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能力的提升与发展,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学习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在课堂上老师要为学生营造可以进行自主创造性学习的课堂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学习内容,并为他们搭建展示自主学习成果的平台,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达到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学习,最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地展示。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创建和谐课堂,发展学生个性的。
构建和谐课堂,营造学习氛围
对于小学生而言,和谐快乐的课堂更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产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强烈需求。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平等、轻松、活泼生动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中都能够积极地思考,认真地合作,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上课伊始我说:“同学们,你们从很小的时候就会说儿歌了,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从儿时的记忆开始吧!请跟着老师提供的内容一起说儿歌好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愉悦的气氛充满了整个课堂。随即学生看着我给出的信息开始数,“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学生说得可带劲了。可是说着说着学生的声音越来越小,到最后没人说了。于是我问:“怎么回事?为什么不说了?”孩子们着急地说:“数了半天也数不到头,不能数了。”然后我又问:“那我们怎么办呢?”这时我班刘含饴说:“我们用个字母来代替青蛙的只数,然后找一找青蛙只数和青蛙嘴数、眼睛数、腿数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了。”我紧接着说:“你的办法真不错,那就按照你的办法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这其中的奥秘吧!”这样自然地导入新课的学习,而且为后面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做了很好地铺垫。学生由说儿歌开始,兴致一下子高涨起来,燃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提供开放性内容,发掘创造潜能
课堂教学是一个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在参与学习过程中自觉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创新。而要达到这一学习效果,就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读懂学生,为学生提供可以自主创造学习的学习内容,使学习材料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的自主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时,揭题之后出示少先队中队旗图片。
首先让学生看图思考计算图形面积的方法,想好后和同桌交流自己的做法,然后再计算结果。
在整个环节,学生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和班内同学进行很好地沟通,让其他学生也能明白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听众的学生也听的津津有味,不时还能产生新的问题向讲解的学生发问,进而解决自身的疑惑。
通过讨论,学生得出多种通过将队旗分成多个图形计算队旗面积的方法,此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有这么多方法解决问题,那请你想一想,我们怎样分组合图形更好?”学生开始深思,回忆解题方法,很快得到答案。“把组合图形分成基本图形,越少越好,利于计算。”
以上设计,为学生自主创造性学习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方法,调动学生原有认知,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经历一个由复杂到简单的转化过程,使学生能够运用图形特征及相关数据解决问题。课堂中生生互动,老师不再是课堂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真正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學生,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自由地驰骋。
创新练习内容,训练学生思维
创新思维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往往是善于发现问题,揭示客观事物内在规律,从而产生新颖的思维成果,创造性解决问题。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培养与提升,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个性化的数学学习。
例如教学《比的应用》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比是2:3:7,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学生思考得出结论。汇报了三种解题策略:策略一,计算得出三个内角度数分别是30°、45°、105°,因此这是一个钝角三角形。策略二,不把三个角度数都算出来,只算一个最大角度数:180°×7/12=105°,因为最大角度数为钝角,所以判断这是一个钝角三角形。策略三,一个角都不算,就知道是钝角三角形。因为三个角度数份数和是12,而最大角占7份,超过总份数一半,即超过了180°一半,因此判断这是一个钝角三角形。
从此练习中可知,学生能正确应用所学知识,并把新旧知识灵活地整合在一起,进而解决新的问题。学生在轻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锻炼了思维,很好地诠释了“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这一教学理念。
实践证明,具有自主创造性的数学课堂是和谐课堂,创建自主创造性的数学课堂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课堂才能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作者单位:北京市大兴区第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