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
[摘 要]自“双一流”政策实施以来,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突破各项难题,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学校需要在优化师资队伍、境外交流、服务地方、“双师型”教师引育等方面展开工作。
[关键词]“双一流”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 师资队伍
积极推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双一流”建设是必然趋势
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简称“双一流”。这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战略,对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自1999年以来,教育部批准组建了一批本科院校,一般称为新建本科院校,截至2015年底其数量达到403所,接近全国普通本科高校的1/2。因此,要想实现“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中的综合实力”的目标,积极推进占据全国高校数量半壁江山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双一流”建设是必然趋势。“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高等院校旗下应该聚集一支实力雄厚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队伍。然而,新建本科院校因历史因素、整体办学水平、办学经费等原因,在人才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和“双一流”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难题
1.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整体实力薄弱
目前,对于大部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从学位结构来看,本、硕学位教师居多,博士学位教师偏少;部分学校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不科学;职称结构方面,中级及以下职称教师比例大,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小;从教师背景来看,来自高校、科研机构的教师多,而直接来自企(行)业一线或具有企(行)业背景的教师少;从平台来看,平台优势不足,师资队伍整体实力相对薄弱,尤其缺乏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及科研创新团队。“双一流”实施办法要求: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遵循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团队,增强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以该要求对比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实际可知,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急需改善。
2.境外交流少,国际化程度低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往往受限于所处地域、办学经费、办学目标等因素,长期着眼于地方应用和服务,以及与临近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而忽略了国际交流和师资队伍的境外培育和引进。事实上,学校应加快推进国际开放办学、合作办学,联合科研,大力引进境外优质教师资源来校交流,同时鼓励本校教师开展境外学习和进修交流,快速拓宽教师的国际化视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双一流”实施办法要求,高等院校要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入教学科研的全过程,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教学科研环境,增强对外籍优秀教师和高水平留学生的吸引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虽然不可与“双一流”高校相比,但是在国际化进程飞速发展、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极大提升的今天,在拓宽国际交流范围、开拓境外交流渠道、引进国际化教师人才及教师联合培养、联合科研等方面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服务地方能力有限
推进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是“双一流”建设中的重要任务,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承担着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服务地方发展的两大主要使命。然而,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起步较晚,没有紧跟当地最新发展动态,对地方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贡献值不高。另外,以教学和科研业绩为主的综合考评机制使得许多教师的科研项目偏重理论研究,缺乏对当地产业发展及经济未来动向的思考,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还有一些教师只专注于校内的教学工作,没有深入基层行业,未能将自己积累的理论知识与地方产业一线的发展相结合,导致地方服务内容较少,智囊功能发挥有限。如何加快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提高教师科技服务地方的能力、水平和热情,是值得所有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探索的问题。
4.“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低
2011—2014年的《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显示,新建本科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分别为16.95%、18.49%、19.14%、20.04%,虽然呈增长态势,但不难发现“双师型”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基本在25%以下。“双师型”占专任教师比例太低,教师缺乏行业一线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必然难以支撑实现学科建设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双一流”目标。
导致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出现“双师型”教师不足的原因主要有:(1)一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引进时普遍关注教师的理论学术水平,而忽视了教师的行业背景,致使较少引进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2)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重视和培养力度不够。教师入职后没有及时安排他们去地方企业、行业学习锻炼。(3)学校对“双师型”教师在考核考评、职称评聘、项目申报、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政策倾斜,导致教师热情不高涨。(4)部分教师认识不足,偏重理论学术研究,参与实践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實践方法
1.灵活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团队,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拓宽人才引进渠道
第一,在人才引进方面,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要按照不同层次人才灵活处理,“一人一策”,分别给予科研启动资金、安家费、生活津贴、配偶安置等优惠政策待遇。第二,积极构建科研平台,为高层次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和团队。同时,要通过校内转岗分流、鼓励青年教师职称晋升及考研考博等措施,有计划地逐步优化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学位结构。第三,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大力聘请校外高精尖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聘请外校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做学科带头人。
2.广泛拓展境外交流,支持教师海(境)外研修,加大开放办学力度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将目光放远,大胆借鉴国内外应用型大学成功的师资培养模式和经验,同时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例如:在政策和配套经费上鼓励和支持教师个人进行境外进修学习;积极争取教育部、外交部等各级部门的海外研修、出国留学等资助项目,结合人才结构现状,逐年逐批选派优秀教师到海外高校进行学历提升和研修;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参加海(境)外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与国外大学结成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教育、科研合作等项目;邀请海(境)外优秀教师来访、开办学术讲座等。通过以上措施,让教师感受并学习海外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先进教学科研理念,提高学校整体的國际化办学水平。
3.校地互联,实施服务地方计划,着力提升教师服务地方的能力
服务地方是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基本路线。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不仅要获得地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大力支撑,还要在服务地方建设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学校应该通过绩效考核、人才评价等举措,鼓励教师为地方提供科技推广、人才培训、专家咨询和文化资源开发保护等服务;鼓励教师参与当地行业和企业、政府部门、社区、中小学横向课题的研究;鼓励教师利用智力和能力优势,到政府部门或一线企业挂职锻炼。同时,学校还应对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挥智囊参谋作用等方面作出卓越贡献的教师予以肯定与奖励。
4.不拘一格,加强“双师型”人才的引进与培育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多渠道吸引“双师型”师资的同时,还要坚持校内“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如,制订规划,核定“双师型”教师数量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和结构,寻找具备行业企业背景与学术经历的“两栖人才”,以及有能力从事教学、科研和实践指导工作的行业公认专才,以优厚待遇聘任其为专职教师或兼职外聘教师,甚至为专业建设带头人、创业指导教师等。学校还应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由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及相关社会组织开展的业务活动;选派专业骨干教师接受政府部门或行业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鼓励、支持青年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在校内积极开展“双师型”教师的评聘工作;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等政策方面对“双师型”教师给予以适度倾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摘要)》,《中国教育报》,2016年4月8日,第7版。
[2]周先进、吉有余:《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挑战与抉择》,《高等农业教育》2018年第6期。
[3]教育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摘要)》,《中国教育报》,2016年4月8日,第8版。
[4]束任龙:《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转型发展的困境与破解》,《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年第4期。
作者单位:安康学院 陕西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