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左室起搏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左房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2020-03-10 02:20李皓晗赵青郭洁蔡尚郎
关键词:左房右室程控

李皓晗 赵青 郭洁 蔡尚郎

传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起搏模式为双室起搏(BVP),一般设置固定的房室延迟(AVD),舍弃了房室结生理延迟功能,加重二尖瓣及三尖瓣返流从而影响左室血流动力学。随后有研究提出长期右室起搏会导致新的室间及室内失同步,使CRT效果及应答率降低[1]。因此,新的起搏模式——单左室起搏(LUVP)应运而生。

CRT通过改善左室的收缩功能及同步性而改善整体心功能得到认可[1-2],但具有储存、管道及辅泵功能的左房没有得到有效评价。有临床研究证实CRT可改善左房重构及减少房性心律失常[3-4],其中心房颤动发生风险降低50%,但报道的CRT起搏模式大多为BVP,尚无大规模临床研究提出LUVP对左房结构、功能的影响。笔者通过分析LUVP及BVP两种起搏方式术后心脏超声及心功能,初步探讨LUVP对左房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CRT治疗的患者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18例,Ⅳ级12例。缺血性心肌病7例,均行冠状动脉(简称冠脉)造影,其中1例行冠脉支架植入术;扩张型心肌病23例。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其中LUVP组15例,BVP组15例,术前随机选择起搏器型号。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家属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并自愿参与本研究。

1.2入选及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①窦性心律;②左室射血分数(LVEF)≤0.35;③QRS波时限≥130 ms;④左束支传导阻滞;⑤经正规药物治疗至少1年,NYHA分级仍为Ⅱ级及以上;⑥排除恶性肿瘤等预后差疾病,预期生存期超过1年。排除标准:①心房颤动;②房室传导阻滞;③右束支传导阻滞;④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⑤未行外科治疗的心脏瓣膜病;⑥预期生存期<1年。

1.3起搏器及导线植入 患者取平卧位,消毒双侧锁骨上下区。穿刺左锁骨下静脉,将3根指引导丝送至下腔静脉。作横切口并制作起搏器囊袋后填塞纱布压迫止血。沿导丝置入冠状窦长鞘及电极至冠状窦,完成冠状窦造影寻找合适的靶静脉。置入PTCA导丝至靶静脉远端。沿导丝送左室电极至理想位置,将左室电极固定在靶静脉内。术中测起搏阈值、阻抗、感知,要求起搏阈值≤3.0 V,阻抗400~1 000 Ω,感知>5 mV。顺剩余2根导丝置入血管鞘。沿鞘管分别送心房电极、心室电极至右心耳及右室心尖部,固定电极至肌小梁。测试心房阈值<1.5 V,感知>2 mV,心室阈值<1.0 V,感知>5 mV,阻抗400~1 000 Ω。将电极连接到脉冲发射器,一并置于囊袋内,缝合包扎。本研究应用的起搏器型号为Boston Scientific G148、Boston Scientific W173、Medtronic VIVATMXT、Medtronic C2TR01。

1.4术中起搏程控优化 根据术前分组通过程控起搏模式为LUVP和BVP。应用Boston Scientific G148、Boston Scientific W173型号的起搏器术后可直接选择起搏模式为BVP,也可以通过Smart delay算法一键程控,同时满足心房-右室间期<270 ms、左右心室起搏间期(VVD)>20 ms可程控为LUVP模式。Medtronic VIVATMXT型号的起搏器术后可直接选择起搏模式为BVP,也可通过AdaptivCRT算法一键程控,满足心律规整、自身心率<100次/分时为LUVP,每分钟起搏器自动监测心率及自身心房-右室间期变化,自动切换LUVP和BVP模式,通过药物及生活方式干预,术后随访可达到较高的LUVP比例。Medtronic C2TR01无一键优化功能,根据分组程控起搏模式为BVP:首先根据心房起搏与感知情况,设置基础的心房感知-BVP间期(SAV)或心房起搏-BVP间期(PAV),以10 ms为步长逐渐延长SAV/PAV,每次程控5 min后行心脏超声,当E、A峰分离,左室充盈时间占心动周期比例(LVFT/RR)最大时,则此时SAV/PAV优化为最佳AVD;设定初始左右心室起搏间期(VVD)为0 ms(即左右心室同时起搏),以10 ms为步长,使左室提前起搏,完善心电图及心脏超声,当QRS波最窄、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最小时优化为最佳VVD。程控起搏模式LUVP:逐渐滴定延长AVD,直到腔内心电图提示心房感知-心室感知(AS-VS)状态,以AS-VS间期-感知补偿(ASC)为基础,以10 ms为步长缩短AVD,相当于左室早于右室起搏,每次程控5 min后完善心脏超声,当E、A峰分离,IVMD、LVEF、LVFT/RR最大, QRS波时限最短时对应的AVD为优化的AVD。根据术前24 h动态心电图,可得到下限跟踪频率(LLR)和上限跟踪频率(UTR)对应的PR间期。根据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RAAVD)相关公式:起始频率的SAV=优化的AVD+(起始频率的PR间期-优化时的PR间期),终止频率的SAV=优化的AVD-(优化时的PR间期-终止频率的PR间期)。将计算出的个体化AVD程控入起搏器,并打开RAAVD功能,使左侧的房室延迟跟随右侧生理性房室延迟[5]。

1.5心电图及心功能评价 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术前及术后1、3、6个月完善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记录QRS波时限。由2名心血管内科医师评估研究对象NYHA心功能分级。由2名心脏超声科医师采用PHILIPS EPIQ 7C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S5-1探头应用心尖四腔心和心尖两腔心面积-长度法测定左房容积指数(LAVI)、左房射血分数(LAEF)、二尖瓣返流面积(MRA);基于改良的Simpson法获取四心腔切面测试LVEF;于左室及右室流出道监测血流,标测出IVMD、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收缩期轴向应变达峰时间差(SPWMD);于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测量出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ED)。

2 结果

2.1两组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 两组年龄、性别、病因、左室导线位置、起搏器型号选择一般临床资料无差异(P>0.05),具体数据见表1。

2.2两组术前及术后1、3、6个月检测指标比较 两组术后心功能改善,NYHA心功能分级降低,LVEF增加,QRS波时限(图1)、IVMD、SPWMD、MRA(图2)减小,术后1、3、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VI、LVEED仅术后6个月较术前减小有差异(P<0.05);LAEF术后3、6个月较术前增加有差异(P<0.05)。见表2。

术后LUVP组QRS波时限较BVP组缩短,术后1、3、6个月有差异(P<0.05),见图1;LUVP组MRA相对减小,术后3、6个月有差异(P<0.05)。见表2,图2。

表1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

注:前/后:前侧静脉/后侧静脉,起搏器型号按顺序分:Boston Scientific G148、Boston Scientific W173、Medtronic VIVATMXT、Medtronic C2TR01。括号内为百分数

两组术前QRS波宽大畸形,术后6个月QRS波时限较术前明显缩短,且LUVP组较BVP组缩短更明显

表2 两组术前、术后1、3、6个月检测指标比较

注:LAVI:左房容积指数;LAEF:左房射血分数;LVEF:左室射血分数;IVMD: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SPWMD: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收缩期轴向应变达峰时间差;MRA:二尖瓣返流面积;LVEE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与术前相比,*P<0.05;与BVP组相应时间比较,△P<0.05

两组术后返流均减轻,LUVP组减轻更多

3 讨论

CRT通过如下机制改善心功能[6]:①优化AV间期,延长心室舒张期,增加心脏前负荷以提高心功能;②优化 VV间期,获得最大的左室每搏输出量;③改善房室不同步,减少二尖瓣返流;④改善心室内不同步,减少左室内分流,逆转左室重构。虽然大部分人群获益,但CRT高达30%无应答率及高昂的手术费用限制了CRT的广泛应用,这是心血管内科临床工作中毋须解决的问题。影响CRT应答率的因素众多[2],例如:设定短而固定的AV间期,较高的右室起搏率,不适合的左室导线位置,合并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合并窄QRS波群,不合理药物治疗及术后并发症未得到合理的解决等。慢性心衰患者多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这些患者中右室电活动大多是正常的[7],而右室心尖部或流出道起搏电激动希-浦系统传导,与生理性电活动方向相反,从而导致了新的室内及室间电活动不同步,以至心功能改善受限。有研究表明,设置LUVP模式,使左室起搏与生理性房室传导激动融合,可以改善室间同步性,在保留了房室结生理功能的同时,避免了不必要的右室起搏。因此对于右室电活动正常(不合并右束支阻滞)的患者,应用LUVP技术可能一定程度提高CRT应答率,或者至少可以作为BVP无应答的替代方案,已有ESC指南建议,LUVP实现CRT的效果不劣于标准BVP[8]。

另一方面,左房的辅助泵功能在心功能不全患者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9],无论何种类型的慢性心衰大多存在左房容积增大,排空能力减退,进一步加重慢性心衰。考虑左房可通过以下方面影响心功能:左房辅助泵功能的减退,使心衰患者丧失25%甚至40%的心室充盈量;左房受左室舒张、收缩功能影响,慢性心衰患者左室充盈压升高,致心房前负荷增加,左房代偿性压力升高,最终导致左房结构改变,与心衰形成恶性循环。同时,左房结构改变与房颤的发生互为因果[10],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炎症因子与氧化应激等多种致房颤的因素同时引起心房电、机械重构。左房重构是房颤维持的主要机制,扩大后的心房肌发出子波,使房颤不依赖触发灶的异常电活动维持,从而形成持续性房颤,扩大的左房经射频消融难以完全消除心房多处折返,导致窦性心律难以维持,增加了房颤治疗的难度。同时,房颤发病率从心功能Ⅰ级的5%增长到心功能Ⅳ级的50%,即心功能越差越多合并房颤。CRT作为慢性心衰有效的手段,与房颤发生及左房重构被广泛关注,已有研究提出,CRT可以提高左房顺应性及收缩功能,逆转左房结构改变[11-12]。但研究局限于BVP与左房结构的关系,暂无大规模临床研究涉及LUVP。本研究证实,两种起搏模式的CRT术后在改善心功能及逆重构心肌有明确的作用。与BVP组相比,LUVP组的QRS波时限较短,MRA较小。在改善左房功能的原因考虑有以下几点:①CRT通过改善左室结构功能,减少了二尖瓣返流,降低左室充盈压,从而降低左房前后负荷;②LUVP减少了不必要的右室起搏,改善右室内收缩不同步,不会诱发右室功能减退,减轻左房前后负荷;③心室收缩延迟致舒张期缩短,导致心室舒张早中期与心房收缩期重合,此时心室高于心房内压,导致心房前负荷增加,使心房扩大。LUVP通过优化房室延迟时间,更有利于改善慢性心衰房室不同步,使心房收缩落在心室舒张期末,心房压力高于心室,降低了左房前负荷,有利于改善左房功能及结构。综上认为LUVP术后较短的QRS波时限提示更好地改善了心室间同步性,同时优化较长的房室延迟,致左室起搏激动与右房-右室自身生理性传导激动融合,减少了不必要的右室起搏,有利于心室及左房逆重构,因此,LUVP更生理,对LUVP的应用及发展提供了有力证据支持。

猜你喜欢
左房右室程控
左房低电压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糖尿病心肌病右室功能的应用进展
无创心肌做功定量评估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室功能的应用价值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右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右室功能
四维自动左房定量技术评估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房功能的价值
超声诊断右室心尖发育不良并室壁瘤形成1例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高血压病患者房间隔厚度及其与左房功能的关系
程控交换机的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分析
三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估左房功能的研究进展
基于单片机的程控增益放大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