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测量腰椎关节突角度在早期诊断椎间盘突出的应用价值*

2020-03-10 07:29:34甘肃省人民医院放射科甘肃兰州730000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节段椎间盘分型

甘肃省人民医院放射科(甘肃 兰州 730000)

李 愉 蒋 敏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引起腰腿疼痛的疾病之一,是由腰椎间盘退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脊神经跟和马尾神经等引起[1-2]。随着年龄增长和日常工作中腰椎间盘不断遭受脊柱挤压和外力作用,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率也升高[3]。近年来,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越来越多,资料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关节突角度有关[4]。也有学者认为,关节突角度并不会对腰椎间盘突出造成影响[5]。本次研究采用MRI测量腰椎关节突角度,分析腰椎关节突角度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探讨MRI测量腰椎关节突角度在早期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97例L4-5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观察组,男58例,女39例,年龄27~65岁,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6]相关诊断标准,MRI检查显示L4-5单节段椎间盘突出,其中中央型41例,旁侧型56例。将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腰椎MRI显示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3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26~63岁。排除先天性脊柱畸形、腰椎滑脱或骨折、腰椎肿瘤肿瘤、有腰椎手术史、多阶段或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 MRI检查:仪器为德国西门子MAGNETOM SKyra 3.0T超导型核磁共振扫描仪,14通道脊柱线圈,矢状位T1WI、T2WI,横断面T2WI,扫描时同时扫描上一椎体下缘和下一椎体上缘,各层像厚4mm,层间距0.8mm,各椎间隙自上而下取2个横断面,扫描L4-5。

1.3 图像处理及分析 检查结束后,将图像传至工作站进行数据处理,MRI影像学图像分别由两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进行独立阅片。测量关节突关节角度值时,取腰椎横断面T2WI图像,依据Noren制定方法进行测量,记录L4-5节段左关节突角度值(α)和右关节突关节角度值(β),取两位医师测量平均值为最终值。关节突夹角差值γ=|α-β|,关节突关节不对称判断标准为γ≥10°[7]。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为n(%),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为(χ-±s),比较采用t值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L4-5节段α、β值比较 观察组α值大于对照组(P<0.05),β值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 观察组不同分型L4-5节段α、β值比较 旁侧型α值大于中央型(P<0.05),β值与中央型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3。

2.3 两组L4-5节段γ值及关节突关节不对称情况比较 观察组γ值大于对照组(P<0.05),关节突关节不对称发生率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4。

2.4 观察组不同分型L4-5节段γ值及关节突关节不对称情况比较 旁侧型L4-5节段γ值及关节突关节不对称发生率均大于中央型(P<0.05),见表5。见图1-4。

3 讨 论

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临床表现,对患者日常活动和工作产生严重影响,该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目前暂无统一结论,是否与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引起的脊柱功能单位异常有关还有待讨论,患者是否普遍存在腰椎关节突关节角度变化也无明确结论。腰椎关节突关节是脊柱连接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承受多种类型载荷,维持脊柱稳定性,在脊柱运动、抗扭转等中均有重要作用[8-9]。对于单个运动节段,双侧关节突关节与前方椎间盘构成一个稳定三角,三者互为协同和制约关系,以保持脊柱生物力学稳定性。而在异常压力载荷下,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椎间盘高度发生改变,呈不对称降低,加之积累性劳损,长期下来会使对应节段上下关节面接触应力增大,且骨磨损加剧,造成软骨骨质变性和骨赘形成,椎间盘和小关节退变,稳定三角力学平衡被打破,形成应力分布不均共轭效应,小关节面会代偿性增生,增加关节面接触面积,以稳定椎体滑动和侧方旋转,但会造成关节突关节狭窄[10-12]。因而本次研究通过测量腰椎关节突角度,分析腰椎关节突关节角度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以期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防治提供依据。

表2 两组L4-5节段α、β值比较(,°)

表2 两组L4-5节段α、β值比较(,°)

组别 例数 α β观察组 97 48.45±7.24 39.25±6.31对照组 35 44.11±6.47 44.34±7.59 F 3.123 3.871 P <0.05 <0.05

表3 观察组不同分型L4-5节段α、β值比较(,°)

表3 观察组不同分型L4-5节段α、β值比较(,°)

组别 例数 α β中央型 41 43.85±6.76 40.27±5.11旁侧型 56 51.82±7.01 38.51±5.84 t 5.615 1.544 P <0.05 >0.05

表5 观察组不同分型L 4-5节段γ值及关节突关节不对称情况比较

表4 两组L4-5节段γ值及关节突关节不对称情况比较

图1-2 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MRI图。图3-4 旁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MRI图像。

以往临床多采用X线片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脊柱情况,但X线片仅可显示骨性结构,较难判断椎间盘高度变化程度和早期关节突关节病变情况,故而该方法仅适用于初步筛查。MRI组织分辨率高,扫描范围广,能有效识别早期椎间盘变性异常信号,还可清晰显示关节面、关节突软骨病变和磨损情况,且对人体无辐射损害[13-14]。吴伟红等[15]研究表示,MRI对脊柱椎管内结构显示效果优于CT,可有效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程度、脊髓变性和硬脊膜受压情况。本次研究采用MRI测量腰椎关节突角度,结果显示,观察组α值大于对照组(P<0.05),β值小于对照组(P<0.05),γ值大于对照组(P<0.05),关节突关节不对称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说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关节突角度较健康人明显异常,关节突关节不对称出现可能性大,可能与腰椎间盘突出发生有关。本次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旁侧型α值大于中央型(P<0.05),β值与中央型无显著差异(P<0.05),γ值及关节突关节不对称发生率均大于中央型(P<0.05),表明相较于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旁侧型关节突关节不对称发生更为普遍。

综上所述,MRI测量腰椎关节突角度可有效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及分型情况,对临床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诊断、预防和康复具有重要价值,可将MRI测量腰椎关节突角度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重要检查手段。

猜你喜欢
节段椎间盘分型
基于T2mapping成像的后纤维环与腰椎间盘突出相关性研究
颈腰痛杂志(2023年2期)2023-05-05 02:20:32
顶进节段法最终接头底部滑行系统综合研究
失眠可调养,食补需分型
基层中医药(2020年5期)2020-09-11 06:32:00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云南医药(2019年3期)2019-07-25 07:25:16
便秘有多种 治疗须分型
基层中医药(2018年5期)2018-08-31 02:35:42
基于分型线驱动的分型面设计研究
颈椎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影像探讨
桥梁预制节段拼装施工技术发展概述
预制节段拼装桥墩研究进展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1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