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也在发生着质的飞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法。数学课堂上,让学生的小手动起来,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现结合几个具体的例子谈谈我的感想。
一.变枯燥为趣味 充分利用手指教学
新课程提倡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精心地组织课堂教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把“枯燥、抽象”的数学课堂变成“形象、有趣”的数学活动,使数学课堂得以创新。
例如:在教学“比大小”时,由于低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大于号和小于号,极易混淆。所以,我就利用手指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学习“=”时,让学生并列伸出左手和右手的食指;学习“>”时,让学生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学习“<”时,让学生伸出左手的食指和中指。并配以小儿歌:“等号并排走,两个小手一起出;大于号口朝前,右边的小手伸出来;小于号尖儿朝前,左边的小手伸出來。”学生边念儿歌边演示,兴趣极高,接受很好。
再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让学生充分利用十个手指来记忆。“一九得九”,弯曲右手的拇指,其余九个手指伸直。“二九十八”,弯曲右手的食指,其余九个手指伸直。“三九二十七”,弯曲右手的中指,其余九个手指伸直。“四九三十六”,弯曲右手的无名指,其余九个手指伸直……一直到“九九八十一”。每次以弯曲的手指为分界线,第几个手指弯曲,表示“几乘九”,弯曲手指的右边表示积的十位上的数,左边表示积的个位上的数。学生边伸手指演示边念口诀,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很快记住了九的乘法口诀。
二.变抽象为直观 还理解给学生
学生的数学知识,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的建立,首先必须依赖于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动”是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都充满了动的欲望,特别是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动机大都取决于对学习内容是否有兴趣。动手操作活动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并能将小学生好动的年龄特点引导到数学学习上来,所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适当安排动手操作的学习内容,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直观的演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以往在教学“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时,我都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但效果并不好。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记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我力求创新,让学生伸出自己的左手,在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指肚上分别写上“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拇指和食指的间隔最大,表示千米和米的进率为1000,食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的间隔较小,表示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为10。这样记忆,既生动又直观,使学生能很快熟记于心。
三.变用耳听为用手做 还思维给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一旦在自己的活动中发现了新的知识,就会有一种需要探究和满足的欲望。他们愿意在大人面前表现自己,希望得到成人的认可。此时,教师创设一种宽松的、开放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辩论、取长补短,尽情地分享发现后的乐趣,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转化成推动学习活动的强烈动机。我在教学中尝到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甜头,使我的教学变得生动、浅显、易懂,学生接受的也比较快。
例如:在学习《求平均数》这节课的时候,我拿了三束花,一束是2枝,一束是7枝,另一束是3枝,分别插在3个花瓶里。问:谁能把花移动一下,使每束花枝数同样多?同学们跃跃欲试。一个学生上来,他从最多的那一束里拿出两枝放到2枝的那一束里,又拿出一枝放到3枝的那一束里。然后老师问他为什么这样拿?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接着又启发学生:还有其他办法吗?学生的表现欲望得到激发,又一个学生上来以后,他把所有的花都合起来,然后在每个花瓶里插4枝。我就让他说说自己的想法,他回答:“把这些花合起来一共是12枝,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枝。”这个学生把求平均数的方法都说出来了,在此基础上,老师再引导学生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变被动为主动 还创新给学生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创设各种情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
在教学中,我经常用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话来启迪学生:“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能做工,大脑能思考。”这句话浅显易懂,蕴含着十分深刻的哲理。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力求将单一的操作演示、学生简单的模仿操作转化为探索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搭一搭等实践活动去发现事物的奥秘,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
学生爱动手,学生想动手,他们在自己的操作实验过程中学到了知识,受到了启发,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数学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吧!
河南省焦作龙源湖实验小学 闫青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