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顾恺之的“传神论”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极大的贡献及参考价值,顾氏的思想深受当时的主流思想玄学及佛教的影响,文章主要谈对顾氏“传神论”中“形”和 “神”的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于后来山水画及理论的影响。
关键词:顾恺之;传神论;以形写神
前言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绘画发展的关键时期,在魏晋之前,绘画大都是为政治服务,少数则是为丧葬艺术服务,如画像石、画像砖等。魏晋时期,绘画有所改变,开始被人们观赏,评价等,出现了专业文人画家并且产生了一批绘画理论著作。其中就包括顾恺之的“传神论”,其理论的出现,标志着自觉艺术的成熟。
(一)顾恺之的“传神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思潮的涌动。在玄学思想的指导下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的审美发生了变化,由外在逐渐转向于对内在精神的关注。玄学中“有”“无”与顾恺之的形神问题密切相关,玄学为顾氏“传神论”的确立提供哲学理论基础。
顾恺之在其《论画》、《画云台山记》中,对于“神”的理解不同于当时的带有宗教色彩的神灵,而是特指人物的个性和内在的精神状态。他提出,绘画不仅要对人物动作和形象的相似,还要以形写神。“以形写神”是顾恺之绘画美学形神论的核心命题。顾氏在《论画》中说道,“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画是以形写神的,用形来表现精深的。既然用形状表现精深,所以形状必须正确,形状正确,精神才能生动。显然,这是要求把 “传神”与 “写形”统一起来,“形”与“神”是分不开的。
这里要提到的是,顾恺之的“传神论”最早是针对于人物画领域,山水画当时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随后通过艺术家的继承与发展逐渐进入山水画。
(二)“传神论”山水画理论的初步结合
魏晋之后,绘画逐渐发展各个画科开始独立。随着“传神论”的不断发展及影响,山水画美学思想也初步发展。南朝的宗炳和王微首先将顾恺之的 “传神论”运用到山水画理论之中,突破了“传神论”只对于人物画的影响,强调山水画也重在“传神”而非在“写形”之中。
顾长康的美学思想影响着南朝的宗炳,宗炳的山水画理论——《画山水序》,作为中国第一部山水画专论,宗炳在顾氏“传神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畅神”一说。不仅是单纯地描画自然风光,与人的精神也挂钩。他认为山水也可以体现“神”。“山水以形媚道”, “形”只是一种载体,载“神”的体:“万趣融其神思”,画家在面对自然山水时,要有万趣融其神思的遐想,捕捉山水的神韵。当进行山水画创作时,要将自己的遐想融进所要画的山水中,表达出山水的神气,让鉴赏者看到画时心情愉悦,有所寄托,达到畅神的目的。
(三)“传神论”在山水画理论中的迅速发展
在随后出现的山水画理论,南齐的谢赫对“传神论”在山水画的继续更深层次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所提出的“六法论”,其中“气韵生动”被后代认为是顾恺之“传神论”的继承体现。关于“气韵”与“传神”之间的关系解释众多,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我认为顾恺之的传神主要针对于眼睛的着重刻画,而谢赫的气韵是更广的一个范围,不单单指眼睛,也可以说是身体的其他部位等等,这也是一种继承与发展。但是谢赫对于“六法”并没有详细说明,后代对“六法”的解读也各有不同。
五代时期的荆浩在其《笔法记》中提出“图真”的概念是顾恺之的“传神论”的继承发展,荆浩也区别了“真”与“形似”的不同,“图真”实际上就是“传神”,追求的是气韵,而非一般形似,“似”也并不等于 “真”,“图真”是指追求大自然美的味道与精神。荆浩针对山水画创作还提出了“六要”,这是在谢赫的“六法”上的创新。谢赫的“六法”在当时仍然是针对于人物画,而荆浩的《笔法记》是一部针对山水画的理论。到荆浩时期,顾恺之的“传神论” 在山水画理论中完全扎根开花。
(三)“传神论”对山水绘画的影响
山水画的可以追溯至魏晋南北朝,其成熟期在隋唐时期,最早的作品是隋朝的展子虔的《游春图》,这个时期的山水画出现了两种不一样的风格,一种为风格豪放、色彩朴素的山水,一种为风格工整、上色艳丽的山水。山水画在宋元时期到达到鼎峰时期,此时,出现了大批大家,如范宽,董源、关仝等等。北宋山水画家范宽的作品给人一种壮阔、雄伟的感觉,李成的空旷清远等等,这些人为山水画扩宽了道路。元代的倪瓒提出的“逸笔草草”,追求绘画的情趣,能够表达主观的情感,用现在的话讲可以理解为“情怀”,反对只追求形似。两宋时期的文人画发展迅速,影响着明清,其中徐渭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的画就是典型的书画同源,风格疏放,不求形似而求其神似。陈洪绶的人物画,人物大胆夸张到变形,但形象却生动有趣逼真。他以形写神的本领来源于他深厚扎实的肖像画基础。他在顾恺之的形神论中,对于形的变形夸张乃至怪诞的改变,最后神的展现丝毫没有削弱!陈洪绶不仅涉及人物画还有山水画等。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清代石涛,他的山水画可以说是代表着清代,他提出“一画”的理论,认为一画是原始,这与道家相似,认为道是始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石涛提出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奇峰千万只为一草稿,是不是也是一种对于形神的追求呢?这提醒我们创新的重要性。
(四)小结
顾恺之的“传神论”影响着后代的绘画创作及绘画理论,从宗炳的《画山水序》到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间”,可以看出顾恺之的“传神论”是被后人认可并且一直沿用至今的。到今天,我们进行的绘画创作,都还在遵循其美学思想的标准,没有脱离“形”与“神”的关系。由此可见,“传神论”的影响之高,以及其对于中国绘画理论及创作的贡献之大,有极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M].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9.10.
[2]劉义庆.世说新语[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3]李金岚.顾恺之“传神论”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2015.
[4]李祥林. 试析顾恺之“以形写神”的绘画美学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0.12.
[5]杨瑞连. 顾恺之“传神论”对中国绘图艺术的影响[J].山西师范大学,2018.09.
江苏师范大学 蒋雨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