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锋
近年中欧关系整体上可以用三个“史无前例”来形容——关系密切程度“史无前例”,摩擦面之广“史无前例”,彼此合作潜力之大同样“史无前例”。
中欧关系密切程度史无前例。在经贸领域,2018年中欧贸易额达6822亿美元,同比增长10.6%。欧盟已连续15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多年来也持续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2019年,中欧完成地理标志协定谈判,进一步强化了贸易关系。在人员往来方面,民间交往日益密切,人员交流频繁,双向人员往来每年接近800万人次,每周有600多个航班往返于中欧之间。政治上,自1998年以来,中歐领导人会晤已举行20次,双方各类经贸、科技、法律、人文对话机制数量众多,成果丰硕。目前,中欧在加强全球治理、坚持多边主义、维护自由贸易等问题上有着广泛共识,对中欧关系的发展也有共同期待。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欧贸易往来逐年增加,中欧班列逐步发展壮大,联通中国62个城市和欧洲15个国家的51个城市,铺行线路达到68条,给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做出巨大贡献。按照这些基本面,中欧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合作伙伴。
中欧之间的摩擦面之广史无前例。随着中欧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加强,双方摩擦也有所增多。“中国威胁论”在欧洲呈现上升态势,欧方也不再把中国看成是单纯的合作伙伴,而是视为“系统性竞争对手”。
欧洲错误地将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一带一路”视为中国的“地缘政治行为”,担心“一带一路”倡议削弱欧洲在相关国家的影响力,影响他们的利益,甚至认为中东欧主权国家自愿加入的中国—中东欧国家(17+1)合作机制是中国“试图分裂欧洲的行为”。欧洲没有看到中国帮助中东欧国家的发展实际上有利于欧洲的均衡发展和一体化进程推进。
从根源上看,欧洲还是习惯用西方的思维方式来揣摩中国,误认为中国有“国强必霸”的野心。从制度到实践,欧洲开始意识到,欧洲在资源调动和治理效能等方面比中国有所逊色,我所接触的欧洲政治人物内心多少也有些羡慕中国制度的优势。随着人工智能以及5G时代的到来,欧洲还担心中国在相关科技前沿领域全面超越欧洲,多年来过度依赖美国的欧洲在硬软件方面的能力建设均较为滞后,传统工业优势不再突出,加上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欧洲人对自身经济发展的前景不太乐观。难民融入问题频现、民粹主义盛行,让保守的欧洲更加斤斤计较,自信不足。如当前德国媒体和智库就有许多对中国进行妖魔化的报道和评论。反华的声音也已从德国媒体蔓延到政界、学术界。个别政客甚至将涉华议题当作德国国内政治斗争的工具。类似这种非理性的氛围只会让人失去判断力,拖累中欧关系的健康发展。
2019年12月2日,欧洲电信网络运营商协会(ETNO)在布鲁塞尔举办行业大会。活动期间,华为将一辆“5G卡车”开到会场周边,借此向欧洲民众诠释“5G改变社会”理念。
实际上,欧洲应该看到,在与世界的广泛深入合作中,中国虽然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依旧面临艰巨挑战。由于基础薄弱,人口众多,减贫脱贫发展任务艰巨,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只有欧洲的1/4,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经济、科技水平仍然无法和欧洲媲美。中国的领导人和社会无时不在秉持问题意识和忧患意识,思考如何克服所面临的挑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就要求执政党不断“自我革命”,而不仅仅是表面的自我批评。这就说明中国还有很多自己的事要做,中国既没有称霸世界的野心,也没有称霸世界的实力,更没有排他主义的动机。中国的发展需要欧洲,需要一个强大、稳定的欧洲。反过来,欧洲也需要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中国。
中欧关系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史无前例。中欧之间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紧密地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在美国推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大背景下,中欧合作发展潜力之大史无前例。
在全球治理的制度合作方面,在世界秩序摇摇欲坠的时刻,中欧双方都特别强调对多边主义的坚守和对自由贸易体系的维护;在生态环保、气候变化方面,中欧双方都进行了实实在在的投入,没有中欧合作,《巴黎协定》早就寿终正寝;在科技发展领域,中欧都反对技术霸凌,反对技术垄断,中国在人工智能和5G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而以德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在工业化、智能化生产领域依然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中欧之间完全可以实现科技互补、资源共享;在经济领域,双方合作起点高,合作空间大,尤其是随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市场巨大的潜力也将进一步惠及欧洲;中国和欧洲都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中欧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化的中国和文化的欧洲相互尊重和欣赏。
中欧应该携起手来,以更大的格局和更长远的眼光,加强战略互信,应对共同挑战。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稳定繁荣的欧洲,离不开与欧洲的密切交流与合作,欧洲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的贡献。中欧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因此都应该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负责任的成员。目前,中国还存在一定的“欧洲知识赤字”,要加强对欧了解,懂得如何与欧洲交往。同样欧洲也存在一定的“中国知识赤字”,欧洲需要超越民族狭隘,需要更多理智的对华声音,需要更多真正了解中国的专业人士,更需要开放包容的心态。愚昧的反华,只会像回旋镖一样击中自己。为了人类共同的和平和福祉,世界需要中欧加深理解和信任,共同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还世界一个可期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