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与群众感知视角下的古巷发展研究

2020-03-10 19:45赵阳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公共政策因子分析社会治理

摘  要:新时代的社会治理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融合的治理,公共管理不再单纯服务于政府,而是转向市场域、民生域,当今中国古巷建设以来,先后出现了政策执行破坏原真性、政策目标偏差、资源联动不足等困境,为此,本文选取甘肃张掖和江苏苏州两个具有不同地域特征的古巷样本,从群众感知角度,结合比较分析方法进行研究,从个性化开发、共同体意识、党建引领等角度提出公共管理与古巷发展的全新契合之道。

关键词:公共政策;社会治理;因子分析;古巷建设

一、公共政策与古巷发展的弥合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古巷的建设和发展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政府在应对此类挑战的能力有限,其中便表现为借助公共政策施加影响。在制定政策时,政府不得不对优先处理哪些政策有所取舍。因此,势必会使一部分人受益,一部分人受损,如何去衡量公共政策与群众的契合程度?笔者认为,用群众感知程度衡量公共政策影响社会治理是有效识别和衡量公共管理水平的方式之一,当今中国,经济福利不再是衡量政府能力的首要指标,而更关注社会福利这一社会中全体个人福利的总和,广义的社会福利更是与公共政策的目标相契合,因此在发展和建设古巷的这一议程中,必须将二者置于同一个语境之下。

二、甘肃张掖与江苏苏州的比较分析

基于此,本文选取甘肃张掖与江苏苏州两个案例,运用比较分析法,选取甘肃张掖仿古街与江苏苏州平江路作为对比地,通过实证研究提出假设:二者受发展环境、发展路径的影响,在公共政策作用于古巷的过程中有明显差异,进而导致群众感知度的差异性,后文相关论述与结论皆以此假设展开。

苏南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重视故巷的开发与保护,因此古巷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充分结合了新技术、新手段。以苏州为例,古巷不断注入全新发展业态,积极构建苏州品牌文化,更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打通上下游关系,从而实现传统古巷街区的改造。但在公共管理所期望的民生层面,却忽略了群众的满意度与获得感问题。

反观甘肃张掖,受经济发展的影响,相比于江苏苏州,张掖的古巷发展欠缺完整的配套设施,群众就景区本身而言的体验感较差,但从民生层面,西部古巷大多分布在远离居民区的地带,与群众日常生活关系不密切,因此群众更多作为了公共政策的受益者,满意度相较于苏州有明显提升。

三、古巷发展建设的困境

在公共政策直接影响古巷建设方面,古巷本身都成为了政策的获益方,构建了人人参与、仁人治理、人人享有的全新模式。但在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方面亦面临着一些挑战,通过对于两地案例的比较研究,笔者找到了以下几个具有共性的挑战。

一是政策执行使得古建本味与原有生态遭到破坏,在城镇化和现代化背景下,旅游活动的深入开展使传统氛围受到严重威胁。为了发展旅游,许多古巷在古民居、古街区改造的过程中,对文物建筑“修旧如旧"的原则把握不够。在这一基础上,群众原有的甚至沿袭了数十年的生活模式被打破,沦为政策的单纯承受方。

二是政策目标偏差。旅游业为古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公共政策过度把旅游当作主要目的和动力,原本提供给居民的商业设施不得不转变为游客提供服务,所以使原本单一的生存环境变得过分的商业化,此外商人基于经营的逐利性,将商铺高度集中在获利较大的产品类型上,形成因利趋同,严重损害了居民的原有权益。

三是政策资源联动不足,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于古建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给予了财政支持,但随着旅游人数越来越多,古巷保护费用需求也越大,但目前用于保护古巷的资金依然不足。此外由于保护机制不健全,宣传力度不足,当地居民没有认识到古巷的历史价值,没有保护古巷的实际行动,使得政策缺乏明显导向。

四、公共管理如何契合古巷发展

比较分析结果充分论证了政策要契合公共服务群众满意度这一要求的必要性,基于样本调研,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一是科学定策,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相结合。古巷的保护与开发必须政策先行,通过科学规划和严格管理,有效避免古巷资源遭受新的破坏。政策应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在对古巷旅游资源、现存古建筑进行详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保护政策,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筑保护与改造措施。

二是个性施策,使得古巷个性化、特色化发展。首先在古巷定位上差异化,要坚持先保护,再发展;先现状排查,再历史传承。其次在旅游景点上差异化,突出古巷特色,大力挖掘古建的文化内涵,实现旅游产品的系列化、层次化、多元化、精品化。发挥各功能区优势,形成多议题协同并进的责任管理矩阵。

三是全员守策,增强居民在旅游开发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参与意识。激发居民在古巷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权使公共政策能否契合制定目标。引入“社区参与”,构建居民意志的有效机制,使居民获得参与社区旅游发展决策的权力和公平获得旅游收益的机会。有效使得权力集中化、组织封闭化的结构转为分权化、开放式的组织结构,使得公共政策契合社会选择。

治理意味着所有社会主体针对公共问题的持续的互动。将公共政策引入古巷发展建设的全过程,优化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不仅有利于填补古巷建设的角色空缺,而且有利于在政策和古巷发展结合并有效整合社理资源,推进古巷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王绍光.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6(05):86-99.

[2]胡象明.广义的社会福利理论及其对公共政策的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4):426-431.

[3]刘伟,满彩霞.CSR:一个亟待公共管理研究关注的领域[J].中国行政管理,2019(11):145-151.

作者简介

赵阳(1999—),女,甘肃张掖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8级行政管理学生。

本文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重点项目“古风小巷场域下群众文化获得感的实践研究”(項目编号:2019XJ010)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公共政策因子分析社会治理
公共政策中社会排斥的产生根源及其防范对策
公共政策视域下精准施策问题探究
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价值实现及作用
基于主导产业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识别以及实证研究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实证分析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