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燕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来,医用物资紧缺问题一直令人揪心。医院物资告急,全国各地口罩等防护物资紧缺,陡然增加了人们在疫情之下的焦虑感。
“目前,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医用物资供应已经从严重不足到总体得到保障。”2月20日,在武汉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央指导组成员、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表示。
这让很多人松了一口气。医用物资供应状况改变背后,是一系列关键举措:鼓励企业扩产、转产医用物资,抗疫保供,对重要物资实行国家统一调度,建立交通运输绿色通道……
“我们可以在这样短的时间,动员这样强大的生产能力迅速地复工生产,这是很了不起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方来英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物资紧缺,在突发事件面前一般都是无法避免的。”谈到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医用物资紧缺问题,方来英说。
一方面,此次疫情发展迅速,医用防护物资需求量激增,又恰逢春节假期,很多工厂放假,生产停滞;另一方面,春节放假也导致物流配送等效率低下,海量需求加上停滞的生产与配送,让防护物资的紧缺问题雪上加霜。
很多纺织服装企业转产,加入防护服等物资生产大军。图/孟建强
不断有一线医院告急,社区工作站、居委会、乡镇防控检查点等防疫抗疫单位也在求援。普通居民更是很难买到口罩,就连消毒水等相关物资也十分紧缺。
2月初以来,随着防护物资生产企业的陆续复产,产能得到一定的释放,但口罩、防护服等物资消耗量大,依然供不应求。
方来英认为,每次突发事件,对物资的要求肯定不同,单纯依靠实物储备难以实现物资保障。
他建议,紧缺资源要注意四点:一是分配,要有分配原则,使物资发挥更大的效用;二是分配不是分散,不是撒胡椒面,平均分配看似公平,实际上是最大的不公平;三是要启动生产或者特殊采购,实物储备就是为了启动生产或采购做准备;四是加强预期研判,尽早启动物资调配工作,包括疫情结束之前对物资松绑。
2月份,各地都抓紧组织有关企业在做好自身防控基础上复工复产,达到满负荷生产。国家发改委运行局二级巡视员唐社民介绍,截至2月17日,全国口罩产能利用率达110%。
除了原有的医用物资企业复产、扩产,还有一些企业在跨界生产。据了解,全国多家纸尿裤企业转产口罩,一些汽车企业、电子企业、能源企业也开始跨界生产口罩。
另外,很多纺织服装企业转产,加入防护服等物资生产大军。
各级政府部门也对企业战疫保供给予大力支持,推出了一系列鼓励措施。比如,在疫情防控期间,对企业多生产的重点医疗防控物资,如医用N95口罩、医用防护服等,全部由政府兜底采购收储,解除企业生产的后顾之忧。
对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疫情防控相关货物、工程和服务的,建立采购绿色通道,依法简化采购程序。同时,采购进口物资也不需要经过审批。
各地相关部门也在积极协调解决企业复工复产、员工返厂、原材料供应等问题,组织好转产生产工作。
天眼查统计发现,以工商注册变更信息为标准,自2020年1月1日至2月7日,全国超过3000家企业经营范围新增了“口罩、防护服、 消毒液、测温仪、医疗器械”等业务。据测算,到2月底我国一天能生产1.8亿只口罩。
“其实,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到我们综合国力的提升。我们可以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动员这样强大的生产能力,迅速地复工生产,这是很了不起的。”方来英说。
据方来英观察,有几个因素让医用物资总体得到保障,一个是储备的动用和生产能力的投放,另一个是物资调度提高了物资的使用效率。此外,不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普通百姓,对这些物资的使用都比较节约。
战疫保供的背后其实是中国制造。作为这次战疫中的焦点之一,医用物资保供会给今后的防疫工作带来什么启示?
“实物储备在这样重大疫情面前往往都是不够的,如果平常我们按这样大规模疫情的基础去储备,也是浪费。实物储备的作用是给我们争取到足够的时间,使我们能够启动生产能力。”方来英指出。
他进一步强调,今后不仅要关注实物储备,更要加强能力储备,保持动员能力。而且,这种储备要考虑整个生产供应链的协调,在组织生产供应链时也要注意市场反应。比如,生产一个口罩看着简单,但往往也有一条供应链。口罩的制造材料,包括口罩带子、鼻夹可能都来自不同的生产企业。
事实上,这次很多企业能够跨界转产,不仅仅因为中国制造的速度,更因为背后供应链的强力支撑。
“我们要从整个供应链角度考虑组织生产能力储备。另外,在大疫面前,交通、人员流动等因素都会影响生产能力储备的释放,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今后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