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齐霞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510010)
地铁车辆段是保证地铁正常运营的综合性基地,主要用于地铁车辆停放、检修、整备等,一般占地面积较大[1]。通过在地铁车辆段上部加盖一层或两层楼板形成盖板,在盖板上进行物业开发,从而形成地铁车辆段上盖。由于地铁车辆段上盖集地铁、居住、商业等多种功能为一体,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并且能够反哺轨道交通建设,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2],因此得到推广利用。
地铁车辆段上盖的盖上结构形式含框架和剪力墙等,高烈度区一般采用剪力墙+隔震层的结构体系。盖上住宅的主流结构形式为剪力墙结构[3]。图1为典型的地铁车辆段上盖剖面图,图2 为典型的地铁车辆段上盖转换区域平面图。分析可得,该类型结构具有以下特点:①无地下室,需要靠桩基或浅基础承担水平作用力;②盖下车辆段层跨度大,上部开发物业跨度小,在盖上设置转换层对上部开发物业进行转换,造成大范围竖向构件被转换,甚至需二次转换,形成框支转换结构;③盖下车辆段层层高大,盖上开发物业层高小,造成底层刚度和承载力不足,容易引起车辆段层同时为软弱层和薄弱层情况。
因此,地铁车辆段上盖结构一般会在适用高度、平面及竖向规则性上的多项控制指标超过现行规范和规程的限值,属于复杂超限高层结构。需要对其进行抗震性能设计,同时结合工程结构体系特点和超限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加强措施和补充分析。
图1 典型地铁车辆段上盖结构剖面Fig.1Sectionof the Overhead Structure of MetroDepot
图2 典型地铁车辆段上盖结构转换区域平面Fig.2 The Transfer Area Floor Plan of the Overhead Structure of Metro Depot
某地铁车辆段上盖住宅标准层平面如图3 所示。结构总高度113.15 m,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转换层以上33 层,共35 层,无地下室,梁式转换。结构位置位于7 度区,基本地震加速度0.1g,Ⅱ类场地,抗震等级除框支框架特一级外,其余均为一级。
图3 地铁车辆段上盖结构标准层平面Fig.3 The Standard Floor Plan of The Overhead Structure of Metro Depot
结构构件尺寸方面,对于车辆段层和转换层的框支柱和剪力墙:除中间区域的6 根大柱(1.5 m×2.9 m)外,其余的为钢管混凝土柱(1.0 m×1.5 m,钢管壁厚30 mm),短剪力墙200~600 mm厚。转换梁截面尺寸:转换主梁主要1.0 m×2.0 m和1.5 m×2.0 m,内含1 500 mm×100 mm×25 mm×25 mm 抗剪钢板;转换次梁主要1.5 m×2.0 m 和2.0 m×2.0 m。转换区域楼板厚度250 mm,上部剪力墙截面200~400 mm。
混凝土强度等级方面,车辆段层和转换层的框支柱和剪力墙为C60,转换区域梁板为C50,转换层以上的住宅剪力墙为C60~C35(约5层变一次强度),住宅部分梁板为C30。抗剪钢板和钢管柱钢材强度等级为Q345。
该结构超过现行规范和规程的适用范围,存在多项平面和竖向的超限情况,属于B 级高度特别不规则超限高层结构。因此,需对其进行抗震性能设计,并采取针对性的加强措施和补充分析。
针对地铁车辆段上盖结构特点,采用“强转换弱上部”原则进行设计。基于文献[4]和文献[5]高层结构相关的规定,设定C级作为本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目标,而框支框架部分则需达到B级的相应要求。在不同地震水准下的结构构件具体抗震性能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结构构件抗震性能目标Tab.1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bjectives of Structure Member
利用PKPM2010V4.3.4 对该结构在不同地震性能水准下分别进行弹性和等效弹性分析,保证满足相应规范和抗震性能目标要求,并按照如表2 的性能包络设计原则进行包络设计。
表2 包络设计原则Tab.2 Envelope Design Principles
针对该工程结构体系特点和超限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加强措施如表3所示。
表3 加强措施Tab.3 Strengthening Measures
对该结构根据结构抗震性能设计原则和加强措施进行设计后,采用PKPM-SAUSAGE2019 进行基于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相应动力弹塑性分析[6],验证该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
PKPM-SAUSAGE2019 通过混凝土受拉损坏系数Dt、混凝土受压损坏系数Dc和钢筋(钢材)塑性应变与屈服应变比值εp/εy评价构件性能,将构件性能水平划分为 6 个水平,1 是无损坏、2 是轻微损坏、3 是轻度损坏、4是中度损坏、5是重度损坏、6是严重损坏。
3.1.1 混凝土受拉和受压损坏系数
钢筋混凝土结构,允许混凝土出现受拉损坏,为避免误判构件的性能水平,混凝土受拉损坏系数Dt除无损坏定为0,其他性能水平均定为1。
不同性能水平下混凝土受压损坏系数Dc的确定方法含规范损坏因子、Najar 损坏理论、Sidiroff 能量等价理论、Mander 模型和经验公式法等[7],其中《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DBJ/T 15-151-2019》[8]中给出的非约束混凝土材料本构,可以求出规范损坏因子受压损坏演化参数dc、基于Mander模型的无约束混凝土受压损坏系数Dc,而提供约束混凝土材料本构模型,则可求出基于Mander模型的约束混凝土受压损坏系数Dc。考虑最不利情况,定12 000×10-6为混凝土极限压应变εcu的取值[9]。根据文献[8],6个性能水平对应的混凝土压应变限值依次为2 000×10-6、4 000×10-6、6 400×10-6、εcu、1.5εcu、1.8εcu。
混凝土塑性损坏模型(CDP 模型)通过刚度退化比值来定量混凝土的损坏[10],受压损坏演化参数dc和受压损坏系数Dc与刚度退化的关系分别如下[7]:
式中:E0为混凝土初始弹性模量;Edc为基于弹性损坏模型的不考虑塑性应变的受压混凝土弹性模量;EDc为受压混凝土卸载/再加载的考虑塑性应变的变形模量。
基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11]和文献[8],求得C50 混凝土的单轴抗压强度平均值fcm为42.9 MPa,进一步求得混凝土峰值应变εcm为1 825×10-6,通过换算,得到不同压应变情况下,C50混凝土非约束情况下及约束情况下的受压损坏系数如图4所示。
通过图4a 分析可得,在轻微损坏时,C50 混凝土受压损坏演化参数dc近0.88,受压损坏系数Dc近0.73,取值较大。并且,对于受压损坏演化参数dc,其基于弹性损坏模型,未考虑混凝土塑性应变;而对于无约束混凝土情况下的受压损坏系数Dc,其不符合文献[8]中确定各个性能水平时考虑混凝土配筋的基本前提。因此,受压损坏演化参数dc和无约束混凝土的受压损坏系数Dc,不能作为受压混凝土的损坏评价标准。
由图4b 可知,C50 混凝土在考虑钢筋约束情况下,未损坏的应变界限超过混凝土峰值应变εcm,这是因为混凝土应变达到2 000×10-6时,内部裂缝微小,卸载后裂缝闭合,不需修理即可使用[9]。受压损坏系数Dc在轻微损坏时约为0.59,随着应变增加其值趋近于0.75。图5绘出6个性能水平下Dc随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应变值越小,Dc受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越大,但当在同一应变情况下时,Dc则随混凝土强度增大而减小。为具有通用性,并便于区分,定6个性能水平下的受压损坏系数限值Dc依次为0.10、0.50、0.55、0.60、0.65、0.75。
图4 C50混凝土受压损坏系数Fig.4 Compression Damage Coefficient of C50 Concrete
3.1.2 钢筋(钢材)塑性应变与屈服应变比值
本工程采用钢筋强度等级为HRB400,基于文献[11]求得fy/Es为1 800×10-6。钢筋的极限拉应变εsu通常介于 0.10~0.15[8],按照 0.10 取值。按照钢筋和钢材的最不利情况取值,根据文献[8]中规定,6 个性能水平下的材料应变限值依次为无损坏1 800×10-6、轻微损坏 10 000×10-6、轻度损坏 15 000×10-6、中度损坏25 000×10-6、重度损坏 40 000×10-6、严重损坏 60 000×10-6。因此,6个性能水平下,εp/εy限值依次为0、4、7、12、21、32。
因此,构件性能评价标准如表4所示。
图5 约束混凝土受压损坏系数随混凝土强度变化Fig.5 The Compressive Damage Coefficient of Confined Concrete Varies with the Concrete Strength
表4 性能评价标准Tab.4 Performance Evaluation Criteria
选用满足规范要求地震波对该结构进行大震动力弹塑性分析。其中,人工波RH2TG040 的层间位移角最大,选用其对结构损坏情况进行描述。该条地震波特征周期为0.40 s,有效持续时间23 s,满足要求。在结构前三周期点的加速度与规范谱差值分别为-14.10%、-12.75%、-11.34%,满足20%限值以内的要求。计算大震弹塑性基底剪力与大震弹性基底剪力的比值发现,0°工况下 X 向比值为 0.86,90°工况下Y 向比值为0.91,此结果表明结构X 向刚度退化相对Y 向多,导致结构地震力下降。通过上述评价标准得到构件性能如图6、图7所示。
各性能水平下构件统计结果如图8所示。
综合图6~图8 构件损坏情况表明:①框支框架:处于轻微损坏及以下,满足性能水平轻微损坏要求;②剪力墙:结构大部分剪力墙未出现明显受压损坏,钢材大部分保持弹性,大部分构件均在轻度损坏以下。其中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均处于轻度损坏及以下,满足轻度损坏性能水平要求。非底部加强部位少量剪力墙角部出现小范围中度损坏,满足部分构件中度损坏性能水平要求;③结构连梁损坏程度较大,接近50%处于损坏状态,起到耗能作用。框架梁接近20%处于损坏状态,均处于中度损坏及以下,起到一定的耗能作用。因此耗能构件达到规定的性能水平要求;④转换区域楼板:楼板整体上损坏程度较低,少量楼板受压损坏,满足性能水平轻微损坏要求。
图6 RH2TG040 0°工况构件性能Fig.6 RH2TG040 0° Structure Member Performance
图7 RH2TG040 90°工况构件性能Fig.7 RH2TG040 90° Structure Member Performance
因此,对该结构采取的抗震性能设计原则和加强措施,可以实现设定的抗震性能目标。
地铁车辆段上盖这种土地开发和利用模式存在优点,使其逐渐成为城市地铁沿线物业开发的主要方式。由于地铁车辆段上盖结构存在的特点,一般属于复杂超限高层结构。本文对该类型结构提出针对性的抗震性能设计原则和加强措施,并通过理论推导确定不同性能水平下,构件性能评价标准混凝土受拉损坏系数Dt、混凝土受压损坏系数Dc和钢筋(钢材)塑性应变与屈服应变比值εp/εy,之后利用PKPM-SAUSAGE2019进行基于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相应动力弹塑性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抗震性能设计原则和加强措施的正确性,可以为后续地铁车辆段上盖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图8 构件性能统计Fig.8 The Statistical Chart of Structure Member Perform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