技员的农业技术培训班,分层次、分区域、分批次地选送基层农技推广相关工作人员骨干到各农业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专业性、针对性的专项研修,提高农业专业技术水平和学历层次,打造一批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其次,利用农闲时期聘请农业方面专家到基层对农技员进行多方面技术和能力的专业轮训,确保所有农技员能接受一定的训练量。通过这些科技培训,为农村培育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推广的基层农技推广人才。最后,推动农业专业人才“下乡”,鼓励支持省属高校、科研院所的农业专业人才,通过项目合作、专家指导等形式,到基层开展农业服务活动,促进农业技术人才、企业精英柔性流动,同时也促进高层次专业人才与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指导[12]。
3.2.4 搭建农技推广信息化平台,发展智慧农业 为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发展进程中,应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方向的进展,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体系,促进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13]。加快建设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搭建农业信息科学服务平台,利用惠农短信平台或农技推广APP,开设农业科技、农业政策法规、病虫情报、在线咨询、市场信息、供求信息等栏目,使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户足不出户便可以了解国家最新政策法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农产市场价格,掌握最新科技前沿知识、农业生产技术专业知识等,还能与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实时交流,方便快捷,帮助广大农户解决农业生产中技术难题,提高基层农技员和农户利用网络和解决科技问题的本领,破解农业科技与生产“最后一公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