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的大教育观刍论

2020-03-08 14:43周承娟
大学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教育观课堂

[摘要]新技术时代必然引发教育基础环境的巨大变革,这种变革会成为社会形态的基础存在建立在这个平台之上的教育模式,发生了从形式到本质的基础位移。在“泛教育场”情境下,教育观必然会突破传统的局限,同时,在全球化视野中,教育的核心因素也会产生革命性改变。

[关键词]教育基础环境;课堂;传统教育模式;教育观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2-0007-04

当今时代是一个变革巨大的时代,借用物理学的术语,可以称之为全面“跃迁”的时代。之所以说是全面,是因为从内到外,从基本到样态,从属性甚至到本质,非常多的领域都进行了大范围的开疆拓土,历史的纵深走向和空间维度都得到了拓展。换句话说,人类的知识宝库有了一个新平台的构建,人类对历史以来的认知有了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的巨大指数式增长。其原因有三:其一是数字化的知识载体和互联网传播的实现。这是一个技术根本。其二是由于数字化知识以及平台的构建,教育机构、研究机构和从业人员同时有了指数式增长。其三是构成社会形态的人的变化。一切社会的进步,都是人的进步。人的进步的阶梯空前巨大,其缘由是这些人接受教育、从事教育以及能够达到的教育水准都与上一代、上上一代有了本质上的不同。现代科技产品和技术的利用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基本生存本领。从传统的教育理念来看,人文是人成其为人的要素,技能是人成其为能人的要素,兴趣广泛是人成为有意思的人的要素。以今天的教育理念,恐怕都要重新审视当今之人文、当今之技能、当今之趣味。

一、“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的环境

用百度搜索“互联网+”,会发现这是一个频次以亿为单位计量的时代热词。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2016年5月31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在京发布《rrI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互联网+”人选十大新词和十个流行语。

所谓“互联网+”一切社会领域,涉及经济、金融、媒体、医疗、旅游等等领域,当然也包括教育领域,也就是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社会各领域之中,并形成社会的新形态。从社会发展角度看,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时代背景,甚至已经成为一切社会领域的逻辑前提。倘若不能以此前提对社会各领域进行改造,就有落后于时代以致消亡之虞。

这样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传统传媒受到互联网新媒体的挤压,生存发展空间大幅萎缩,危机重重。在经济方面,线下实体营销模式日趋式微,物联网、数字货币与金融支付以及资本运营等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都在与传统方式渐行渐远。这意味着我们正处在时代大变革之中,新的生活形态正日新月异地取代着旧的生活形态。以数字化与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发展,正构建着人类社会外在的基础环境,并日渐影响到人的内在层面。知识的产生与传播,教育的外在形式与内涵都需要站在时代的前沿进行思考。人们需要在这个基础环境已经沧海桑田的变化中来审视过去、当下以及未来将要发生的一切。

有一种观点认为,现代知识的传播,在互联网的微时代,所谓的微视频、微课、微信等等,改变了传统的整体系统的知识传播样态。即认为现代信息传播具有碎片化特征,并由此认为碎片化的知识和从传统教育所获得的系统的专业知识有着越来越本质的区别。另外,搜索引擎、数据库和数字化知识网站等工具与资源提供了一个越来越高效的知识生产平台,但知识真正的深度发展还是需要有传统时代所具有的创意与深刻思想。其实,这种教育为体、工具为用的理念还是一种建立在传统教育观架构内的观念。当信息化、数字化的知识载体和知识传播的基础环境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时候,本质上是人类脚下的大地发生了位移,并由于这种基础性位移的发生,人类的生活方式本身都会发生颠覆性改变。所

以,教育的变革已经不是建构在传统的基础之上,而是极为广泛的、深远的和整体性的。就像今天的知识分子已经不再是纸本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也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教育所能覆盖和容纳的了。信息时代正在进行着由外而内的教育变革以及知识载体、传播和知识组织变革。这种变革改变的不仅是传统课堂的教育形式以及教育价值观与教育理念,也是教育和知识本身。

二、传统教育:传承与变异

这里所指的传统教育特指新中国成立之后建立起来的教育体系,这个教育体系的主体是课堂教学,追根溯源,这个阶段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在苏联的影响下形成的。其教学内容的传递过程可以归纳为三个按时序递进的阶段,即课前预习一课堂教学一课后复习与作业。预习环节是学生自主修习,他们对知识内容的领会接纳程度因人而异。虽说预习是教学活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但在实践中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知识传递过程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就意味着一个教学内容学习过程的结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许多教育工作者都批评这种教学模式,认为其主要的问题是学习者作为学习过程的主體,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索学习意识,他们重视的是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导致其知识结构单一,思维参与程度低,无法养成独立处理问题的意识,更遑论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根据相关文献对传统教育中的部分问题做以下几方面的论述。

一是传统教育观念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现代教育观念则普遍认为,教师的角色定位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其教育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习。这一教学理念的伟大之处在于清醒地认识到,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这是对教师为教学主体的传统教学理念的反省。其实,我国历史上就曾经有过这种闪光的教育思想,即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

二是在某些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主宰者、规定者;学生是被动执行者,有时候更像是配合教师完成教学活动的听众。教师在课堂之上或旁若无人,或神采奕奕,或沉浸在一种意识流里自言白语。至于教学内容的传递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方式,教师就像在布道一样,有缘者得之。这种情境下的教师可以说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而其作为听众的学生,是昏昏欲睡还是神游物外,或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则无人问津。总之是各白有各自的任务,大家不过是在完成一种任务。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要把很多精力用于记背之上。这种教学活动,不仅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扼杀了学生作为思维主体和个性主体在教学活动中的灵性,导致学生丧失了主动思考敢于质疑敢于追问的意识与能力。

三是某些教学活动与方式降低了学生对知识以及知识背后相连接着的世界的兴趣。知识不再是生动和鲜活的,知识和世界之间有了鸿沟。学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养成了懒于思考、懒于动口、懒于动手的习惯,同时缺乏表达意见的能力(因为没有意见要表达),缺乏合作交流的能力(因为没有经过合作交流的训练),以及缺乏质疑、追问、创新的能力(因为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地说,这种教育教学活动里的学生大都缺乏思维自主性,因为他们不是学习的主体,而是成了教学活动的客体。不过也应该看到,这种教学模式也培养了一批成绩优异的学生。纵观这些成绩优异的学生的学习历程,我们往往会发现这些学生的共性是他们都有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优良习惯。但即使如此,在这些成绩优异的学生那里,也同样存在着缺乏独立思维的共性。

教育系统内的渐进式的改革始终在探索进行中,比如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认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而学生则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在课堂,从教材到教师教学方式与课堂组织方式都体现出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平等性,同时义强调要重视发挥教师的引导、指导作用和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新课程改革倡导改变课堂教学的满堂灌现象,要求加强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环节。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方式以及合作与探究式学习,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改革力图实现课堂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由教师引导以及由学生自主发现与探究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新课程改革抓住传统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抓住教师的引领和主导作用,力图重建一种课堂教学的生机。这是对教育系统内生性的认知并为了更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三、教学创新:课堂的边界与延伸

源白教育系统内的新课程改革并未突破传统,其力主改变的也仅仅是课堂的传统形态。

随着数字化和互联网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进入了互联网信息化时代,我国的教育领域正在经历一场空前的变革,这种变革来自外生性的基础场的巨大变化。可谓教育的基础环境背景和深刻内涵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课堂边界的重新定义与教育内涵的重新定义。

今天的教育改革其实是对教学模式的一种重构,就像新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产品及其应用一样,它带来的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以及与此生活方式相匹配的一切。

近年来,教育领域的一些新生形态如微课、网络公开课、慕课以及翻转课堂等等蓬蓬勃勃地出现了。这引发了教育系统内的反思与诘问:这些教育模式与学校现有教育模式能够兼容吗?我们能否仅仅在系统内部平台进行技术元素的整合,并由此在现有课程与课堂体系中进行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修补与融合?抑或是教师从根本上改变其教学行为,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其学习行为?其实国家政策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已经揭示了教育的全民化与终身学习构成现代教育的重要内涵。另外,当今时代的知识获取手段与方式、知识资源类型、交流互动方式以及影响人们心智和心理的作用方式等方面都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

概括互联网技术发展以来的新的教育形态,有以下几种趋势值得关注。

一是时代之“微”:微课。随着现代生活形态的改变,我们的生活出现了大量的“微现象”,比如微信、微博、微店、微商,也包括微学习和微课。这是信息时代快节奏的知识传播和学习行为快餐化的表现。有学者认为,现代媒体的发展使得知识传播的碎片化特征十分彰显,知识系统化的长篇大论愈来愈难以传播。教育领域的微课也成为课堂内外应用非常广泛的知识传播行为。微课是一个有着明确内涵的概念,它是特指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用以集中说明一个问题、一个知识点以及阐明一个主题的视频微课程。微课是独立完整的教学过程,不是构成课堂的一个片段,也不仅仅是一种课件形式。需要注意区别的是,国家平台制作发布的网络精品课程并不是微课。微课从技术上看,资源容量较小,可以在线学习,也可下载至本地,实现移动学习。从资源构成与应用上看,微课是一个以微视频为核心,构成微教案、微课件、微点评、微反馈和微练习的整体。从目前的应用实践来看,微课非教学之外的独立创作,而是具有教与学的具体情景。另外,微课借助互联网传播,主要用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微课这种教育形式正在逐渐获得广泛的影响力,其对传统教育是颠覆性的取代还是会产生拾遗补阙式的影响,还要看其未来的发展。

二是大型开放的慕课。中文的慕课源于MOOC的音译。所谓MOOC,是一系列英文词汇词首大写字母的组合,具体为:M,Massive(大规模);0,Open(开放);0,Online(在线);C,Course(课程)。显而易见,它和学院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除了课程这一点是共性外,在其他方面具有本质的差异。慕课与网络公开课也具有本质上的不同:慕课是一种课程模式,而网络公开课只是一种资源模式。網络公开课提供各种形式的学习资源,单向传授,学习者是旁观的接受者。慕课却是一个包括各个环节的完整的课程。慕课具有广泛的多元互动性。学习者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动的参与者。慕课突破了课堂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得学习行为具有个性化的白适应,学习者可以自主控制学习进度,可以反复学习某个节次的内容,从而使慕课成为教育的新型平台。慕课对知识的传播和学习者获得知识的方式来说是一种颠覆性改变。慕课对传统教育形式具有革命性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传统课堂模式是小众、封闭、实体物理空间,与慕课的传播范围与影响力度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但从目前角度来看,慕课还依托于传统教育机构,还未打破传统教育人事的藩篱,其对现行教育系统起一种补益作用,还没有形成教育体系大开放、大改革的鲶鱼效应。

三是翻转课堂:教学主体的转换。翻转课堂发端于欧美的现当代教育改革实践。其概念由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译介而来。所谓翻转课堂,其字面含义是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内和课堂外的教学程序进行颠倒,而其背后的意义则是将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过程进行颠倒。翻转后的课堂,知识的传授环节主要不是在课堂上完成,而是改由教师提供教学视频。该视频既可是主讲教师亲自录制的,也可以使用网络上优质的开放的教育资源。知识传授是在课后完成的环节,知识内化则是在课堂上由师生共同合作完成。课堂活动成为教师精心组织的活动。开展这种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种基于传统课堂的教学实践改革,是由于网络对教育环节介入而形成的对传统教育课堂模式的倒逼,这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现代手段。

翻转课堂不仅对课堂的知识传授环节进行翻转,还有对学习环境进行营造。从相关文献研究主题的统计分析来看,国内外在翻转课堂的研究进程上还是有着较大的差距的。国内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理念和理论,处于对前实践应用的理论探索与对国外成果的介绍阶段;而国外的研究则多是关注翻转课堂实施效果的實践性研究,处于一种理念和理论的推广应用阶段。

翻转课堂对于传统课堂的翻转,其本质还是在课堂教育模式的框架之内,只不过是对课堂教育体系和质量的精雕细琢,力图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活动真正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活动。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会对学生培育的质量产生本质上的影响。

四、结语

2012年,美国新媒体联盟发布的《地平线报告》将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和云计算视为未来五年高等教育信息化重要的推动力。微课、慕课以及翻转课堂重新定义了课堂。这个课堂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边界和往日的模样。我们从最广义的角度上看,今天的教育已经不再是那个封闭的实体场景的课堂,而日渐形成广泛的大教育体系。这种教育体系是基础性的、渗透性的,广泛而无所不包,笔者用开放社会的“泛教育场”来描述这个大教育体系。在这个由科技创新引领并且日新月异、深度发展的“泛教育场”巾,人的基本素质必须迁移到这个时代的平台之上重新定义,教育也有了更深度的内涵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男星,饶燕婷.“慕课”(MOOCs)带给中国大学的挑战与机遇:访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J].大学(学术版),2014(1):4-15.

[2]马天魁.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教育模式变革探究:以慕课、微课、翻转课堂为例[J].大学教育,2016(5):48-49.

[3]郭英剑.“慕课”在全球的新发展[N].中国科学报,2014-01-09.

[4] 苏芃,罗燕.技术神话还是教育革命?-MOOCs对高等教育的冲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4):6-12+21.

[5]王蓉.国外慕课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上)[J].世界教育信息,2014(13):19-23.

[6]王郢,杨灿灿.当前我国翻转课堂的实践困境及路向选择[J].教育科学论坛,2015(9):36-38.

[7]明娟.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教学过程特征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8]焦建利.“互联网+”时代教育研究的走向[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7(7):21-22.

[收稿时间] 2019-03-16

[作者简介]周承娟(1964-),女,山东荣成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财税与财税教育?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教育观课堂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基于“学为中心”教育观的“5.2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探索及反思
探寻初中化学高效课堂之路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高校教育的创新思考
如何在航空理论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教育观形成的一般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