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珍奇 吴莲香 陈 燕 叶新英 赖芸香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江西省赣州市 341000)
胃肠肿瘤患者术后需要留置多根治疗性管道及使用心电监护仪来达到观察病情、治疗和促进疾病康复的目的[1]。然而在临床工作中因管道安置不妥,可引起管道及仪器线路出现扭曲、弯折、相互缠绕及牵扯等情况,导致管道不良事件及心电监护仪故障等问题不断发生,严重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和患者舒适度、满意度[2-3]。因此,护理人员应重视胃肠肿瘤术后患者多管道安置的护理方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近年来,在管道护理和心电监护仪的使用中有许多护理方法[4-5],但鲜见多管道和仪器管线安置流程的规范建立与应用的研究报道。本研究选取90例胃肠肿瘤术后多管道安置患者开展前瞻性对照研究,探讨胃肠肿瘤术后患者多管道安置规范流程的建立与临床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行胃肠肿瘤术后需多管道安置患者90例。纳入标准:(1)均为胃肠肿瘤术后患者,神志清楚;(2)术后治疗性管道(如鼻胃管、输液管、吸氧管、腹腔引流管、尿管等)≥5根,同时均使用多线路的心电监护仪;(3)患者能配合完成相关护理操作;(4)患者知情同意且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1)存在肢体活动、听力及语言交流障碍等可能影响相关护理的因素;(2)年龄<20岁或年龄>70岁。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其中,观察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27~69岁(56.50±9.30)岁;疾病类型:胃癌24例,直肠癌21例。对照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25~67岁(56.35±9.12)岁;疾病类型:胃癌25例,直肠癌2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接受常规管道护理方法:(1)鼻胃管妥善固定在患者鼻翼及面颊部,输液管、吸氧管、腹腔引流管及尿管均不特殊处理,注意观察并防止出现管道弯折等情况;(2)依据护理级别定期按时巡视;(3)对不配合、有拔管风险者,在征得其亲属同意的前提下给予保护性约束。
1.2.2 观察组 接受多管道安置规范流程护理,具体流程如下:(1)成立专业医护小组。共由8~10名成员组成,组长由小组成员共同投票选出(一般由资历较高的主管护师担任),每月召开一次会议。(2)选定主题。组员通过头脑风暴,列举并记录各种管道安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既往经验,进而确定本次活动主题是“规范胃肠肿瘤术后重症患者的管道安置”。(3)拟定活动计划。运用甘特图拟定计划表。活动时间共10个月,第1个月小组成立,第2个月明确主题及拟定计划,第3个月现状把握、目标设定、原因分析及对策拟定,第4~8个月实施对策,第9~10个月确认效果,改进并巩固效果。(4)现状把握、目标设定及原因分析。运用查检表、柏拉图进行管道安置方面的现状分析,依据现状设定对应的目标并解析目标,运用鱼骨图进行原因分析。运用头脑风暴法,鼓励成员畅所欲言,通过汇总得出各种管道不良事件的发生主要和以下原因有关:①管道标识不清。②固定管道(包括心电监护仪的各种管线)的方式不规范、评估不到位、缺乏管道相关知识的培训与考核、交接班不严谨。③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管道相关知识宣教不完善、患者依从性差等。(5)对策拟定与实施。①统一管道标识,标签选择不易湿、字迹不易糊的防水材质;标签上需写上管道名称、置管时间、有效期、置管深度及签名;统一管道标签粘贴部位,做到清晰可见。②统一规范各管道巡查登记表的格式,按照表格进行巡查登记,以防遗漏。③加强交接班管理,在床边交接班时护士需对患者身上的各管道及心电监护仪导线进行详细的交接。④加强管道及心电监护仪相关知识的培训,每月组织医护人员学习管道及心电监护仪的相关知识(如管道固定方法等),集思广益,制订出一套规范的管道及心电监护仪导线的安置流程,统一管理。每月组长向组员传达管道及导线的正确固定要点,并针对上个月的不良事件进行原因分析,引起组员警惕,制订改进措施。⑤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与健康宣教。患者因术后身上管道及导线较多,而被迫卧床休息,身心都有极大不适感。护理人员应主动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感受,给予其安慰与支持。同时护理人员需鼓励家属向患者传播积极的正能量,并制订健康宣教方案,向家属讲解管道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以防管道不良事件发生。
1.3 评价指标 (1)临床相关指标:交接耗时、翻身耗时、非计划拔管率、皮肤损害率、心电导线故障率。(2)活动依从性:采用本院自制的活动依从性调查量表评价患者活动依从性。该表共有10题,每题有5个选项,满分100分。评分≥60分表示患者活动具有依从性。依从率=依从例数/总例数×100%。(3)舒适度:运用舒适状况量表(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GCQ)[6]对护理后患者的舒适度进行评价,该量表共4个维度,以Likert 4级评分法进行评分,高度舒适≥90分,中度舒适60~90分,低度舒适<60分。舒适度=(高度舒适例数+中度舒适例数)/总例数×100%。(4)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量表于患者出院前进行评价,分为非常满意(80~100分)、满意(60~79分)和不满意(<60分)三个级别。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例数(n)或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指标及活动依从性比较 两组患者的非计划拔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交接耗时、翻身耗时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皮肤损害率和心电导线故障率分别为11.11%和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89%和24.44%(均P<0.05);观察组活动依从率为91.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及活动依从性比较
2.2 舒适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为 91.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3%(χ2=4.865,P=0.027)。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舒适度比较 [n(%)]
2.3 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χ2=5.075,P=0.024)。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n(%)]
先进的监测和治疗技术大多数是通过各种导线和管道来实现的,胃肠肿瘤患者术后往往通过多根治疗性管道(如输液管、吸氧管、腹腔引流管、胃肠减压管、尿管、胃肠营养管、造瘘管等)来达到治疗疾病、预防术后并发症、促进康复的目的。同时,患者术后早期需要使用多管线的心电监护仪来监护病情。在实际工作中,管道摆放位置不合适可使管道出现扭曲、弯折、受压、移位,多管道安置患者的管线往往容易交错、重叠、缠绕在一起,进而引起非计划拔管,而且管线位置放置不当易致皮肤受到压迫导致皮肤损害[7]。多管道安置患者由于各管道及管线的不合理安置摆放,导致管道不良事件及心电监护仪故障等问题的发生,已成为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工作效率、患者安全及舒适度、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因此,采取有效的多管道安置方法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水平,降低管道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本研究通过成立专项护理小组建立规范的多管道安置流程,全员配合、集思广益,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从而达到提高质量及工作效率的目的。在护理工作中,护理小组中每名护士既是质量改进的管理者,又是质量改进的实施者,通过营造轻松的气氛,开发组内成员的创新思维,使更多的护理者参与进来,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完成护理质量的改进。本研究中,组员自动参与,积极找寻多管道安置不规范的原因,制订并实行相应的改进方法,加强了护理人员的质量管控意识与工作能力。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交接耗时、翻身耗时短于对照组,皮肤损害率、心电导线故障率低于对照组,活动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提示相比常规管道护理,多管道安置规范流程护理的效果更好,能明显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及患者依从性,降低管道不良事件发生率。分析原因可能与多管道安置规范流程的建立加强了护士防范风险的意识,充分地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有关。另外,观察组舒适度、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分析原因可能是观察组对胃肠肿瘤术后的多管道安置开展规范化管理,对各种管道的安置位置、标签粘贴、留置时间等建立统一标准,甚至加强对患者的各种不适的干预力度,增加了护患之间的交流,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综上所述,胃肠肿瘤术后患者多管道安置规范流程的建立有助于减少管道不良事件及管线故障的发生,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及患者舒适度、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