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冬英,汤美秀,万小娟,顾兰花
(江苏省如皋市人民医院,江苏 南通 226500)
很多骨科患者需实施骨牵引术,通过牵引力、反牵引力作用,利于骨折复位或是提高复位固定效果。在进行下肢骨牵引时,通常采用下肢抬高垫,利于血液循环、肿胀消除,但患者容易随抬高垫滑往床尾,导致牵引效果、舒适度下降。本研究选取12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探讨自制多功能下肢骨牵引抬高支架应用效果,如下所示。
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3月12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按数字随机抽取分成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纳入标准:思维清晰,可正常交流。排除标准:心肺疾病;脑血管意外;精神异常。观察组男39例,女21例;年龄18~75岁,平均(46.39±2.69)岁;开放性骨折24例,闭合性骨折36例。对照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18~74岁,平均(46.41±2.71)岁;开放性骨折23例,闭合性骨折37例。两组基础资料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采用常规下肢抬高垫,放到患肢下方,若患肢从脚垫滑落,需立即重新将患肢放于脚垫之上。
观察组采用自制多功能下肢骨牵引抬高支架,将腿放入支架内,合理调节高度,确保患肢处于舒适位。
观察两组肢体肿胀程度,无:无肿胀;轻度:皮肤紧张,皮纹变浅;中度:肿胀显著,皮纹消失,皮肤温度上升,无水泡;重度:皮肤紧张,有水泡。观察两组疼痛程度,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得分越高疼痛越严重。观察舒适度,以简化舒适状况量表评估,得分越高舒适度越高[1]。观察两组肿胀消失时间、身体下滑次数。
数据采用SPSS 20.0处理,计数资料经x2检验,计量资料经t检验,P<0.05差异显著。
观察组(n=60),轻度7(11.67%),中度1(1.67%),重度0(0.00%),无52(86.67%);对照组(n=60),轻度16(26.67%),中度8(13.33%),重度1(1.67%),无35(58.33%)。观察组术后7 d,观察组肿胀消除率高于对照组,轻度、重度肿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术后3d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肿胀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疼痛与肿胀消失时间(±s)
表1 两组患者疼痛与肿胀消失时间(±s)
观察组牵引过程中身体下滑次数、舒适度评分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下滑次数与舒适度(±s)
表2 两组下滑次数与舒适度(±s)
经研究可知,观察组术后7 d,观察组肿胀消除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轻度、重度肿胀率低于对照组术后3 d、7 d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肿胀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牵引过程中身体下滑次数、舒适度评分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患者腿形制作海绵垫芯,垫芯放到外垫内,将顶杆装置底托与床尾相抵,按照患者位置合理调节;腿放置到海绵垫芯,将脚放到踏板上,抽出腿部有牵引针处的活动海绵块,可出现牵引针槽,将牵引绳系好,并对被架高度合理调整,放好被子;在保温箱中放入可循环的适宜温度的水,通过循环水加温或是散热,调节腿部温度。海绵垫垫芯处于外垫内,呈现“凸”形,预防外垫、垫芯串动,避免患者因牵引导致前移。槽体与腿部形状匹配,利于准确定位。牵引针槽的形成利于患者轻度翻身。合理加温,可促进患肢恢复。脚踏装置利于翻身,预防压疮。被架装置利于患者隐私保护[2]。
总之,自制多功能下肢骨牵引抬高支架可明显改善骨科患者舒适度,应用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