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语言艺术导入初探

2020-03-10 11:20徐红梅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歇后语语言课堂教学

徐红梅

一个呀呀学语的幼儿在妈妈怀抱里的时候就对电视里的广告极为感兴趣,大概是因为广告色彩艳丽,声音活泼,动作自然亲切;一个刚入学的小学生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可能记不住,但对一些广告语却能朗朗上口地倒背如流;一个上课精力不集中、注意力不能持久的学生在春节晚会时能把整个春晚完整的看完……孩子们会跟节目里的主人公一起欢笑、舞蹈,一起忧伤、痛哭。这些现象无一不使我陷入深深地思索,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语言、动作大多诙谐、幽默,声音亲切、生动入耳,创设的情境自由、宽松……始终使人在一种轻松、不由自主状态中接受新鲜事物。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语言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那么,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应该声声入耳、句句感人、取喻贴切。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的课堂能否借鉴一下这些电视节目的特点,在我的讲课过程中同样为学生创设一种喜闻乐见的氛围呢?我做了一些尝试,试着先从课堂的导入开始,努力为学生创建轻松自如的课堂情境,把学生入情入境地吸引到自觉、主动的课堂氛围中来。

一、激情导入,用老师的情感带着学生不由自主的进入课堂

小学生的情感是极易受到外界影响与感染的,抓住学生这个特点在一些课文学习时我采用了引情入境的导课方式。引情入境这是一种以陶冶为主的方法。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课文中积极的思想情感对育人的重要作用通过“中介”或“折射”而发生作用的。“中介”就是学生当时的内心体验,这种内心体验好像一个三棱镜,教育的影响只是通过它的折射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发生作用。另一方面,学生浓郁的情感,欢乐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如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一上课我先请同学们看了一段关于战争的录相,让学生充分感受战争中人们的痛苦与悲伤,激发学生心中的同情与对战争的憎恨,接着又用这么一段导语过度:是啊,战争是残酷的,它充满了血腥味。它给人们留下的是无尽的灾难,无穷的痛苦,无限的思念和悲愤。世界人民纷纷、自觉自愿地投入到维护和平的战斗中来,就连天真的孩子们也加入到这个维护和平的队伍中来,苏联卫国战争中涌现出的小夜莺、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雨来、王二小……现在我们处于一个和平的环境中,可同学们你知道吗,世界并不太平。让我们一起走近一个中国孩子,去聆听他内心的呼声吧!把学生的心灵推到情感的顶峰。这段富有感情的、对战争充满愤恨的语言,把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了课文所描述的伤惨心境之中,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强烈共鸣,既促进了课堂交流的艺术效果,又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了纯化和升华。

二、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让学生轻松自如地进入课堂学习

小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大概没有一个孩子不爱听故事。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导入,这是一种以直接知觉为主的授课方式。如果一上课就说:“同学们,老师先给大家讲个故事。”课堂上肯定会立刻达到一种“洗耳恭听”的效果。在教李白的《赠汪伦》,我先讲了一个故事:唐代泾县农民汪伦,想请诗人来作客,又怕他不来,就写信给李白,“骗”他说,这里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李白见信欣然前往,到泾县一看傻眼了:“十里桃花”其实是方圆十里的桃花潭,“万家酒店”其实是一位姓万的人家开的酒店,在当地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李白不但没有责怪汪伦,相反,他十分珍惜这份情谊。故事讲完,“桃花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已注入孩子的心扉。其实,新课早已开始了。

三、用诙谐幽默的体态语言让学生欢快地走进课堂

体态语言是老师在讲课时惯用的方式。教学体态語和一切非言语交际手段一样,是凭借身体姿态、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来传递信息,交流情感,是言语交际的辅助手段,是一种伴随性语言。这是在一个周末无意当中得到的启示。一群已上了初中的学生到我家来看望,同他们聊天中,猛然觉得这么坐着说话似乎气氛有些严肃,我问他们:“孩子们你们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老师放给你们看?”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老师,能看憨豆吗?”“我已经看了三四遍了,可是还是看不够。”一位心理学家通过实验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公式:课堂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由此心中灵光一闪:学生们活泼好动,要让他们毫无戒备、情不自已地接受我的课,何不妨就在自己的课堂上加上一点滑稽动作,从课堂体态语言上拉近与学生的关系,达到师生水乳交融的效果呢!想到做到,在讲丰子恺先生的《白鹅》一课时,我就学着大白鹅的样子:伸长头颈,慢慢地左顾右盼,把胸膛高挺着,屁股用力撅着,迈着京剧里净角的步子,一步三摇地在讲台上转了两圈,并且用眼睛自信地、挑逗地看着学生们,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学生们刹那间哄堂大笑起来。“知道我表演的是哪种动物的动作吗?”学生们一边擦着眼角笑出的泪水,一边断断续续地回答说:“白……鹅,老师你真幽默。”在教师的表演中学生深刻地记住了白鹅的特点:高傲。整堂课学生们都兴致勃勃,听课效果好极了。正如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对教学体态语言的评价说:“这种语言使用起来既很文雅,又富于表情,还能使人感到有趣。”

教学体态语的适当运用,拓宽了审美途径,挖掘出了作品的美学内涵,达到课堂的静穆美与动态美互生互长的高妙境界;教学体态语在加强师生情感沟通,创设愉快学习情境,集中学生注意力和管束课堂纪律等方面也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它不仅提高了教学语言的品位,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幽默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多得的品质。它能打破课堂内死水般的枯燥局面,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

四、以幽默而富有启发的歇后语趣味地导入课堂

趣味和幽默是课堂语言的双臂,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启迪学生的智慧等方面,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个部分组成的形象而俏皮的口头用语,趣味性、幽默性极强。在生活中用好精练的歇后语不仅能使自己的语言幽默风趣,愉悦人的身心,还能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在课堂上如果使用好意味深长的歇后语就更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效果了,而且能充分使学生感受到中国汉语的博大精深及魅力所在。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我先向学生出示了一组歇后语让学生了解,当学生读到这些朗朗上口的歇后语时,脸上都露出了开心的微笑,所有学生的视线一下子集中到老师这里来。

诸葛亮哭周瑜——假戏真做

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诸葛亮焚香弹琴——故弄玄虚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生死之交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当学生读完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歇后语时,老师问道:“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歇后语都与什么有关吗?”“都与《三国》里的人物和事件有关。”同学们跃跃欲试地大声回答。“三国你了解多少?”一石击起了千层浪,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过头顶。他们从书的作者、描写年代、小说里塑造的人数及人物类型,津津乐道到他们熟悉的故事。学生在一种积极活跃状态、毫无察觉的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中来。歇后语就像课堂的“味精”一样,使课堂“这锅菜”其味无穷,充满了活力。

导语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课堂教学部分。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导语有它内在的规律性,科学地运用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在课堂语言的探索中除了以上所叙述的导入新课的方式以外,还尝试了许多导入新课的方式:设置悬念、用广播评书小说的开头方式、谜语、诗歌、笑话、游戏、歌曲、绕口令等方法。在使用这些方法时往往需要综合的、交叉的运用。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方是导语的艺术真谛。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样在新课一开始老师就把学生的心紧紧抓住,引领他们轻轻松松地在课堂上感受到了语文学科的真谛及奥妙;在这形式多样、变化多端的导入方式中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科的学习并不是单调、乏味的,而是丰富多彩、有声有色的世界,品种多样、五味俱全的满汉全席。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鲜活灵动、变化无穷的,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

猜你喜欢
歇后语语言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歇后语知多少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鸡当了官”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