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煜
(玉门市柳湖镇农科中心,甘肃 玉门 735211)
近年来,玉门市肉羊产业发展紧紧围绕肉羊产业大县建设,按照增量与提质并重的发展思路,通过项目带动,资金扶持、科学支撑,使全市畜牧业特别是肉羊产业呈现出提速增量、提质增效、收入增长、地位突出的发展特点。
截至2019年底,全市肉羊饲养量可达到138万只,农民人均养羊18只,其中:存栏70万只,出栏68万只,羊肉产量1.02万t。羊饲养量、出栏、肉产量分别比2014年增长13.4%、44%和45%。玉门市成为名副其实的百万养羊大县,花海镇、赤金镇、昌马镇、清泉乡已成为十万只以上肉羊养殖大镇。
玉门市始终把品种改良作为肉羊产业发展的主攻重点,依托现代农业项目和畜牧良种补贴扶持政策,累计引进萨福克、陶赛特、杜波、小尾寒羊等良种公羊5 000只、多胎多羔基础母羊10万只,建成省级种羊场2个、国家级肉牛肉羊标准化示范场2个、省级肉羊标准化示范场11个、多胎多羔优质母羊扩繁场82个,年杂交授配母羊近40万只,肉羊良种率达到85%以上。
玉门市始终坚持从适度规模养殖户、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合作社)、现代化养殖企业(场)三个层次上分类推进畜牧业,特别是肉羊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在全市12个乡镇创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合作社)138个;扶持建成80 m2以上的标准化暖棚圈舍9 200座,累计达到13 000户,占总养羊户的65%。羊存栏20只以上的适度规模养殖户发展到10 184户,养羊70万只,适度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5%。
依托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和草牧业试验试点等项目,对牧草种植,购置加工机械,修建饲草棚(库)进行补助。扶持57户饲草种植企业(大户),购置各类饲草收割加工机械3 000台(件),修建青贮窖5.6万m3,示范带动农户种植以紫花苜蓿为主的优质牧草23万亩,年生产加工草捆、草块、草颗粒等饲草产品20万t以上,产品远销国内外。
通过市场和入户调查,当前羊肉价格平均66元/kg,每只羊按15 kg计算,收入990元。每只羊养殖成本500元,每出售1只羊纯收入490元。据此推算,预计到2020年底,全市出售58万只肉羊可获纯收入28 420万元,占畜牧业纯收入的84%,效益显现。
全市现有的36个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部分养殖合作社是为了争取优惠政策和项目资金扶持,虽然有社员、有注册资金,但在运营过程中监管缺失,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合作社(企业)与农户、市场尚未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
玉门市羊肉具有“香而不膻、瘦而不柴、肥而不腻”等特点,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但知名品牌较少(现已注册的品牌有“祁连清泉羊”和“西北羊肉哥”),外销受限,利润空间不大。品牌化羊肉分割包装销售只有“西北羊肉哥”有小量销售。
因缺少资金扶持,优质种公羊调引价格较高(7 000元/只左右),养殖户自身资金有限,致使优质种公羊调进数量不足。加之胚胎移植成本较高(胚胎移植费用4 000元/只,冻精授配100元/只),受胎率较低(胚胎移植受胎率50%,冻精受胎率25%),致使品种改良难度大,良种化程度有待提高。
受大流通、大市场格局影响,重大动物疫情潜在威胁仍然存在。农药污染饲草、药物残留等对畜产品质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现有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企业及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按照人畜分离、前宅后院、整组推进等模式,养殖户户均建成一座80 m2以上的暖棚圈舍(或饲草棚),累计达到20 000户以上。充分利用玉门市荒地多、饲草资源丰富的优势,探索将50%养殖户发展成年饲养100只羊、种植10亩草、出栏60只羊,纯收入2万元以上的适度规模养羊户,确保肉羊饲养量稳定在150万只左右,出栏达到80万只以上,真正将肉羊产业发展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采取引进、改良、繁育的办法,每年引进萨福克、杜波、小尾寒羊等纯种公羊1 000只,在玉门镇、花海镇建成2个年供种1 000只以上的种羊场;在每个乡镇各建成10个共计120个扩繁场;在每个村各建成2个共计500个杂交育肥场,组成 “一级纯繁、二级扩繁、三级育肥”的良种繁育体系。大力推广胚胎移植、冻精授配、杂交等技术,利用5年时间,使肉羊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从而提高肉羊生产能力。
加大项目资金和招商引资力度,引进肉羊产品精细分割加工龙头企业,深入研究市场需求,全方位开发相关产品。积极探索大型企业、肉羊流通户、电商(网店)销售点与规模养殖场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和运行机制,打通养殖、加工、包装、营销等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
在稳定现有牧草基地的基础上,依托退牧还草和草牧业试验试点项目,鼓励广大养殖户充分利用现有耕地、荒地、闲滩空地等土地资源优势,种植紫花苜蓿、饲用玉米、燕麦、小黑麦等优质牧草,使全市牧草种植面积保持在30万亩以上,确保饲草供应充足。同时,扶持适度规模户发展成集收割、打捆青贮或粉碎为一体的机械化种草养畜户,普及推广青贮、氨化、微贮等技术,促进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走保护生态、以草养畜、草畜转化增值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健全县、乡、村三级兽医防疫及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全面落实畜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措施。坚持“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原则,扎实做好强制免疫、基础免疫和补免工作,做到应免尽免,不留空当,严防重大动物疫情发生。严格产地、屠宰、运输和市场检疫,强化畜禽贩运管理,杜绝外来疫情输入。规范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管理,加大监管力度,严禁使用违禁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确保畜禽及其产品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