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发展视角下科技创新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2020-03-09 18:03:17林顺梅
甘肃科技 2020年10期
关键词:素质青少年科学

林顺梅

(临夏市八坊小学,甘肃 临夏 731100)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一直是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重中之重,加强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因此,要结合青少年的思维和身心发展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开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及科技创新意识,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1 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工作实施概况

科技创新越来越被国家所重视目前已经被放在了发展的重要位置上,但是我国对于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教育这一领域仍旧缺乏足够的认识,忽略了它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的基础地位。

1.1 青少年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投入较少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国家财政收支报告中指出,每年投入科学技术和教育方面的资金是持续增加的,从 2014 年,5314.5(亿元)和 23041.7(亿元),到2015 年,5817.1(亿元)和 26204.7(亿元)。 在国家科技事业发展情况统计表中,根本没有科技创新教育一项类别。有的省市、教育局安排的科技教育经费仅仅几千元,甚至某些学校领导并不重视科技创新教育,他们认为科技创新教育是上级下达的硬性任务,比起升学率来说是无足轻重的。

1.2 青少年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不够完善

全民科技创新观念的普及不够,社会教育在科技教育中作用没有得以发挥。目前整体社会科技重视度不够,学生们获取科技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新闻媒体,缺乏通俗易懂、可读性强的科普读物。优秀科普读物少,普遍存在价格高、质量差等问题。社会、学校、家长仍然是应试教育的追随者,虽然现在是各种信息文化涌入的时代,但社会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一直都是成绩第一,其他次之。

1.3 青少年综合科学精神素质水平较低

据有关对青少年科学精神素质的调查研究证实,青少年综合科学精神素质水平较低(58.7%)。青少年的“科学综合”与“思维耦合”能力有待提升。62%的青少年缺乏科学实验的精神,青少年动手实践能力是开阔科技创新视野的体现,也是青少年科技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大部分的青少年在科技创新方面表现仅仅是“科技小制作”,涉及“小发明”和“小创造”的比较少,科技成果转化率仍待提高。青少年在科技创新、重视程度、科研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相对的不足。

2 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青少年科技意识匮乏,缺乏足够的科技知识教育

主要表现在师资上,目前很多学校都没有专门的科技教育教师,而兼职科技辅导员专业水平不高,达不到相应的要求。表现在资金匮乏上,科技教育经费来源少,很多科技教育的项目因为资金的匮乏而无法开展。

2.2 忽略科技创新教育,过度重视应试教育

许多学校也提倡培养青少年科技综合素质,但是并没有足够的重视也没有指定具体的实施策略和目标,因而这项工作只是停留在理论上,没有落到实处。应试教育依然是众多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2.3 社会教育在科技创新教育中没有发挥作用

目前社会科技氛围不足,学生们获取科技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新闻媒体,缺乏通俗易懂、可读性强的科普读物,优秀科普读物少,普遍存在价格高、质量差等问题。

2.4 青少年科技创新欲望不够强烈

整体社会对青少年科技创新的重视度不够导致青少年对科技创新欲望不够强烈,对科技创新素质理解不到位,知晓程度偏低,大部分青少年并不清楚自己是否真正喜欢科技创新活动,青少年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仍然有待提高。

2.5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青少年获得科学素质的主要教育渠道

但是家庭教育功利主义倾向比较严重,过高的期望制约着家庭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观念。学校教育多年来给青少年提供的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体的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青少年综合科学素质的发展。学校虽然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指导下,也在开展科普工作,但是一方面还没有形成合力一方面开展的还是比较少。因此,学校在做好本职教育工作的同时参与科技创新工作的培养工作,但实际收效并不大。

3 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工作的实施建议

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是一项实践性与探索性很强的活动,最为突显的特征就是“探索”和“创新”根据青少年课程开设的情况,确定了以下几点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实施措施[1]。

3.1 营造科创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学校应积极营造科技创新活动的氛围,尽可能提供科技创新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大力进行宣传,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宣传及榜样示范来弘扬校园科技文化,增强校园文化的学术性和科创性地位。学生只有对所面对的知识感兴趣了,才会主动去参与、主动去学习,才能将求知欲转化为主动地科技创新求知过程,从而促进其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从而增加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动力。

3.2 为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来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热情。探索课堂教学与科普教育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学好各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学会一些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方法的前提下,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了解身边和生活中的科学,领略科技前沿的风景,并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识。比如,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观看科技创新视频、听科普故事和生活小妙招、组织学生参观各类有关科技的课外活动,或者定期请有关专家来校为生师作专题讲座或专业培训,以提高专业技能。

3.3 实践中观察是产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和条件

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发现身边的科学知识,是产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和条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班内组建各种观察小组,观察植物、观察小动物、观察天气变化等,并把自己观察到的习性、特点、变化记录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一些科学现象,“感应灯是用什么原理制成的?”“为什么总是先出现闪电再打雷?把这些日常生活作为科学创新教育的内容,不仅是孩子们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也为孩子们认识周围世界,为他们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让孩子们直接联系现实生活,采用观察、探究、操作和实验的方法,鼓励帮助他们全身心投入,让科技创新教育在自然生活的怀抱中孕育、生长。

3.4 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如果没有实践,再好的点子,再好的设想,也只能是空想。当学生有了新的设想,老师就应该鼓励学生们去动手实践,并积极提供引导和帮助。教师要定期开展“科技创新小制作竞赛”“科技创新小发明活动”科普类讲座等活动,经常带学生到大千世界去接触、去思考,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亲自动手“试一试”,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科技实践,在活动中让他们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爱好、想法、看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科技实践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3.5 以赛促学,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学校可以组织开展技能型比赛,结合奖励机制提高学生参与度。同时安排专业性教师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指导,为学生比赛提供资源和专业指导,有助于学生在科创比赛中获得佳绩,树立信心。教师可针对某一主题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科技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展示自我、彼此沟通的平台。比如,结合教学开展以科技创新教育为主题的主题班会、辩论赛,开展科技创新知识竞赛、学生科技发明成果展示活动、小小发明家评选活动、科技创新作品征集活动、听专家讲座或科普知识讲座活动,为学生的小发明申请专利,在每年世界环境日等开展各项环保专题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力。

4 结语

总之,科技创新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影响深远绵长,是科技发展进步的基础,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加强科技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通过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逐步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综合能力,从而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科技创新人才。

猜你喜欢
素质青少年科学
青少年发明家
科学大爆炸
小小艺术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30
科学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科学拔牙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中国火炬(2013年1期)2013-07-24 14:20:18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中国火炬(2012年11期)2012-07-24 14: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