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娟
古诗文是高中阶段学生接触最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形式。但是,功利主义阅读心理和古文基础的薄弱导致学生对古诗文阅读不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探究一些方法让学生理解、认同并热爱传统文化,最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嵌”在学生大脑里。
一、熟读成诵法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反复阅读能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很多学生在读古诗文时,不能正确断句,无法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全文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教师要充分利用早自习时间,督促学生大声诵读高考必背64篇古诗文,还要诵读课外优秀古诗文,将优秀传统文化“嵌”入学生大脑,先通过诵读加深理解,最终熟读成诵,这也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功。
二、比较阅读法
所谓比较阅读,就是将语言、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两篇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求同辨异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古诗文含义的理解,也能够让他们学到一种解读古诗文的有效方法。通过对2014年至2019年高考全国卷的统计,除了2017年以外,每年至少有一套试卷诗歌鉴赏考查的是比较鉴赏题型,考查角度涉及诗歌内容、情感、语言、表现手法,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在实施过程中,我对教材中的诗歌进行分析,然后再迁移到课外,让学生通过自主演练,掌握这种方法,对诗歌的认识更加深刻。如比较李清照词《醉花阴》《声声慢》两首词情感的不同。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诗篇意象情语情感
《声声慢》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橱、重阳、黄花、酒、黄昏、西风愁思念丈夫的闲愁
《醉花阴》淡酒、西风、黄花、雁、梧桐、细雨愁国破家亡的悲愁
李清照作品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对真挚爱情的抒发,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后期多悲叹自己的身世和失去的幸福,又面临着民族的灾难,悼亡思乡,沉郁感伤。《醉花阴》是李清照的前期作品,主要是对出门远游的丈夫的思念,而《声声慢》是其后期的代表作,主要是国破家亡、孤独寂寞、漂泊无依的情感的宣泄。
被赋予了情感的景、物、事、人都称为意象,王昌龄认为诗词有“物境”“情境”“意境”,我认为意象就是“物境”与“情境”的结合,通过分析意象可以了解作者的情感走向,所以,比较情感的不同必然要比较意象的不同。
通过对《声声慢》与《醉花阴》中的“瑞脑”“金兽”“玉枕纱橱”“重阳”等意象可以看出,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裕、情趣闲雅。虽都写到了“酒”“黄花”,可是赋予的情感却不一样。《醉花阴》的酒是重阳佳节丈夫远游消解思念的方式,《声声慢》中的“淡酒”却因心中愁太浓,酒根本无法消解。《醉花阴》中的“黄花”让人销魂,而《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是她此时境况最真实的写照。
学生通过比较阅读这两首词,可以对内容、情感、手法、语言等方面理解得更深刻,可以积累相同或者不同题材诗歌的阅读体验,有助于解读课外篇目。
三、情境体验法
古诗文是诗人在特定的时空下复杂情感的表现,我们要想真正读懂诗人就要了解诗人的经历,尽量还原当时的情境,设身处地去体会,这样才能与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我们今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存环境毕竟与古人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们可以创设一些相近的情境,让学生有相似的情感体验。
在阅读诗歌的时候我经常根据情况配一点背景音乐,先调动学生的情绪,然后再读,效果较好。比如读李商隐《无题》中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首先让学生了解这是李商隐年轻时与一名女子相恋,而这段感情却无法为外人明知,而他的内心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只能以诗寄情。“夜吟应觉月光寒”的月光本来是没有温度的,很多学生可能无法理解“月光寒”,此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秋日的月夜来到操场,亲身感受寒月,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点拨,那么学生就会有“寒月”的体验,也会将这种体验深深地“嵌”入大脑,并会用这种体验去理解其他相类似的情境,也可以理解诗人此时的情感。
当然,将优秀传统文化“嵌”在学生大脑里还可以通过参观名人馆等方式让学生親身融入作品中的情境,产生更强的情感刺激。总之,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嵌”入学生大脑就必须要理解、记住、运用,最终发扬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四川省资阳市绵阳中学资阳育才学校(6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