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昆华
摘 要: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对企业以及各行政事业单位提出的新的改革要求,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现代化转型、实现现代化财政管理的关键内容,能最大程度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绩效评价主要根据政府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执行的绩效目标对事业单位的财政支出进行综合评价。预算绩效管理的逻辑起点是绩效目标,如果绩效目标设置不科学将导致预算绩效管理的被动和无章可循。公益性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本文针对公益性事业单位展开预算绩效评价的意义、绩效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进行研究讨论。
关键词:公益性事业单位 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探析
一、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意义
(一)响应政府的要求
公益性事业单位利用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对单位内部的公共资源实现合理分配,建立完善的公共预算体系,提升公益性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的透明性和公平性。加强预算绩效评价有利于事业单位节省成本支出,绩效评价能及时发现资金支出中存在的弊端,在单位运营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支出,避免增加成本。绩效评价能更加客观的评价财政资金支出的结果,最大程度解决财政资金支出存在的问题。
(二)满足事业单位的需求
公益性事业单位可以通过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对单位的预算资金进行合理规划分配,分析开展项目的可行性,以及项目投入资金后带来的预期价值,通过相关的管理约束提高单位的预算管理能力[1]。根据单位预算资金支出的实际情况展开绩效考核,全面了解单位内部所有预算资金使用的详细情况,并且进行深入分析,以便进行公益事业单位下一季度或者年度的预算编制。
二、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问题
(一)绩效意识较为薄弱
根据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来看,少数部门对绩效管理的工作重视不足,并未认识到绩效与管理对事业单位的意义,绩效意识较为薄弱,过于关注经济利益的提升,忽略财政资金的具体使用效果。事业单位将绩效管理工作归于财务部门,但是在实际进行绩效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单位其他部门的共同参与。少数事业单位内部的部门对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参与程度不高,影响预算绩效评价工作作用的体现。
(二)预算绩效评价指标单一
现阶段公益性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覆盖范围较为狭窄,公益事业单位的上级部门对预算的监督通常都较为关注预算编制的具体执行情况,但是对预算管理全过程的绩效评价不到位。事业单位重点关注预算目标的实现,忽略过程,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无法得到客观有效的评价。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较为随意、不具体,对单位内部的不同职能部门设置的绩效考核评价标准都是一致的,并未针对部门业务设置绩效评价指标[2]。大多数工艺型事业单位只重视财政收支情况,设置的绩效指标都是财务维度的评价指标。
(三)预算绩效考核指标监督机制不完善
国内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考核指标监督机制不完善,事业单位建立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率,绩效评价考核指标是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考核的关键要素。但是根据现阶段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考核的实际情况来看,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预算绩效评价结果无法得到有效运用
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评价是为了有效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有效发挥绩效评价的作用,所以正确运用预算绩效评价结果非常关键。但是少数公益性事业单位并未针对绩效评价结果实施奖惩机制,得出评价结果后并未针对员工或部门进行奖励或批评,使评价工作流于形式,评价结果无法得到有效运用。
三、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体系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强化绩效意识
公益性事业单位需要强化绩效意识,将绩效评估与预算管理有效联合,正确认识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对事业单位运营的重要意义,使单位的每个部门以及员工都能积极参与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将工作落到实处。公益性事业单位需要根据单位的特点树立绩效评估流程,确保预算绩效考核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便事业单位展开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并发挥其真正作用。
(二)完善绩效评价指标
事业单位在完善绩效指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财务标准和非财务标准需要进行结合;第二要满足可比性;第三要具有可操作性;第四,绩效评价需要重视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工作的融合;第五,事业单位要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互结合。根据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可以将预算绩效评价指标分为三种,一是经济型,对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预算支出情况进行分析;二是公益性标准,对事业单位提供的公益性服务进行分析,重点关注事业单位提供的社会服务产生的社会效益;三是质量型,对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主要从公众对服务的满意程度进行分析评价。
(三)建立评价反馈机制
事业单位构建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时了解预算的执行情况,提高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公益性事业单位也需要完善监督机制,对预算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管理。毕竟预算执行环节势必出现一定的问题,而加强对其的监督管理则可以将问题对事业单位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公益性事业单位需要通过完善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对预算管理进行监管,将绩效评价考核与单位的经济活动挂钩[3]。负责预算绩效考核的相关人员需要深入分析评价结果,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反馈给相关部门进行改善,发挥绩效评价的作用,关键是要构建完善的绩效反馈机制,以此规范绩效评价考核工作。
(四)加强绩效评價结果的运用
公益性事业单位需要加强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是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关键,不仅是当前年度或季度的结束点,更是下一年度或季度预算的起始点。公益性事业单位要提高对预算绩效评价的重视程度,绩效评价结果应配合奖惩机制,经过分析评价结果对部门或员工进行奖励以及批评,以此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能整理总结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尽量避免在下一次预算管理中出现同样的失误。
(五)加强财务人员的素质
公益性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具体实施情况最关键的还是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财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才能保证预算绩效评价工作以及单位其他工作能够有效执行,并达到理想效果。所以,事业单位应针对财务人员的素质组织培训工作,培训内容不仅包括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提升其职业素养,更加严格的规范其工作行为,切实保证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有效性,加强财务人员的绩效评价意识以及信息技术水平。大多数事业单位已经完成预算绩效评价信息化建设工作,因此信息技术是财务人员必须掌握的,从而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益性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有利于事业单位管理水平、资金使用率的提升,事业单位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不断改进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推动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发展,提升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虹.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的运用分析[J].财会学习, 20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