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磊 王东健 刘军荣
摘 要:乐山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水文化优势突出。拓展水文旅新业态新空间,丰富“三江五河”旅游资源化,可以带动乐山全域旅游。“三江六岸”旅游资源化可以实现“景城一体”,构建乐山水文化旅游品牌,发展乐山“水旅游”新业态,促进乐山康养产业大发展。政府应做好乐山滨水土地资源和生态保護,挖掘与整理乐山水文化,做好乐山水文化旅游的规划和宣传等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乐山;水文化;新业态;新空间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01-0044-04 中国图书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乐山自古就有“天下山水之胜”的美誉,长期以来乐山在“山”上所下功夫比较大,但“水”资源却未得到充分利用。乐山境内有“三江五河”,水系发达,但大都处于未完全开发状态,旅游业与文化产业未深入融合,可开发利用空间大。乐山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扩容提质、景城一体、全域旅游”的发展新思路,依托世界遗产品牌,加快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开发水上娱乐项目等旅游新业态,以水为轴进行空间整合,从而达到景城融合,构建“山水相依、动静皆宜”新格局。做好乐山“水”文章,拓展文化旅游新业态新空间,是进一步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1 文献综述
孟繁皓(2019)[1]认为水资源是指可被利用的或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个水源应具有合适的质量和足够的数量,并且能够满足某地在某段时间内具体利用的需求。张朝枝(2002)[2]认为水资源的旅游资源化是水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可以满足人们对水资源旅游的需求。水旅游资源存在的形式非常广泛,可以有多种开发模式。黄郸等(2015)[3]认为旅游活动中水资源对交通、住宿、餐饮、游览和购物等多方面产生综合的影响。
文化旅游新空间是指新的区域范围和原有区域的深度开发,是针对全域范围的旅游资源整合。汪燕等(2011)[4]认为文化旅游新业态是指为了满足消费者新需求,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相互融合而不断创新推出的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业态形式。有学者探讨了文化旅游新业态的发展[5]。周崴(2018)[6]认为水资源旅游新业态是指旅游企业根据游客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转变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产生盈利模式和经济效率发生系列变革后,旅游企业在旅游市场上新的存在方式。水资源旅游新业态涉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形态与效能的有机统一。有学者结合我国各地水旅游资源对文化旅游发展影响进行了一定研究[7-9]。
一些国外学者探讨区域文化旅游。还有些学者分析了文化旅游的影响因素。Chen G和Huang S.对中国文化旅游进行了类别和分布进行了研究。也有学者进一步探讨水资源和文化旅游的关系[10-13]。
但强(2011)[14]从乐山水上旅游开发角度探讨乐山水资源旅游资源化。郑志平(2013)[15]从水利风景区建设方面论述乐山水资源旅游资源化。李洪波在《乐山水利休闲发展战略规划(2016—2030年)》中系统地论述了乐山水资源旅游资源化。
综上所述,已有文献主要研究了水资源的旅游资源化和文化旅游新业态的发展,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水资源对文化旅游新业态的文献很少。前期学者对乐山水旅游资源研究表明,乐山既有大力发展水资源旅游的自然禀赋,也有区域政策规划支持。但是,对于如何拓展乐山水文化旅游新空间新业态这个现实性的新命题,鲜有学者研究。
2 乐山市水资源和水文化优势突出
2.1 乐山水资源
乐山水资源丰富,可利用规划旅游空间大。全市水域流域面积广,1 000 km2以上的河流有6条,在200 km2以上的有24条,100 km2以上的河流数量更是翻番。岷江、大渡河、青衣江3条主要河流穿城而过,三面围绕,形成一个环形包围圈,构成了乐山市水资源的整体扇状骨架。除此之外,另有马边河、茫溪河、沐溪河、泥溪河、峨眉河、临江河等汇入三江,共同形成了乐山市水系全局网络。3条主干河沿全市7区县蜿蜒而过,流经区域多为乡野田园,地表形态丰富,生态植被多样。乐山主城区三江环拥(青衣江和大渡河先在城外汇合),内有竹公溪蜿蜒而行。乐山特有的水乡共生、水城一体,城内大小河流水系四通八达,相互连接,形成互联互通的整体,凸显乐山全局性、全域性的“水公园”形象。
2.2 乐山水文化
乐山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深厚的水文化底蕴。有学者考证古昆仑与蜀山氏到蚕丛氏,“清一色”到“青衣江”,再到鳖灵走出青衣江到都江堰治水,最终成为古蜀国第五世蜀王,无不与乐山三江有千万年渊源,神秘悠远而厚重。史前古僚人滨三江而居,经过数千年的演进,创造了灿烂海棠香国文化和嘉州文化。
乐山大佛面朝三江,千百年来吸引力无数的游人,浩浩汤汤的岷江水从上游奔腾而下,百年流转的“川江号子”凸显了乐山人不怕苦、不怕累的奋斗精神,凌云九峰的大山文化、大佛的禅佛文化、“川江号子”的农耕文化在百年乐山的包容共生下有机形成一个整体,共同构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三江文化”。
古嘉州有着辉煌的水路交通,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始终承载着南来北往的行商贸易,不少名人在这里留下歌颂的不朽诗篇,李白、杜甫、苏东坡等皆是常客。
沿岸的堤坝、城墙、楼阁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流淌了350年的“东风堰”水文化被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是水工程、水文化和农耕文化有机融合。相比涛涌浪急和宏大交响的三江水,竹公溪却似月夜轻歌浅吟,娓娓道出千年竹溪文脉。
如今的乐山更多了人文内涵,凭借水陆交通的发达,游人来此既可游览大佛与峨眉山,也可以感受乐山水文化带来的生态之美、内涵之美。山水交融,焕发出“山水甲天下”的丰美神采,端的是“三江汇嘉州,兴水润乐山”“行观嘉州美,乐在山水间”。
3 转化水文化资源,拓展旅游新空间和新业态
基于乐山水文化资源特色,按照效用最大化原则转化为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扩大乐山旅游资源,拓展文化旅游产业空间。结合乐山水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发展文化旅游的新型商业业态。
3.1 “三江五河”旅游資源化带动乐山全域旅游
打造乐山三江流域生态和水文化旅游走廊,以水为媒构建乐山全域旅游主脉络,在空间布局上拓展水资源旅游开发。把乐山主城区、犍为、夹江、沙湾、峨边、金口河等三江滨水县城打造成为不同水文化载体,作为乐山全域旅游脉络的一级节点。打造沿江特色乡镇和文化小镇为二级节点。打造马边河、管料河、峨眉河、临江河、泥溪河、茫溪河和沐溪河为乐山全域旅游支脉。建设沿江沿河的滨水通道建设,包括旅游公路、自行车道、步行观光道和水上旅游通道。构建成以文化体验、康养休闲、农业观光、探险穿越、滨水步行、水上漂流、地质考察、文化创意等为内容的乐山滨水综合生态文化康养体验旅游带。
3.2 “三江六岸”旅游资源化实现“景城一体”
以“一湖五湿地”和“三江六岸”打造建设全面贯通城市水系,以水上旅游区为主攻方向,突出景观与生态的融合,以滨水景观长廊、水上生态景观为重点推进内容,丰富水上旅游产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引入水上主题乐园、水上运动项目、旅游度假基地等,提升整体水上旅游品质。整合旅游资源设计水陆结合的游览线路,将水陆旅游有机结合,体现出“山水佛城”的相交相融。充分利用乐山主城区“三江一溪”自然资源拓展水上旅游空间。以大佛为原点,沿岷江向北拓展,覆盖平羌小三峡和荔枝湾;沿江南下达五通至犍为;沿大渡河至滟澜洲北上沿青衣江上行至苏稽、二郎庙、鄢城镇、千佛崖达木城镇体验“青衣江·东风堰水文化”,或西行沿大渡河至水口、罗汉、嘉农至沙湾。将三江文化、城市景观、峡谷风光、乡村怡景与世界遗产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实现乐山旅游产业“提质扩容,景城一体”。
3.3 加强品质建设,打造水文化旅游品牌
乐山全域水资源流经环境是构建全市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环节,加强城市水环境的品质建设,是提升全市水资源利用率和构建以水文化、水景观为主题的城市旅游品牌重要的支撑。在城市水环境、水景观构建的过程中,水资源的品质建设对提升全市整体旅游环境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城市经济社会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乐山的水资源利用规划不合理,有限的开发也仅用于通航和灌溉,以及零星的水电项目和沿岸房产规划项目,更多的处于未开发或浅开发状态。城市水资源是融合“山、佛、田、林、城”的重要因素,是构建城市旅游品质、旅游环境的重要环节,在此基础上打造乐山特有的“嘉州水文化”品牌。在水资源开发过程中,突出乐山水文化的内涵价值,大力宣传水文化品牌,深层次挖掘水文化的旅游价值,有利于进一步将水融入城市文化建设、改善城市水环境、打造以水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品牌建设。
在突出品牌建设的同时,注重品质提升,整合区域内资源、市场,深入合作形成优势互补,打造城市水景观和乡村田园景观两条水文化线,改善城市和区域水环境,打造特色水景观。在大力构建水文化品牌的同时,以特色化和精细化为目标,重点打造乐山水文化旅游产品,发挥区域旅游的整体优势。
3.4 发展乐山“水旅游”,促进乐山康养产业大发展
基于“三江五河”沿岸特殊的生态文化资源,以“一湖五湿地”和“三江六岸”为主体主动对接市场需求热点,重点规划旅游休闲产业、养老服务产业、健康养生产业、医疗服务产业、体育运动产业、等核心产业集群,拓展“水旅游”新业态。
沿江沿河规划打造观光度假带,规划布局一批度假小镇、文化小镇、康养基地、户外体育、有机种植、康养美食谷等特色基地。结合“一环九组团”,串联县(市、区)特色旅游资源及休闲康养、文化体验等旅游新业态产品。乐山大佛景区和峨眉山景区是乐山两大风景区,二者以峨眉河为线,可此通过沿河建设,构建二者之间水系的“黄金走廊”,沿途串联起绮丽的田园风光。岷江、大渡河、青衣江水流区域生态系统脆弱,在保护基础上,加强“三江”沿岸的生态旅游系统建设,不仅可以达到改善现有景区周边环境的作用,也可以进一步利用水资源拓展观光旅游、休闲、康养的功能,补水上旅游的“短板”,打通水陆连接渠道。
构建“一心、两区、两翼”,充分利用水资源优势打造“三江汇流”水利休闲发展核心,都市水利休闲主体区、乐南彝家水生态保育区和滨水养生休闲发展翼、山水休闲城镇发展翼。打造水资源核心圈,搭建滨河绿道,形成放射状的空间格局,串联起沿线的水上旅游资源点,形成“点、线、面”的整体休闲体系,最终形成水利休闲核心区、犍沐水利休闲城镇度假区、乐南彝家水生态保育区、井研乡村水利休闲综合区、山水养生休闲区、都市水利休闲主体区等六大功能区。
4 政策与措施建议
4.1 政府加强乐山滨水土地资源和生态保护
在开发乐山水资源的同时,要重点保护好滨水土地资源,将生态资源问题纳入旅游整体规划发展中,做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按照国家规定对乐山滨水土地资源和生态进行保护,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滨水土地资源和生态保护的文件和管理规定。其次,城市的管理者应制定科学的区域土地开发策略,通过可操作性强的用地政策,在统筹开发、收益平衡的同时,也要将生态环境效益纳入整体社会效益中,加强对滨水土地的功能分区和功能划分,提高滨水区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16]。再次,具体开发过程中要做到保护性利用,即以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为前提。在乐山滨水土地开发中,应该尽量保护生物赖以为生的水体、林地,维护乐山滨水生态系统的平衡,让滩涂、湿地充分发育,避免开放行为对其造成的伤害。在空间上,按照生态系统单位划定保护性开放空间,按照广泛的环境特征和当地的实际需要保护地貌,保护植被空间面积和保护野生动物资源[17]。
4.2 政府重视乐山水文化挖掘与整理
乐山水文化挖掘应该由政府主导,民间机构和个人为辅,从搜集整理文献方面入手,做好水文化来源的基础工作。有关水文化文献资料比较多,可以分门别类地进行搜集和整理工作。比如从历史类、文物类、文学艺术类、科技类等,还需特别关注宗教在乐山水文化历史上影响。历史类主要包括经典史书,如“二十五史”和《水经注》等丛书。文物类主要有与水文化有关的文物、古建筑、文化遗址等。民间笔记类,主要是地方上有知识的文人手抄笔录的笔记。文学艺术类主要包括有诗词歌赋曲、小说、散文等,以及与乐山水文化有关的音乐、舞蹈、绘画等。科技类主要有水利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营科技等资料。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寻找相关水文化资料的线索,整理出有价值的水文化资料,梳理出发展乐山水文化的逻辑思路。
4.3 政府落实乐山“水文化+”规划
按照《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蜀水文化建设纲要》文件的精神,做好乐山“水文化+”规划,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第一,提高对乐山“水文化+”的认识,注重“水文化”旅游业的行业特点,促进“水文化”新业态的发展,拓展“水文化”旅游的空间,从物质形态、精神形态和制度形态上加强认识。
第二,做好乐山“水文化+”的顶层设计。结合乐山水文化旅游的现实情况,修改已有的文件,出台新的政策和方案,为做好乐山水文章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和行动指南。
第三,具体落实“水文化+”规划中,要结合乐山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水文化与佛教文化的结合;要结合生态资源保护,实现水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要和水利工程建设相结合,如乐山东风堰水利工程的文旅开发可以对标、学习全国其他省份水利工程开发的优秀经验。
4.4 政府促进乐山“水文化+大旅游”宣传
要把“水文化”放在大旅游的视阙下发展。水文化和大旅游结合,可以形成一个开放性的多向性的互动整体,形成一个具有综合效益的整体系统[18]。可以考虑建立水文化宣传的有形载体,通过水利工程、水文化博物馆、水文化广场等有形的载体来宣传水文化。通过开展各类举办水文化论坛、水文化研讨会、水文化的课题研究,以及以水为主题的文艺体育活动等,大力宣传水文化。在报纸杂志等刊物上对于水文化宣传进行相关报道,借助互联网、新媒体促进网络平台建设,使得更多网民、手机用户了解相关的水文化信息。在水文化旅游新业态宣传上下工夫,在影视业、出版业、旅游创意产品等行业,充分发挥水文化的特殊优势,大力宣传水文化[19]。
参考文献:
[1]孟繁皓.国际河流水电开发的水资源综合利用[J].云南水力发电,2019,35(3):182-185.
[2]张朝枝.水资源的旅游开发与保护对策初探[J].经济地理,2002(S1):248-252.
[3]黄郸,符国基,施润周.旅游水足迹评价初探[J].生态科学,2015(5):213-220.
[4]汪燕,李东和.旅游新业态的类型及其形成机制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1,11(6):9-12.
[5]汪鸿.旅游文化观研究及其对经济影响的探讨[J].江苏商论,2016(3):41-43.
[6]周葳.产业融合背景下高职高专《旅游政策与法律法规》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8.
[7]柳百萍,任平,金芒.巢湖流域水资源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C]//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与科技应用.北京: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
[8]王琴,黄大勇.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态势测度与评价——以重庆市为例[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2):68-74,82.
[9]申金玉.园区规划布局与水资源条件的适应性分析与研究——以乌鲁木齐南山旅游文化产业园区为例[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6(7):12-16.
[10]Reynolds P,Cooper C P,Lockwood A.Culinary heritage in the face of tourism[J].Progress in Tourism,Recreation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1994(6):189-194.
[11]Báez-Montenegro,Andrea,Bedate,Ana María,et al.Inhabitantswillingness to pay for cultural heritage:a case study in Valdivia,Chile,using contingent valuation [J].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ics,2012,15(2):235-258.
[12]Refaat S A.Egyptian Tourism with the Expected Water Scarcity Crisis[M].Berlin: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5.
[13]Lei D,Xiao-Gen W U,La-Chun W,et al.Tourist Perception Measurement Mode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in Water Tourism Destinations [J].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4(12):1453-1461.
[14]但强.乐山水上旅游开发构想初探[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5(1):80-82.
[15]郑志平.做活“水”文章,建設风景区——关于加快乐山市水利风景区规划建设的思考[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3(6):92-94.
[16]邵福军.城市滨水区再开发中土地开发策略研究——以济南小清河为例[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0(7):19-22,56.
[17]卢超.山地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土地利用及其规划控制[D].重庆:重庆大学,2006.
[18]乔力,李茂民,高连营.“大旅游”概念与21世纪旅游业的发展[J].山东社会科学,2000(5):36-39.
[19]张娓.关于做好水文化宣传报道提高文化自信的思考[J].传播力研究,2018(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