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子东
(甘肃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甘肃 兰州 730030)
甘肃省东南部(文中专指天水、陇南片区,以下同)属陇中温带半湿润气候,植被良好,山坡林地多,农户历来有养鸡的习惯。农村地区,基本每户都养鸡,自给自足,满足自家部分的蛋、肉需求量。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随着经济改革浪潮的冲击带动,畜牧业集约化快速发展,家家户户养鸡的愈来愈少。到21世纪初期,城区周围、平川地区,很少有散养鸡,在相对偏远的山区,有零星的散养。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消费理念的提高与转变,人们对肉品的要求有了新的、更高的标准,散养鸡因其味美纯正、绿色自然,受到人们的青睐。特别是自精准扶贫的举策全面推行开展后,从2016年起,甘肃东南部许多县(区)、乡(镇)政府部门也把散养鸡养殖项目作为提高农村贫困户收入的一个重点抓手来大力推广,近年来散养鸡养殖在该地区有了较大的发展。
甘肃东南部传统的养鸡模式是以千家万户散养为主,蛋肉两用,品质较好,农家零散饲养的鸡,都算作散养鸡。该阶段单户养殖平均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基础群体庞大,因而单纯散养鸡数量远远超过现在的数量。现今的养鸡模式早已步入规模化、专业化,蛋鸡、肉鸡、散养鸡等有严格的区分,尽管养鸡存栏量逐年增加,但散养鸡数量相对很少。据统计,2010年,甘肃东南部散养鸡86.2%来自规模场(户),2019年散养鸡73.8%来自规模场(户),造成这一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政府的主导推动,导致散养户养殖数量大大增加。2019年调查统计得出,甘肃东南部散养鸡场存栏量以3 000~4 000只规模的居多,占总规模场数的65.3%;3 000只以下的占19.8%,4 000只以上的占 14.9%。
在甘肃东南部地区,传统的鸡舍,都相对简易,以至于民间称之为“鸡窝”,农户多在自家院子偏僻角落简单搭建,再配以简单的食槽、水槽。现今的散养鸡场,距离村庄较远,有统一的设计规划,有专业的饲养人员,有现代化的设施设备,办公区、生产区等有明显的界线及区分。2019年甘肃东南部散养鸡养殖状况抽样调查了解到,投资在100~200万元的散养鸡场居多,占到总数的56.7%,100万元以下的占到31.1%,200万元以上的占12.2%。占地面积以20~30亩的居多,占到调查总数的65.7%,20亩以下占到20.2%,30亩以上的占14.1%,而且多是山坡荒地类。以土地类型划分,平川地带较少,占到13.2%;荒坡山地最多,占到64.4%;经济林地居于中间,占到22.4%。
在甘肃东南部,“抱窝”养鸡属于农户日常生产生活的一部分,是祖祖辈辈的一种养殖习惯,几乎家家都养。大多农户养鸡就是为处理日常剩饭及多余的农副产品,在满足自家肉蛋需要的基础上,再出售。没有科学养殖的概念,饲养水平普遍较低。现今的散养场,都是由少数具备一定文化程度,有商业经营头脑,有一定资金的致富带头人创办。从主导谋划、投资修建,到饲养管理、经营销售,都得具备较高的能力水平。科学理念已贯穿于饲养管理中,有专业化的配制饲料,有一系列的制度与操作规程,对管理人员、饲养人员等有专业的要求,饲养水平已显著提高。调查统计显示,82.6%的散养场至少有1名畜牧专业(或有养殖培训经历)技术人员,饲养人员年龄多在50~60岁之间,平均工资多在2 800~3 500元/月。
甘肃东南部广大农村地区,早先鸡苗俗称“鸡娃子”,多是“抱窝”而得,即最原始最传统的母鸡孵蛋。鸡的品种杂乱多样,每户都不同,即便羽色也很难一致。现在的散养鸡苗,都是由工厂化孵化而得,品种单一,大小整齐,数量庞大,一般厂家只养1个品种,只有少数厂家养2~3个品种。2019年8月份调查发现,甘肃东南部地区没有一家本土孵化场,鸡苗多来自陕西、广西两省,占到了总饲养量的90%以上。品种有青脚麻鸡、三黄鸡、九斤红、红羽土杂、秦香土鸡、血毛土鸡、瑶鸡、狼山鸡、杏花鸡等品种,其中青脚麻鸡、三黄鸡、九斤红、红羽土杂、秦香土鸡的饲养量占到了70%以上。
甘肃东南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也是甘肃省精准扶贫的主战场之一。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政府部门在有条件的山区大力推广散养鸡养殖项目,多为(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由政府或公司牵头负责,帮扶资金注入合作社,由合作社主管引进鸡苗、饲料、药物,并负责技术服务;由有能力、有意愿的贫困户具体饲喂放养,最后由合作社及公司负责销售并分红。若是贫困户无散养管护能力,则交由合作社代管,贫困户只享受分红。2019年,甘肃东南部地区贫困户散养鸡养殖项目户均增收1 635.7元,成效较为显著。
调查走访了解到,甘肃东南部地区各家散养鸡场的状况各不相同。包括设施设备、饲养水平、饲养周期、场地环境、人员素质、饲料用药等不尽相同,监管难度较大,散养鸡的品质差异也大。
散养鸡需要大的活动空间,从一定意义上讲,散养占地面积的大小,饲养周期的长短,对散养鸡的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一般的散养场都在山坡林地,散养占地面积较大,管理难度、管理成本就相应加大。再者由于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持续实施,以及对野生动物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使得最近几年东南山区各种野生动物数量大增,像黄鼠狼、山猫、野狗、山鹰等天敌对散养鸡的养殖造成威胁,养殖场(户)损失较大。
众多的散养鸡投放到市场以后,都以散养鸡、放养鸡、土鸡之称。售价不一,品质的差异普通消费者难以区分,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现象时有发生。走访了解到,个别散养鸡场就是圈养肉鸡,在临出栏前散养30 d。这类“散养鸡”往往量大价廉,直接冲击正宗散养鸡销售市场,导致一部分消费者对散养鸡持怀疑态度,进而影响散养鸡的消费规模。
调查发现,散养鸡的销售问题已成为鸡场生存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散养鸡场多在山区林区,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离城区越远,运输成本越高,销售压力越大,与散养鸡的发展矛盾;就地理条件而言,离城区越远,环境越适合于散养,土地本身也容易流转,且租赁价低。走访了解到,部分养殖合作社的散养鸡,因为卖难的问题,都由各级帮扶单位当扶贫任务收购后内部消化。
现今散养鸡养殖与传统养殖已非同一概念,甘肃东南部地区的散养鸡养殖前景毋庸置疑,但要将这一地域性特色产业发展好,笔者认为应当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县乡两级畜牧主管部门应做好主要监管工作,经常检查抽查,常态化管理,把好饲料、兽药关,确保足够的饲养周期,可按饲养周期划分品质等级,如8月龄,10月龄,12月龄等。确保每只散养鸡有足够的散养场地,平均占有面积不低于2.5 m2,根据散养场地的大小确定养殖数量,从而保证散养鸡的肉品质,把好基础产品质量关。
流入市场的散养鸡建议实行市场准入制,每只待售的散养鸡当有标识牌,可追溯,加强源头管控。同时,畜牧监管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联合执法,严厉打击摊贩违法乱纪、造假售假行为。规整销售市场,为正品散养鸡销售排除干扰。
养殖场(户)应量力而行,在选场选址上慎重考虑,做好基础设施建设。要根据周边环境、自身经营管控能力确定养殖规模,因地制宜,在外围防护措施上下功夫。多访多学,多参考成功养殖场(户)做法经验,尽可能减少养殖损耗,求得效益最大化。
不管是散养合作社、养殖场(户),还是政府部门、牵头公司,都要有品牌意识,应在宣传上下大力气。在做好自身工作,保证散养鸡品质的同时,要广泛利用现代媒体、各种推介会等,将好产品、好品牌推介出去,寻求大的消费市场。甘肃东南部各县乡政府应挑头担责,倡导建立长期稳固的购销链,将这一地域性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力求可持续健康发展,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中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