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思逸
新经济背景下,创新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也促使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人力资源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全体教师工作效率,需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管理体系不断优化完善,从根本上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其次,还要利用网络技术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管理模式,全方面对教职员工进行评价考核。此外,在管理过程中还要渗透创新意识,增强队伍整体活力,提高队伍专业素质,激发教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为日后工作增添一份保障,为高校发展提供更多优质人才,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竞争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目前所面临的环境也更加复杂。信息技术的出现,也为高职院校人力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优化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因此,需要高职院校在未来规划发展引起足够高的重视。
传统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而且其体系存在的问题也愈发明显。但网络技术的引入,有效地弥补了傳统人力资源管理的短板。不仅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更加灵活多样,而且还可以依照其科学化的评价体系,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的质量,进一步推动了高职院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一)管理方式过于形式化
由于教育观念的陈旧,人力资源管理依旧以传统的行政制度为主。管理方式过于单一,只是针对人员工作规范,对其内容以及方式方法并没有过多考察。这种传统的管理制度阻碍了院校教育体系的优化,教职人员工作效率也得不到提升。
其次,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过于注重规章制度,缺乏灵活性。导致管理的过程中增加了教职人员工作压力,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甚至是造成人才上的流失。
此外,由于管理制度的过于片面,人员分配不合理,队伍结构跨度大,在工作时就会造成一定影响。教职人员缺乏热情,队伍结构缺少凝聚力,人才缺少展现自我的机会,进一步阻碍了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工作质量的提升。
(二)缺少对未来发展的规划
人力资源部门作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不仅要对人员进行合理分配,更要规划未来发展,明确工作方向,从而制定相关工作战略。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传统的管理制度下,部分高校缺乏对未来的展望,只是依照制度,按部就班地进行工作管理。导致学校对人才需求愈发增加,供不应求,进而影响高职院校发展。
其次,缺少未来规划还会影响内部人员工作热情,一味地按照程序进行,工作方式一成不变,不仅影响了教职人员的心理情绪,而且机械化的工作模式,教职人员思维也受到了限制,展示自我的机会也被逐渐剥夺,营造一种沉闷的工作环境。这种环境下,不仅留不住人才,而且还会影响教师教学和工作,对日后发展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三)缺少激励体系的制定
目前看来,高职院校教职人员考核体系和激励制度还有待完善。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考核过于注重教师工作是否达到目标,而忽视了教学质量。此外,管理的过程中对教学、研究、后勤之间的权衡关系没有正确进行梳理,就会导致后期职称、评奖审核出现问题。部分院校将科研成果作为审核的关键,在考核中教师教学质量以及取得的成效远不如科研人员,这就会影响教师职称的评定以及日后发展,最主要的是对教师工作情绪造成影响。长时间在这种工作环境下,心理也会逐渐扭曲,对日后工作管理也缺少热情。
其次,院校职称还具备“永久性”,一朝聘任,终身受用。久而久之,教职人员一旦达到了自己定下的目标,竞争意识就会逐渐丧失,安于现状,未来发展也停滞不前。由此可见,激励制度不完善导致职称评选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反而阻碍了教师日后发展规划。另外,许多教职人员在经历审核后没有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反而是安于现状,丧失了工作热情。教师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工作效率得不到提升,学校发展也一度受阻。
(一)优化管理方式,加强人才培养
传统管理方式过于注重教职人员工作效率,忽略了工作环境的管理。导致人才吸引力度不够,队伍能力得不到发展,进而影响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由此可见,高职院校要时刻认清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优化工作环境,加强人才吸引力。管理者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网络上收集优秀的管理方案,并结合本校校情制定合理的管理方式,通过相应的“奖惩措施”以及“工作挑战”调动教职人员工作积极性。其次,还要加强对新人的培训。开展网络实训平台,利用现有的队伍结构,开展“一帮一”“一帮多”的工作模式。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帮助新人解决工作上的疑惑,提升专业能力。同时,队伍内部也能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教职人员工作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压力也得以缓解,有效地改善了教职人员队伍整体素质。高职院校队伍结构逐渐与社会发展相关联,社会竞争力也有明显的提升。
(二)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科学化管理
信息技术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促进了市场经济的提升。许多企业经济体系和管理结构发生了变化,纷纷向信息化、虚拟化转型。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也要同社会发展相衔接,构架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人员信息化、管理科学化、任务数字化,降低人员管理压力。其次,在进行管理的时候还要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将管理制度渗透到每一位教师工作教学中。通过对教职人员队伍结构分析,制定合理的工作任务,缓解教师工作压力。还可以定期开展线上交流学习会,让教师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交流,彼此分享工作成果,实现工作教学双向发展。另外,管理模式也要发生一定变化,由传统的“岗位管理”转为“人才管理”,对教职人员专业能力进行全方位分析,采用小组管理模式,让教师之间互相管理,相互学习。采用“自审”和“他审”的考察体系,帮助教师全方位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工作方向,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三)完善考核体系,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考核體系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了解教职人员工作情况最主要的渠道,也是职称审核的关键环节。传统的审核方式并没有达到“绝对公平”,对科研型人才过于注重,导致其他人员工作怠惰,缺少热情。队伍结构逐渐成为“金字塔”结构。这种结构队伍缺少竞争,上面的人坐享其成,基层教师提升空间小,管理工作也愈发艰难。为此,人力资源部门要加强人员考核,制定新经济考核制度,提升队伍整体效率,实现学校、社会共同发展。首先,考核体系一定要对队伍结构产生影响。传统的队伍结构存在的问题已经凸显出来,无法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为此,应先从队伍结构入手,将传统的“金字塔”结构变为“M”结构。让经验丰富的科研人才要深入到基层,对基层教师以及新人工作进行指导。定期开展经验分享会,将近期科研成果进行讲解,让教师进行学习。其次,考核不能只专注于教师的工作质量,要深入到教职人员工作的各个方面。例如,对科研人才则需要考察其工作态度以及对新人培训的质量;基层人员则要对其工作积极性、任务处理情况等多方面进行考察。实现“因人而定、因岗施规”。对不同岗位的人制定不同的考核制度,保证每一位教职人员都能有所提升,构建新经济队伍结构,进一步提升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
(四)制定新经济激励体系,提高队伍凝聚力
新经济时代促进了体系的变革,激励体系作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教师工作效率有着积极作用。传统的管理方式采用“以人为本、平均分配”的方式进行管理,这种“大锅饭”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职人员工作积极性,部分人员也会因为管理方式的过于死板而对工作产生厌烦心理。为此,新经济体系下,激励体系也要不断进行优化。将“统筹兼顾、适度分配”理念融入到管理中去,让优秀的教师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带动基层员工,使得工作呈现“质量优先、效率为准”的新局面,激发教职人员工作积极性,提升个人专业能力。其次,还要注重精神激励,定期开展团建活动,利用团队游戏提升队伍凝聚力。此外,还要给予教师充分的尊重以及个人空间,定期收集教职人员建议,调整管理工作方式,满足人员工作需求,打造一支优质的教师队伍,进一步推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由此可见,新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环节,人力资源管理需要院校时刻重视起来,优化相关管理制度,将各个部门有效衔接,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结合信息技术的优势,搭建网络管理平台,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管理模式,提高管理工作效率。此外,人员培训,岗位分配等问题也需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重新进行审视。深入贯彻“以岗定人、以人定质”理念,培养教职人员工作创新意识。为高职院校日后发展提供更多优秀人才基础,实现良性发展。
(本文作者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