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中学理科课程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模式演变研究

2020-03-10 08:32宋倩茹高守宝王晶莹
数字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信息素养课程标准计算机

宋倩茹 高守宝 王晶莹

摘 要:本文对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理科课程标准进行文本分析,明晰课程标准中信息技术的位置和表述,根据信息技术应用的特点分析应用模式的演变,共经历三个阶段:在视听媒体应用阶段信息技术是丰富教学方法的工具;在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信息技术是教学工具并向教育资源过渡;在“互联网+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是一种生态环境。信息技术在引领教学方法转变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课程标准;信息技术;计算机;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69(2020)01-0059-07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鼓励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并创新课程形式,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由此可见,作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前导要素,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得到国家高度重视。课程标准是教育部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课程实施的指南针。本文基于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中学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科的课程标准,梳理在这些课程标准中出现的有关信息技术的总体表述情况,结合教育技术发展史,探究新中国成立70年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理科课程的模式演变,以期从课程文件的视角对信息技术在理科课程中的应用提供更为切实的指导。

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了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变革,越来越多的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应用于教育领域,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完美结合,使教育信息的产生、贮存、选择、处理、传递等功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挥,信息技术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模式也随着时间发生变化[1]。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中国教育领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革。本文选取了新中国成立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共58套课程标准,其中数学12套、物理14套、化学14套、生物18套。通过对课程标准文本的梳理发现,关于技术手段的表述始于幻灯片、录像等直观教具,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则逐渐丰富,其在课程标准中经历了三种模式的变化:以视听媒体为主的信息技术应用阶段、计算机辅助教育阶段和“互联网+教育”阶段。

一、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课程标准中信息技术内容表述的发展变化介绍

数学课程标准中首个出现有关信息技术表述的课程标准是1956年颁布的《高级中学制图教学大纲(草案)》,在说明中具体表述为“用投影面模型黑板演示”。此后,在1978—1980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均强调加入“有关电子计算机的数学初步知识”。其中,1978年的《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在高中教学要求部分强调“了解电子计算机的简介和二进位制的作用”,体现了数学在计算方面的学科性质。1988—1996年之间颁布的3套教学大纲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表述无论内容还是位置均一致。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部分提到了“采用模型、幻灯、录像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入新世纪后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在内容结构上发生了改变。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模块强调教学中使用计算机、软件和函数计算器;教材编写方面建议从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找素材;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部分强调开发音像资料,使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成为数学课程的资源。信息技术应用的关注点首次从教学方法转移到学生的学习方法上。2003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和实施建议部分强调“使用科学计算器、数学信息技术平台和远程教育资源”,体现了对学生学习资源的关注;在内容标准部分强调CAI(计算机辅助教学)并鼓励学生运用计算器、计算机来处理数据,进行模拟活动。2011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叙述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学产生的重要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关注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实施建议中依然强调CAI有效改变教学方式和将计算器等技术作为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辅助性工具。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几乎所有模块都出现了有关信息技术的表述,强调了“互联网+ ”等新型技术的应用以及与数学课程深度融合,并提出要培养师生的信息素养。

1950年颁布的《物理精简纲要(草案)》在初中细则部分出现使用映画器、幻灯、投射灯和电影等直观教具进行演示的表述,这是第一次有关现代信息技术的表述。1952年、1956年和1963年颁布的3套教学大纲分别在教材内容、总说明与演示和学生实验部分出现了相似表述。1978年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在教学原则和注意问题部分都出现了利用幻灯、电影、电视进行教学。1983年的《关于颁发高中数学、物理、化学三科两种要求的教学纲要的通知》在基本要求部分提出,在演示国家重点关注的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运动时运用挂图或幻灯片。1986年的《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和1990年的《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修订本)》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和各年级的教学内容部分出现关于使用幻灯、教学电影和录像等直观教具进行演示的要求。1996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提出除使用幻灯投影片、教学电影和录像等技术外,还应该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这属于首次出现关于电化教学手段的表述。2001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3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模块均有对信息技术的表述。在内容标准部分强调网上收集信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在实施建议部分要求用智能软件在网上获取信息并应用到物理实验室,并且在附录部分出现物理实验专题——用传感器和计算机实时采集和处理实验数据。2011年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和教材编写建议部分强调网络资源的应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部分鼓励数字化实验室的深入和广泛应用。2017年《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部分要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部分要求观看专题片3D电影,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制作具有个性化的网页;实施建议部分表述为“信息技术与物理学习的融合,设计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物理学习能力”。

1956年的《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修订草案)》在说明部分出现了利用幻灯片等直观教具进行演示教学的表述。1978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部分出现利用幻灯、教学电影和电视展示微观现象的表述。1986—1992年颁布的4套化学教学大纲中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部分均出现了使用电化教学手段的表述。1996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和2000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教学设备和实施及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均有相关表述,分别强调观看录像、配齐电化教学设备和利用幻灯、录像、电脑等电化教学手段。2001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3年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在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部分出现信息技术的相关表述:内容标准部分要求观看录像和查阅资料了解化学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在实施建议部分强调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用计算机模拟一些复杂的化学实验。2011年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在课程内容部分要求利用互联网或其他途径收集资料,实施建议部分强调运用教学媒体和手段,利用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2017年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内容部分依然强调信息技术与化学的交叉融合,认识信息技术所发挥的作用;在实施建议部分要求用计算机模拟实验,关注信息资源平台的建设,提供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设备、关注移动智能网络终端、大数据分析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为代表的个性化学习与评价系统的发展,强调新型信息技术的使用。

1952年的《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草案)》在说明部分出现了演示纪念米丘林电影的表述,新中国成立后现代信息技术首次出现在生物课程标准中。1956年《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修订草案)》在说明部分出现放映幻灯片的表述。在1963—1990年颁布的9套生物教学大纲中,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点均表述为“使用电影和幻灯等直观教具,进行演示教学”。1992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用)》和2000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部分表述为“要合理地选择、组合、使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部分于此基础上还强调信息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信息技术在2001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3年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出现位置相同,但表述内容略有不同之处,两者均有从网络中查资料的表述,但2003年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出现了CAI软件模拟功能应用的表述。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和2017年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方面要求利用网络查找资料、观看影像资料;在实施建议中强调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虚拟实验,以及生物学教学软件、网络上教育资源的应用;在附录中提供了案例,让学生准备投影片等直观材料,罗列学生掌握的基本的计算机技能。2017年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强调视频观察、观看模拟动画,用软件进行虚拟PCR(Polymerose Chain Reaction,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实施建议同样要求利用电子设备进行虚拟实验;附录部分的案例为利用视频介绍实例,用具有网络互动功能的平台(Moodle平台)进行课堂探讨。

二、理科课程标准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演变特征

(一)数学课程标准:信息技术由掌握原理到演示应用

早期的计算机以数学逻辑和算法为运行基础,因此前期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注重逻辑代数和有关电子计算机数学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电子计算机原理。到1988年,出现了用模型、幻灯、录像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标志着此时进入了信息技术的应用阶段。在学生信息技术应用中注重科学计算器等计算工具的使用,使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建议教师自制教具、自行设计教学课件演示函数曲线立体图形等不易展示的图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教学内容中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指导由模糊变得明确,在2017版课程标准中,关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具体到每一本数学教材。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模式由掌握原理到演示应用,并且应用模式以教师课堂演示和计算机数据处理为主,逐渐关注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学习有关数学内容,探索、研究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信息技术的演变特征随时间变化明显,但初中和高中的差异并不大。

(二)物理课程标准:信息技术出现最早并注重在抽象教学知识中的应用

物理课程标准中,关于信息技术的表述最早出现在1950年,其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相关仪器概念的提出—儀器在教学中的应用—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物理知识的抽象性使得学生的学习较为困难,很多知识点都基于抽象化的物理模型进行讲解,运动过程中物理量的变化较难把握。因此,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常常被用于演示运动过程,探索有关人类对宇宙和微观电子等不能直接接触的抽象世界的内容,使学生获得直观的认识。在实验教学中,当一些物理现象很难真实呈现时,可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手段,让学生换一种环境进行相关实验,教材中则可适当介绍一些有利于物理教学或物理实验的软件工具。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教学内容、实施建议还是教材编写中,对于强调信息技术化抽象为形象的能力这一点,初、高中要求基本相同。

(三)化学课程标准:信息技术的应用表现出极强的学科特性

由于化学学科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研究范围主要为动态的微观世界,因此信息技术在化学课程标准中注重对微观世界的展示。在化学教学中常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化学反应的内在机制,使用计算机模拟微观图景时展示各种微粒的分解和新物质的形成过程,一些化学实验易受环境的影响或者实验本身相当复杂且具有危险性,可以进行虚拟仿真实验代替相应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进入新世纪后,化学课程标准中还强调学科的交叉性,让学生了解作为半导体原料的硅及其化合物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体现了化学学科是一门研究动态微观世界的交叉性学科,表现出极强的学科特性。

(四)生物课程标准: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扩大并注重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在前期的课程标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形式比较单一,以辅助课堂演示为主,但直观的生物教学常常以观看生物标本和现场观察动植物实体的形式展开。21世纪,信息技术呈爆炸式发展,基于课程标准的信息技术应用范围迅速扩大,主要体现为:重视各种生物学教学软件、网络上的生物科学教育资源的应用和具有交互性与模拟功能的新型技术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入多媒体技术进行虚拟实验,指导学生从网络中查找资料和在具有网络互动功能的平台与同学们一起探讨问题。生物课程标准中还多次提到让学生自己准备投影片等直观材料,特别强调学生信息技术的培养。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理科课程标准的发展阶段

(一)视听媒体为主的信息技术应用阶段:信息技术是丰富教学方法的工具

新中国成立初至1985年左右为视听媒体技术应用阶段,最早出现技术手段表述的是1950年颁布的《物理精简纲要(草案)》,在细则部分出现了映画器的原理知识,以及由映画器衍生出的幻灯、投射灯、探照灯和电影等的使用价值的表述。虽然映画器并非严格属于信息技术的范畴,但幻灯、投射灯是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载体而存在的,可视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前身。之后在1952年的《中学物理科课程标准草案》中的初中教材内容部分也提出了映画器、电影机等概念,不涉及仪器的应用。在1956年颁布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4套教学大纲中均在说明部分提到幻灯片或投影面模型黑板的使用,用“应该使用”“建议使用”等词来修饰,语气稍弱。此时幻灯片的作用和范围较小,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配备幻灯机的学校不多,在课程文件中幻灯片作为一种直观教具仅仅是为了加强演示效果而出现的。1963年的《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草案)》在演示和学生实验部分第一次出现将幻灯片应用于实验演示中的表述。1978年和1980年的两套数学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相关部分都提到了计算机,要求加入“有关电子计算机的数学知识”,没有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要求。1978年颁布的其他三科的课程文件中,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部分都提出了积极或充分利用电影和幻灯等直观教具,进行演示教学,视听媒体的种类丰富且表达语气加强,在物理课程文件中物理教学的几个基本原则中出现了“电化教学”,即利用广播、电影、电视进行教学[2]。在1980年至1986年颁布的课程文件中,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部分都强调使用幻灯和教学电影等进行教学。

在这个阶段,信息技术是作为工具进入教育领域的,在课程文件中的位置以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部分为主。将第一阶段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教学大纲中关于信息技术叙述的文本提出,进行词频分析得知,这一阶段提倡直观教学演示法,演示工具以幻灯、挂图和电影为主,采用投影仪和幕布的组合形式,丰富了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信息技术越来越渗入教育领域并有融合的势头。

(二)计算机辅助教育阶段:信息技术由教学工具向教育资源过渡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10年前为计算机辅助教育阶段,最早出现“计算机应用于教学”的课程标准是1988年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初审稿)》,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部分提出“采用模型、幻灯、录像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从电化教学发展到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1992年颁布的数学和生物两门教学大纲在相同部分有相同的表述,物理、化学课程标准在此之前均没有出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要求,直到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供实验用)》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供实验用)》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部分出现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电脑在教学中的应用。至此,理科课程已正式进入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2000年颁布的4套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部分都出现了“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等类似表述。2001年和2003年颁布了8套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方面均有信息技术相关的表述,要求教师尽可能使用有关软件和多媒体技术以转变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方面,建议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从互联网获取信息,提出了多媒体技术虚拟实验和计算机在实验中的应用,教材中介绍一些有利于物理教学或物理实验的软件工具,辅助学生学习物理或进行物理实验等,扩大了教育资源,培养学生主动性、独立性的学习方式。

此阶段关于信息技术的表述位置在21世纪前以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部分为主,第八次课程改革后,对课程标准的框架进行了调整,相关表述出现在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部分。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已成为成熟的工具,广泛应用于课堂演示中。将这一阶段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教学大纲中关于信息技术叙述的文本提出,进行词频分析得知,“计算机”

“计算器”“电脑”“现代化”等词出现,“教学”出现的频次依然较高,信息技术仍以其在教学方法的应用为主。在2000年颁布的课程标准中还提出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为21世纪初的新课改拉开了序幕。

(三)互联网技术与课程融合阶段:信息技术是教学的生態环境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部分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化发展网络。2011年和2017年颁布的8套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开发建议中表述信息技术资源占用较大篇幅,提出信息技术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必须充分加以应用。在2017版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新型的信息技术,如虚拟PCR实验、Moodle平台,并且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探索和发现。

将这一阶段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教学大纲中关于信息技术叙述的文本提出,进行词频分析得知,“学生”的词频较高,说明新阶段注重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引发学习方法的变革。“资源”“信息技术”频次较高,说明信息技术以其极强的交互性和庞大的信息储量显示出它在课程中的巨大作用,交互式触摸屏和智慧黑板的出现,使学生运用互动黑板对问题情境进行讨论,增强交互体验,促进学生内化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学生课堂面貌,教学方法和模式发生改变,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从这一阶段的课程标准中可以发现,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渗透课程实施的各个方面,逐渐和课程融合成一个整体,在学校管理和教学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网络学习资源、模式的兴起,使学生可以在校内、校外随时随地地学习,信息技术成为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的生态环境。

四、結论与启示

(一)新世纪信息技术的关注度剧增

笔者团队将同年颁布的同一科目的课程文件合并,做出信息技术在课程标准中的表述频次变迁统计,结果表明,第一阶段信息技术的表述频次较少,大多数出现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部分,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2001年后,教育领域倡导信息技术和课程融合,在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附录案例部分都出现了关于信息技术的表述,尤其在内容标准部分,课堂内容和课外活动要求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标准中关于信息技术的表述频次剧增,体现了国家教育部对信息技术的重视和在对师生教育互动过程中融合信息技术的期望。在2010年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对信息技术表述的频次虽然没有明显增加,但表述内容和字数发生了显著变化,信息技术的类型集中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和虚拟现实等技术上,打造数字校园、智慧校园、智能选课、个性化信息推送等服务,为课程的实施带来了极大的便捷。

(二)信息技术对课程实施方法的影响:从教学方法转向学习方法

信息技术首先以“加强演示效果的直观性”这一目的出现在课程标准中,是以帮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工具的身份出现,能够加强课堂演示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了教学方法。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虽然由幻灯片转变成计算机,工具性质的名词发生了变化,但“教学”一词在两个阶段出现频次最高,表明前两个阶段是以丰富和改变教学方法为主,虽然教学方法种类逐渐丰富,但受各种客观因素影响,实际教学中仍以教师的传授为主。到第三个阶段,“学生”的频次超过“教学”,并出现了“资料”“资源”等高频词汇,课程的实施变成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处于引导者的地位,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仅仅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还可以从丰富的信息资源中获取知识。在网络环境下,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方式,教师的职能逐渐发生改变,帮助学生构建学习环境,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来获得知识技能。

(三)信息技术应用模式:工具转向资源和环境

信息技术在理科课程标准的应用模式从“工具”转向“资源”和“环境”,这里的“工具”也经历了功能的转变,从丰富教学方法的工具变为辅助教学的工具。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分析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逐渐进入校园,基于大数据的分析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学校陆续建立的虚拟仿真实验室也增加了实验的直观性、精确性和安全性。信息资源迅速增加并与课程深度融合成为课程资源,不仅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产生了影响,对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提出了新要求。随着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发展,其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信息技术究竟是藏宝洞还是潘多拉魔盒,需要教师和学生在使用的时候,深度分析,正确估计事物的两面性,发挥信息技术积极的作用。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和落实教育公平,回答乔布斯之问和弥合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滞后性,国家大力倡导以信息化手段服务教育教学全过程,确保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互动过程,提高教育领域的参与度,打造和扶持了一系列信息化项目,如设立“智慧教育示范区”,促进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共建与共享以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积累可推广的先进经验与优秀案例,形成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新途径和新模式。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公布的《2018年12月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月报》显示,2018年年末,92.3%的学校已拥有多媒体教室,其中71.2%的学校实现多媒体教学设备全覆盖。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和学生更应该深刻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和学习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余红.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远程教育的影响[J]. 中国电化教育, 2000(9): 57-59.

[2]高德胜.“不对称性”的消逝:电子媒介与学校合法性的危机[J]. 高等教育研究,2006(11): 11-17.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Model in Science Course of Secondary Schools in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RC

—Based on the Textual Analysis of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of Mathematics,Physics,Chemistry and Biology

SONG Qianru1,GAO Shoubao1,WANG Jingying2

(1.School of Physics and Electronics,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Shandong,China 250014;

2.School of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Qingdao University,Qingdao,Shandong,China 266071)

Abstract: This paper has done a textual analysis to the course standard of science issued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RC, and has made the position and express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ear in the course standard.The evolution of application model has been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and there are three phases:in the application phase of audio-visual media,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a tool for rich teaching methods;in the phase of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a teaching tool and a transition to educational resources;in the phase of“Internet+education”,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While lead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created a rather deep influence on studentslearning methods.

Key words: curriculum standard;information technology;computer;information literacy

猜你喜欢
信息素养课程标准计算机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中国计算机报202007、08合刊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中国计算机报2019年48、49期合刊
中国古代的“计算机”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借助MOOC打造一门有趣有视野的信息素养通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