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宏伟
【内容提要】传统的作文教学限制了学生的写作内容及形式,制约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导致目前学生的写作普遍存在内容空洞、脱离生活等问题。基于此,笔者针对“生活日记”写作指导模式——“写真实,真实写,多元评”进行了有益尝试,以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避免或者消除写作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关键词】真实;自由;多元;生活日记
问题提出
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视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导致学生的写作内容过于单调;过分强调写作技巧,导致学生作文存在明显的应试技巧的痕迹;作文批改缺乏溝通与交流,导致出现以简单的分数或者等级来替代教师的评语。作文教学忽略了平时的观察、积累、思考,不是鼓励学生用富有个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是让学生生硬地背范文,按照一定的模式去套改作文。基于此,笔者认为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亟需解决以上问题,积极提倡“写真实,真实写,多元评”,为此笔者进行了“生活日记”写作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实践举措
笔者尝试通过采用“生活日记”写作指导模式——“写真实,真实写,多元评”,增加学生练笔的次数和机会;促使学生发现、捕捉学习和生活中的人和事,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促使学生与自我、自然、生活对话,并广泛地阅读,从而找到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继而产生一种强烈表达欲望和冲动——生活提出什么,日记就留下什么。
写真实,还原生活本色,抒写真实情感 作文内容空洞无物,或脱离生活,或对生活理解肤浅,这是当前学生作文的通病。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远离了作文的源泉一一生活。南宋诗人陆游曾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诗外”之功的重要一点就是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物,生活中一举手、一投足,眨一下眼、扬一下眉都是极为精彩的瞬间,于细微处用笔,处处都是文章。为此,笔者将“生活日记”写作题材的范围整合为四个主题,以供学生选择并进行生活日记训练。
一是我手写我见。主要是以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所见为主要写作内容,所写的人、事或物要具有一定的意义或者新颖性,于平凡处见不凡。如:正在拨弄地上的石子,无意间瞥见一株野草躺在一块大石块下,顿时起了好奇心,凑上前仔细打量,它用自己青翠欲滴的身影把大石块凸显得惹人注意,叶端的形状与冬青差不多,似椭圆形,中间还有一道不深不浅的小沟,它的叶子有肥厚浓绿的,也有娇嫩青翠的,总在晨光照耀下伴着露水,我想它开的花一定也很奇特。拿它与那些所谓的名花相比,则显得卑微弱小。我想把它移栽另加培育,谁知,我发现它的根竟和大石头连为一体,我顿时呆住了。它,是一个强者!它的根因为要伸展,绕过顽石而变得蜷曲。无论左看右看,它都是卧着的,但我似乎看到它立在风中,身形坚定,遇到任何障碍,都阻止不了它迎接晨光的愿望!
这株野草,它让我刮目相看!
反思:以往学生在写作时总是在抱怨自己的生活三点一线,没有什么特别的内容可写。于是,在点评此文时我重点表扬了这位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一个“躺”字写出了野草生存的艰难,“肥厚浓绿”“娇嫩青翠”等词则恰到好处地写出了野草的色泽,“卑微弱小”则是这株野草与所谓“名花”相比的写照,小作者很好地以此为烘托,凸显了野草意志坚定、不屈不挠的品性。
实践证明,“我手写我见”类生活日记的写作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留意生活、关注社会的习惯和能力,促使学生以此为平台讲真话,写真言。
二是我手写我闻。这类写作以自己从广播、电视或者从朋友、父母那里所听到得一些人或者事为写作对象。如:每年的农历七月三十,我们三墩每家每户都要点蜡烛。当初我不知道这样做的用意,只是粗略地了解每年的农历七月三十称为蜡烛节。其实,这是一种三墩本地人的风俗,也是一种迷信。点上蜡烛,就是为了照亮道路,等人死了之后,就是在这条明亮的路上找到去往天堂的路。这种说法虽然听起来不真实,更像是胡诌,却给这个节日增添了一丝神秘气氛。问问家中的老人,他们都说,农历七月三十还是阎王的生日。
今年的公历九月十八日又是一年一度的蜡烛节。晚饭过后,我们在自己家门口的路边点上蜡烛,左邻右舍也都在点,瞬间就把这片土地全部照亮,一眼望过去,那就是蜡烛铺成的一条路。老人对这节日的讲究很多,他们总说要把家里所有的老人的年龄全都加起来,这个数字就是你要点的蜡烛的数量,而且每年都要一路点到村中的庙里,最主要的就是要心诚,所谓心诚则灵嘛!他们总以为这样就可以在死后过得好一些,其实也就是一种愿望。我跟着爷爷走了很多路,也一路点着蜡烛,我看着这一路烛光摇曳,一直通往村头的小庙,真的有那意境,也许就是人死后的天堂。
过完这个蜡烛节,我也希望全天下的老人都能够平平安安过完一生。
由于我校地处城郊接合部,文中提到的七月点蜡烛的现象是十分常见的,却很少有学生关注。而这位学生不仅关注到了这个习俗,还向家中老人打听习俗由来,并将此事记录下来,最终抒发对全天下老人的美好祝愿。
实践证明,“我手写我闻”类的写作培养了学生关注身边生活的习惯和能力,有益于积累和丰富写作素材,更为重要的是这类写作要求学生具备判别能力,因而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是我手写我读。读是写的基础,读可以促写,要以读为写之起点,以读为写做铺垫。学生可以摘录所读文章中的精华段落,也可以对所读的文章作读后赏析或抒写自己的感受。如:每一个人的笑都有其独特之处。看完舒婷的《笑靥春秋》后便仔细观察每个人的笑容。小拉和楼都是笑得极其含蓄的,但是笑了便好像停不下来,双肩也不听使唤地不停抖动。她们总是这样,慢慢地把喜悦的情绪传遍全身,甚至于眼神也带着暖暖的微笑。而陈先琴和老大却正好相反,两人一开始就笑得好像全世界最好笑的事情被她们撞见了,直笑得弯腰,抱肚,流眼泪。这种笑的姿态很容易把旁人的情绪也带动起来,让人联想到初升的太阳,灼灼的闪耀,直至照亮整片天空。凌笑起来最为独特,只是淡淡地咧嘴一笑,没有声响,就这样不动声色的凝视着你。如此纯真的笑容,让人丝毫找不到瑕疵。魏贤成和俞胖一笑眼睛便会眯成一条缝,这样的笑看起来很舒服,会让人忍不住期待这样的笑脸。刘亚楠和方金逸通常是不顾形象地大笑,鸭子和章笑起来很腼腆,陈磊和白金林经常凑一起嘿嘿傻笑……不管是怎么样的笑容,都让人感觉充满阳光!
例文中小作者在看完舒婷的《笑靥春秋》后,对班中同学的笑做了一番描述,腼腆的、爽朗的、纯真的、含蓄的,观察得多么细致;“暖暖的微笑”“淡淡地咧嘴”“不动声色的凝视”,描写得何其贴切。
“我手写我读”类的写作能够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和兴趣,培养了学生阅读和鉴赏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当然此类写作也有不足之处,有的学生只是抄写一些简短的片段在日记本上,只为应付,懒于赏析,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四是我手写我思。这类写作主要是抒写自己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感悟和体验,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等。如:不知怎的,总是在突然间想到了你,你常出现在我笔下的回忆里,我从不提及你的姓、你的名。我不记得遇见了你多少次,你穿着外校的校服,脸上挂着和从前一样干净清爽的笑,走在那些我不熟识的陌生同龄人中,轻轻地擦过我的身边,我识趣地向里缩起身子,高兴地为他们——你的他们,让出一条不大不小的道。你是不是也如对我那样,高兴地对他们——你的他们,骄傲并且自豪地展示了你那绑得十分可爱的辫子,展示了你温暖的家庭,还咯咯地笑?我都不知道。
我只是想再遇见你时,为你,和你的新朋友们,悄悄地,让开一条小道,然后祝福我们:各自安好。
文中的“我”心思细腻,书写了在昔日好友结识了新同学后,遇见旧友如同陌路时内心的五味杂陈:有偶遇的开心,有小小嫉妒,也有“各自安好”的祝福。
“我手写我思”类的写作真实记录了学生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喜怒亦或是哀乐,将之诉诸笔端,便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对话,有益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真实写,释放自然心灵,展现自我个性 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而将这独一无二自由地表现出来,就是新课程标准下作文教学“写真实”的一个突破口。自由表达便是生活日记作文教学的策略。
一是选材自由。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写作也应当如此。不只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人人敬仰的英雄人物才能作为写作的对象。一个闪电、一声惊雷、一次小小的风波、一丝淡淡的愁绪,都可以成为写作内容。在生活日记中还学生题材选择、思想表达和语言运用等诸方面的自由,才能让学生真真切切地表现真实的生活、真实的自我。如:早上我路过小吃摊,在此起彼伏的“一碗豆浆”“两根油条”“一客小笼”的叫卖声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一对父女吸引了我。父亲的穿着灰色的棉帽,军绿色的棉夹克,脚下是一双显些岁月的破球鞋,他挤过层层的人群,似乎是觉得真的太挤了,转身想把小女儿举起来让她坐在他厚实的肩膀上,但又似乎是女儿不依,他便再次在拥挤的人潮中艰难转身,一手高举钞票,另一手拉着女儿,想了想还觉不妥,把女儿拉近,用身上的棉夹克裹住她,真有一副“拼命”的架势!我没有驻足太久,回想起来,似乎那时我爸也是如此的。上学途中的一瞥,也能成为“生活日记”的选材,真实生动而又细腻感人,让人感慨生活中真的处处都是美,处处都有写作的素材。
二是情感自由。写作应当是一种心灵的释放,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真实地、自由地表达出来。思想感情发自肺腑就会感动读者,引发共鸣。相反,无病呻吟,空话套话,只能让人生厌。这种情感上的自由不仅对写作有重要意义,对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完善学生的个性也有着极大作用。如:今天来学校的路上,一位年迈的奶奶叫住了我。开始蛮奇怪的,原来是由于奶奶眼睛看不清,拉不上拉链,让我帮忙。我答应了,刚弯腰的一刹那,好熟悉的画面在脑海一闪而过,只觉得心里热乎乎的,可能是以前在某个地方也为自己的奶奶做过同样的事吧……这种感觉真好。原来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弯一下腰、伸出一次援手,就能使别人温暖而使自己快乐。
三是形式自由。传统的作文教学偏重于写法指导和技巧训练,形式上的不自由,造成了学生写作方法的千篇一律,影响了学生思想感情的表达,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张扬,扼杀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因此,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长处自由选择写作形式,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百花齐放。
第一,片段式。不追求篇幅的长短,只要求有写作的内容。对于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从片段式开始练笔,逐步提高要求;或由于时间有限或突发事件的影响,也可以用片段的方式完成日记。第二,摘记式。学生可以从书籍上摘录几段文字分享给同学,但要求摘录的文字要具有写作的价值,包括写作的素材价值、语言价值、主题价值等,最好能附上自己的些许见解。第三,小短文式。可以生动具体地记叙某件事,也可以简要介绍某样物品,文章短小完整即可。第四,整篇文章式。可以叙事,抒情,抑或议论,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写作兴趣、能力、所留意的生活、所寻找的材料等方面。此类文章一般在周末完成。比如,针对在课堂上发生的同一件事,由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同、写作角度不同,采用的写作形式也不尽相同,但都可谓是精彩纷呈:
生1:课前陈磊非常自觉地将课桌拉到最后一排。铃响,吕老师进教室。于是陈磊不忘发挥他“牺牲小我,娱乐大伙”的完美精神,大吼一句:“吕老师!……”正欲继续,不料贾某捷足先登:“你辛苦了!”吕老师面带笑意,“谢谢你们啊!”10分钟后……陈磊:“吕老师……”贾:“你辛苦了!”吕老师不愠,“嗯,这道题……”10分钟后,陈磊:“吕老师……”贾:“你辛苦了!”吕老师放下粉笔,大怒:“你们两个恶心够没有!”
5分钟后,陈磊从抽屉里抽出一本科学全解,诡秘地对白金林说:“全解在手……”嘎毅:“天下我有!”
生2:今天吕老师站在讲台上说:“你们安静点!我今天都上了五六节课了!”班里瞬间飞腾。“吕老师你辛苦了!”“吕老师你休息下吧!”“呂老师!……”贾某在一旁一直絮絮叨叨。这么假!这么假!突然他一声大吼:“你们怎么这么假啊!”全班寂静……随后他又说道:“吕老师你辛苦了!”声音谄媚。哄堂大笑……
且先不论课堂究竟如何,学生真正留意了身边的生活,且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将之表述了出来,生动地再现了课堂情景,课堂上的那些“捣蛋鬼”呼之欲出。
多元评,评价促真实,提升写作水平 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励和唤醒。恰当的评价能增强学生成功的体验,诱发学生的创作动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生活日记强调“写真实”“真实写”,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从不同的角度拟出不同的题目、运用不同的技巧表达独特的情感体验,那么,五彩纷呈便会取代千篇一律。题材、情感、形式的自由决定了评价方式不可能再是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对此,在评价学生的生活日记时,笔者采取了多元评价的方式。
一是教师评价,引领示范。评价学生的生活日记,教师首先要做忠实的读者,不搞统一要求,也不提统一标准,只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评价应当反映出学生的进步,而不仅仅是反映其写作水平。如针对学生的作文:马路上落叶不少,晨风往往戏耍它们,卷起抛在半空中,后又重重摔在地上。远处一个黑点,我误以为是落叶,一阵风吹来,黑点踉踉跄跄,我很快否定了原先的观点。因为它的动作是有一定规律的,再近些,“老鼠!”我脱口而出,“秦志超快看!”顺着我手指的方向,一只瘦骨嶙峋的老鼠在过马路!我们立马快步赶上前,可是隔了两道车流,人毕竟比老鼠遵纪守法,等车过去后,老鼠早已穿过马路,这家伙真命大,也不怕被碾成肉饼。它停住了,因为前面是更凶险的公路,车来车往,即使是人都要万分小心,我们紧随其后,那家伙好像知道自己被“追杀”了,一头扎进车流中,我们当然停住呆望,一輛货车驶来,挡住视线,老鼠也不见了。老实说,看它过马路,心都悬着,老鼠过街——真不要命!评价时我首先重点表扬了这位学生的优点:取材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趣事;用词恰当,一个“扎”把一只急于逃命的老鼠写的活灵活现;语言幽默,追不上老鼠是因为“人毕竟比老鼠遵纪守法”,……同时我也将学生作文首句中的“后又重重摔在地上”改为“后又轻轻摔在地上”,学生马上明白了既然是“戏耍”,又何来“重重”呢?
二是学生互评,取长补短。新课标提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于是,笔者会利用早读课或者语文课的“边角料”时间让学生读读同伴的生活日记,引导学生畅所欲言,相互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打破了师生单向、封闭的交流形式,进行评价的学生在读文、评文的过程中,拓宽了写作视野,提高了表达与欣赏的能力;被评价的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了倾听别人的发言,学会了接纳他人的建议和意见,写作能力必然得到提高。
三是大众评价,激励创作。为鼓励学生写作、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我还创建了班级博客,在网络上发布学生的生活日记。同时,我还开通了留言功能,让大众网民参与到对学生写作的评价中来。为学生都提供了自我表现和被肯定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写作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成效分析
培养观察习惯,丰富写作素材 生活日记让学生拥有自由的空间、自主的权利、自己的选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心灵书写。生活日记记录了倾听天籁之音、欣赏云淡风清,还记录了泥土的芬芳、彩虹的绚丽,赞美了叶落归根的壮美、皑皑白雪的纯洁……
激发写作兴趣,提高习作质量 生活日记还给学生提供了一方自由广阔的天地,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了写作欲望,习作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经过一年的实践,班里写作风气浓厚,创办了《宁馨儿》班刊,每学期还会收集和印发学生的优秀作文以供学习借鉴,班级多名学生在市、区征文比赛中获奖。
发挥评价优势,提高鉴赏能力 对学生的每篇日记,笔者都会从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给予评价,尽量发掘文中的闪光点。有了教师的示范,学生对他人展示的日记也尝试进行评价,对于评价者而言,对于同学文章的优点能加以吸收,缺点则加以摈弃;对被评价者来说,则能不断改进,提高写作能力、鉴赏水平。此外,就初中生的心理而言,他们更期待同龄人对自己的肯定,同学的正面评价更是推动了学生们的写作热情。
根植生活体验,捕捉平凡之处的美丽与诗意;我手写我心,学生个性表达,自由写作。“生活日记”写作指导模式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思考,力求写作教学和学生思维多样性的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写作记录生活之趣,品味语言文字的意义与价值。生活日记只是写作的形式之一,学生能放开手脚无所顾忌地写日记,只求真实、真情;通过多元评价、良性互动,写作的意趣与兴味跃然纸上。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细节、生动描写的写作能力与写真事、抒真情的作文习惯,促进学生变抵触到主动写作、乐于写作。
生活源泉不竭,生活日记不停,让学生在个性灵动的文字记录中发现生活,发现自我。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大关中学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