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庆伟,胡静燕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一直是高校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传统意义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辅导员和思政课堂教育来完成的,由各院系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他课程对学生关注的重点更多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方面,体育教学同样如此[1]。体育锻炼中通常会按学生是否达到体能测试规定项目的成绩为考核重点,对学生的体能要求、良好体育性格培养、体育锻炼的思想重视比较少,很少会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应结合学生发展的规律进行积极的改革,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评价,积极发挥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优势,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培养。
学生心理健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心理健康的状态,另一方面是维持心理健康状态的行为和思想[2]。大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比较良好,但缺乏调整心理健康状态的能力,如部分学生遇到成绩波动、与其他人交流出现波动时,本来表现很好的学生会突然出现行为异常和心理异常,对外交流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有的学生是因为家庭因素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如部分学生属于离异家庭,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会变得非常敏感,自卑心理比较强,在维持健康心理方面的能力有所不足。
从学校教育培养来看,学校教育通常是以学生成绩为判断标准来衡量学生是否优秀,是否具有优秀的品格,很少涉及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是高校教学的重要学科之一,肩负着培养学生体质和健康体育观念的重任,但是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放养式管理非常普遍,体育教学缺乏计划性,加上体育课时安排相对于专业课较少,导致高校体育教育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比较少。
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有明显的优势,对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培养健美体态、提高机体工作能力、消除疲劳、调节情感、防治疾病、益寿延年乃至提高和改善整个人的体质都有重要作用[3]。大学时期正是人一生中身心发育趋向成熟的重要转折时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出现许多前所未有的变化。年轻且富有精力,活力四射成为大学生最为显著的特征。体育锻炼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和心理成长的规律,因此必须要做好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工作。
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负面情绪宣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是比较大的,这种压力既有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也有来自于家长、教师沟通和交流中的压力,这种压力会转化为一种负能量积累在学生的体内,长期下来容易让学生性格、情绪发生变化,因此必须要做对学生好负能量的宣导。而体育锻炼需要学生身体全方位的配合,学生在体育运动参与过程中会逐渐减少负能量,将压力宣泄出去,有利于帮助学生疏导心理压力[4]。如部分学校组织大一大二学生参加早操跑步,就是为了让学生从散漫的生活中脱离出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释放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培养正面的积极因素。体育锻炼过程中,会让学生培养起正面、积极的心理,如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形成了互帮互助的团结意识、集体荣誉的班级荣誉感,在体育竞争中学会了“比学赶帮超”,这些都是体育运动对学生的正面影响。而且体育运动中,体育运动的难度对大学生来讲并不高,会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成功体验,如每一次篮球投篮成功、足球的踢入球门都会让学生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获得成功体验。
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应充分做好学生体育运动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加强对体育的认知,了解体育运动的价值,体会到体育游戏的兴趣。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的重点实施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利用体育游戏的优势,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体育教学中,在体育游戏中获得快感,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体育游戏的实施策略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体现在体育教学热身阶段。传统的热身方案通常是教师示范、学生跟着操作的方式,热身动作千篇一律,无法调动学生参与兴趣,而且重复的热身动作也会让学生对体育产生懈怠感。因此,在热身阶段,教师要转变教学思路,积极利用体育游戏的方法,既让学生将身体充分的舒展和活动也让学生感受到新奇感,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5]。如篮球运动过程中,在进行热身运动时可以直接将篮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行进间运球、传球、投球等小游戏进行热身运动,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大学生习惯的游戏类型,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体育运动中。另一方面,体现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体育游戏的设计应结合具体的项目实施,避免重复体育游戏的设计。如田径运动的体育游戏类型较为丰富,教师在体育游戏选择时要不断将游戏丰富,如二人三足跑、跳绳接力、跳袋接力等活动都非常有吸引力。教师要根据课程的安排和学生的实际进行游戏化设计,让学生在体育游戏中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快乐,在体育运动中不断提升个人的能力和水平,帮助学生养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团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体育游戏中学会如何与其他人交往,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必须要坚持以成功为导向,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体育运动的信心进而形成健康的心理。以成功为导向培养学生体育信心非常重要。一方面,体育运动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强度,需要学生付出一定的体能和精力。大学生的精力丰富,学习能力比较强,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对体育教育没有畏惧,没有其他的负面想法,如体育运动的强度比较大,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耽误下一阶段的学习,这些情况都是客观存在的,也是部分学生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的直接原因[6]。因此,体育锻炼过程中教师要做好体育的成功指引,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收获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快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游戏的积极性,同时也要做好体育强度的合理控制,要根据大学生体能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匹配,避免学生体能过度消耗,影响学生体育运动的效果,要避免体育锻炼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体育锻炼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可以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比学赶帮超”的健康心理。体育锻炼过程中,教师通常会组织学生开展具有竞技性的运动,如田径比赛、篮球对抗赛等,这些运动都有很强的竞技性,学生在竞技过程中“比学赶帮超”,在友谊第一的前提下进行竞技,通过竞技来体会成功的快乐,这对于学生未来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如篮球比赛中,教师通常会组织不同院系学生进行篮球比赛,而获胜后的快乐是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当然体育竞技有赢就有输,一旦学生失败要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学生走出失败的阴影,同时鼓励其他院系学生一起帮助失败的学生进步,通过互帮互助的方式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重点是要做好体育锻炼情境的设计,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和降低体育参与难度。大学生体育运动通常涉及比较专业的内容,包括三大球类的标准动作、田径运动中的各类技巧,这些内容都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准确把握,如果不能很好地观察和实践,容易打击学生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情景化的设计关键在于通过多种设计理念,帮助教师降低体育教学的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实践体育内容,激发学生兴趣。以篮球教学为例,篮球的定点投球、行进间运球等技术对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但受制于课堂教学的条件,篮球运动中的技巧性动作虽然有教师的反复指导和示范,但依然有部分学生因为视野、个人注意力等因素无法有效地观摩。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将教学的技术类内容以视频资料、图片的方式进行呈现,通过理论课进行讲解,在课堂中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篮球的技战法等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和主张,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交互式白板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整体的分析和指导,加深学生对篮球技法、战法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可以播放一些比赛视频来加深学生对篮球技战法的兴趣。总之,体育情境设计的关键就是要调动学生的体育兴趣,降低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理解难度。除了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他的情境设计方案,包括场地和器材的合理设计与安排,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和氛围。如教学跳高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将垫子放置成梅花型,像一个花瓣一样,让学生每个人选择2~3片花瓣放在自己的垫子位置上,跳完以后再放回去,通过这种器材的合理设计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愉悦感。
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做好体育锻炼的认知教学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运动观念,形成终身运动的意识。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更多地偏向于体能的训练,认为体育学习就是为了锻炼自身的体育技能,培养目标是未来的运动员,有的学生认为是提升自身体能的方法,主要是让自身身体素质提升,很少有学生认为体育应成为自身未来的一种习惯,是调节自身心理健康的一种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好体育锻炼的认知教育,做好体育观念的渗透。一方面,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融入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帮助学生了解到运动的伟大,了解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展示出来的拼搏奋斗精神、为国争光的奉献精神,通过优秀人员的指引来帮助学生打开体育运动的新思路,提升学生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了解体育运动对人的积极影响,了解体育运动的价值,加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正向认识。另一方面,树立终身运动的理念。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渗透终身运动的理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让学生拓展运动的内涵,将学校体育与自身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如近些年部分高校开展了定向运动的教学,其思路目的就是打破体育就是课堂的传统认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理念,学会如何加强自身运动能力,培养终身运动理念形成运动的习惯,引导学生在运动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体育锻炼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既可以宣泄学生已有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也可以在体育锻炼中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理念,有效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效果。体育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过程中要切实发挥体育锻炼的优势,不断渗透体育正能量,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收获成功的体验,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