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文物三维数字化探究

2020-03-08 01:41邵壮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24期
关键词:国家博物馆馆藏藏品

邵壮

摘 要:“藏品保管是博物馆一项经常性的重要业务工作。”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三维数字化,对于当下和未来博物馆藏品保护与研究,“发挥好国博在留存民族集体记忆、传承国家文化基因方面的独特作用”,率先做出了探索和实践。进而,使“智慧国博”建设和博物馆专业品质得到了有效提升。

关键词:文物;藏品;数据;三维数字化;3D扫描

1 概述

3D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得到了广泛应用与普及,几乎各行各业到处可见3D数字化身影的展现。在国外,3D技术已经成为产品设计、制造、消费等行业的创新基础和新的竞争高地。在国内,据悉已经有一些世界级文化遗产及一些博物馆,如故宫、布达拉宫、上海博物馆、南京朝天宫博物馆等已经开始了三维数字化尝试和实践。但目前对于可移动文物—馆藏文物三维数字化并未全面普及。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三维数字化尚属先例。

2017年2月,国家文物局发布实施的《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确定在全国范围内启动智慧博物馆建设工程,“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研发智慧博物馆技术支撑体系、知识组织和‘五觉虚拟体验技术”。《规划》要求推进文物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文物保护、利用、管理、研究信息化整合共享工作,建设国家文物大数据库。文物三维数字化是文化遗产保护新的重要科技手段和发展趋势。通过对博物馆藏品的三维数据化重建,观众可以交互浏览,对文物进行放大、缩小、360度旋转、测量等操作,还有文物数字档案、数字化展陈、文物虚拟修复、考古遗址虚拟漫游、文物高精度复制等,实现文物全方位的观赏、收藏、管理,扩大博物馆在全社会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和发展潜力。

2019年,法国巴黎圣母院遭遇大火,损毁极为严重。所幸,美国人安德鲁·塔隆(Andrew Tallon)早在2015年就已经通过激光扫描为它建造了三维模型。借助于存留的三维模型,巴黎圣母院恢复原貌只是时间问题。然而,并不是所有文化遗产都有这种运气。巴西国家博物馆发生火灾,馆内2000万件藏品化为灰烬。中国四川江油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岩寺东岳殿发生火灾,大殿主体建筑被烧毁。上述火灾的发生令人痛心,也为文物安全敲响了警钟。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博物馆藏品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①“博物馆对藏品负有科学管理、科学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示和提供使用(对社会主要是提供藏品资料、研究成果)的责任。”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提出“为了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科学研究工作”,“鼓励文物保护的科学研究,提高文物保护的科学技术水平”。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博物馆数量已达5354家,博物馆文物藏品达3754.25万件/套。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国内博物馆行业发展的“头雁”,“拥有藏品149余万件(套)。涵盖到当代及各个历史阶段社会发展变化不同方面的内容,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近6000件(套)。具有高度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全面系统完整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史的典藏宝库。”①近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了对馆藏文物三维数据化工作,主要是利用3D扫描、数码摄影、三维建模等数字化手段,采集、加工、存储馆藏文物的三维数据。改写了博物馆一直以来对馆藏文物保管、研究、展示“前生今世”,而跃然于观众和历史面前“亮相”的,是馆藏文物丰富、客观、完整、生动的“造型”,熠熠生辉,留存于世。基于此,为“智慧国博”建设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凭借这一技术,中国国家博物馆对馆藏文物的保护和研究又向前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2 馆藏文物三维数字化实施(以馆藏文物兔首、鼠首为例)

館藏文物的三维数字化,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藏品保管做法,而是遵循和逐步摸索的一整套全新的、科学的、安全的操作规范、工作流程以及严格的数据采集标准进行的。下面以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于1860年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时流失海外的十二生肖铜像中的兔首、鼠首为例(图1),进行三维数字化实施阐释。

兔首、鼠首三维数字化最重要的前提是保证文物安全。因此,采集前期的准备工作和全过程都异常细化、严格。根据文物在采集中的实际情况,不断对数据采集工艺流程进行摸索和改进,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文物安全。最终使得兔首、鼠首整体面貌以三维数据化真实、精准、丰富地再现和完整留存。

2.1 整体工作流程图

整体工作流程图如图2所示。

2.2 准备阶段

采集前的准备阶段重点包括以下几点。

2.2.1 预案准备

任务策划:工作内容、工作量、工期、应急预案、安全措施、人员安全技术培训等。对兔首、鼠首的采集工期大约用了几个小时,采集技术及保管人员有5人,全部进行先期安全技术培训。

2.2.2 场地及设备准备

采集场地特意选址在文物库房的旁边,以最大限度减少文物的搬运和挪动。同时,减少文物暴露在外时间。为保护文物安全,甚至不允许经过有坡度的走廊。场地内设置了扫描区、纹理拍照区、后期处理区、人员休息区、推车存放区(文物临时存放)、信息登记区,并明显标示出“采集区域范围,无关人员禁入”。防止文物暴露在空气中受损,确保温度和湿度达标,并避免阳光直射。

放置文物的台面必须有3cm左右的柔性泡沫垫或其他保护性设施。由于兔首、鼠首颈部内构造和基座相同,因此,制作了可以从颈部插入的通用支架,还有扫描台通用坐垫,在扫描和拍照后,兔首、鼠首可以互换位置,再进行扫描、拍照。扫描台上底部的大圆盘是可以控制自动旋转360度的(图3),省却了人为挪动文物变换扫描角度。这个转盘适用于体积较小的文物,兔首、鼠首就是采用这个转盘。转盘中间,刻有文字,是为了后期拼图时作为参照系。当扫描小型文物时,文物不转,底盘转(山不转水转)。如果扫描大型文物,则选取带轨道转盘,轨道带着扫描仪围绕中间文物进行360度旋转,文物和底盘都不可旋转(图4)。转盘旁边的桌面上,是一个温度湿度仪器,时刻监视场地温度、湿度,时刻保持拍摄恒环境温恒湿。

猜你喜欢
国家博物馆馆藏藏品
树德娃的太空之旅 学习设计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漫话国宝·中国国家博物馆》第六站(上)
《漫画国宝·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七站(上)
《漫画王国·中国国家博物馆》第四站(下)
2004年~2012年档案馆与图书馆馆藏量发展比较
新世纪以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入藏商周青铜器集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