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模式探究

2020-03-08 06:06柯洪树
武夷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试卷学科融合

柯洪树

(莆田第二中学,福建 莆田 351131)

开展信息技术和学科融合是教育信息化关注的重点。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们教育信息化任务是要实现全面融合的阶段性发展目标,要求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教学方式与教育模式[1]。几十年来实践和探索需要我们进行有效提炼、及时推广和持续完善。特别年前的那一场疫情下,全国各地开展“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活动,让我们看到了信息技术带来的教育方式的转变,也让我们发现了其中的一些不足。促使我们不断地思考信息技术应该如何更好的与学科之间进行深度的融合。

1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下的教学结构转变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关键在于如何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变,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2]。在过去我们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往往担心知识点讲的不够,讲的不清楚。整节课上都是老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知识环节,而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接收能力。同时没有多元的交流渠道,使得学生能够把读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的和老师以及同学们共同分享。这种共同协作的途径的缺失不单单是让学生失去与人互助合作的机会,更是让整个学习变成是一个人的“战斗”。近年来这种教学模式纷纷被新的教学结构所取代,如图1所示。

图1 课堂教学结构的改变Fig.1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classroom teaching

在这种模式下,整个教学被分成课前预习——课中探讨——课后反馈三部分。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在课前他们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视频材料或者网络资源自主安排学习的时间和内容,有针对性的补充知识的薄弱处。在课堂上带着问题一起共同思考和辩论,引起思维的碰撞,激发学习的兴趣。课后形成的结论和产生的困惑可以第一时间发送给老师,进行深入的讨论。老师的角色也不再是简单的讲授者,而是转变成一个引领者,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去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和他们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这整个过程中强调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全体的共识,学生的主体性更是得以突出,最终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2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下的课堂转变

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习,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无声的引导。同时要做到真正的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个性的发展,我们必须充分掌握学情,这就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应用。通过它支持教学结构的更新,支持教学内容的变革,从而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2.1 教学决策数据化

传统教学中学生对学情的了解以经验为主。而我校近几年来先后引进了包括极课大数据在内的多种软件工具,让老师能够在课前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和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了清晰的认识。这样不但保证了在授课的过程中能够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困惑所在,更是把时间节省下来用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同时教师使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库,通过及时推送“微课”,不但解决了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更能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难点。众所周知,没有庞大的资源库,就难以让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更不可能有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3]。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面对这些资源的时候可以对其中的任何一个知识细节进行反复的观看和思考,而不是被迫去重复倾听老师们所认为的难点,最终实现真正的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同时学生所关注的难易点,还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收集起来,成为教师备课的最新依据,增加教学的有效性。而数据化的采集不但能够纵向反应不同阶段的学生教学薄弱点,更是能在横向比较不同学年在校学生的得分情况,为后期的教学方向和试卷检测做出精准指向。

2.2 试卷讲评精准化

相比与平时的教学过程,许多老师往往更害怕试卷讲评课,因为一不小心就会变成教师的个人表演。对考试的分析无法全面到位,往往都是老师把自己讲解方法向学生进行全盘灌输,而无法对学生的思维观念产生冲击。老师更是没有办法对同学的错误源进行分析,达到通过考试来检验学生思维漏洞的效果。大多数学生只知道正确的解题方法,却无法结合自身进行有效运用。学生被动学习,听课效率大打折扣,更是会出现一听就过,下次还是同样犯错的局面,产生“听和没听一个样”的厌烦抵触心理,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信息技术的应用则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2.2.1 全真模拟

通过“先批改后扫描”,将学生的解答痕迹、教师的批改痕迹都保留下来,与高考的改卷效果相吻合,让每一场的考试都是高考的全真模拟,学生能够便利在电脑上看到自己试卷的电子版本,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解答内容和解析过程,最后提出更高的要求。

2.2.2 互动评价

每次考完,通过信息技术我们都能得到整张试卷的所有有效信息,包含每个同学的答题情况。我就可以针对性的安排学生进行解答,根据不同的难度邀请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解题过程的演示,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学生的思维习惯是更加接近的,所有会有更多的思维碰撞,帮助其他同学更好的理解问题。而在关键的历史论述题中,我会把不同分数段的典型学生的答案展示在屏幕上,要求全班同学给这些答案打分,并说明打分的依据,最后亮出老师的分数,观看是否吻合,并说明理由。通过这种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整节课充满了生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师生之间双人或多人交流。信息技术的实时互动等特征,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变革内容,建构自己的意义世界[4]。学生掌握课堂主动权,老师只需做好前期组织和后面的引导、归纳。教师摆脱传统定位,变“灌输”为“引导”,变“教授”为“启发”,成为亦师亦友的同伴。

2.2.3 建立个人成长档案。

档案袋不单单是要关注学生所做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他们在做出自己决定时所使用的策略[5]。每次的考试和练习卷的信息都储存在电脑里,按照学科和时间分类整理,老师和学生都可以清晰的看到,可以节省大量的翻找试卷和分析错误的时间,可以直面问题并相应解决。极课大数据系统里还能整理错误率比较高的题目自动生成一份卷子和推送同类型的题型,让学生直面不足,做到有错必纠。还能找出各班之间的薄弱点进行定点突破,做到精准定位,补齐短板。现阶段这已经成为一线老师开展补缺补漏活动,以及考前高分冲刺的有效辅助手段。

2.3 课堂学习高效化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我们把老师从知识传播和收集各类数据的大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可以专注知识点的突破、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关注个性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提供更多的知识信息,而学生通过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并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学生也可以随时提出问题,发送给老师,就算是一时错过也有系统纪录在册,方便老师整理和观看。对传统课堂形态是一种极大的突破,学生不是满足做一个信息的接收者,而是主动发送信息,并能够及时收到反馈信息。变教为学,学为主导。课堂上,除了有“听讲”,更多的是“独学、对学、群学”和“自主、合作、探究”。导学预习、学后再教、共同讨论、成果展示已成为课堂常态,学生的学习、实践和交流等能力明显提升。

3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下的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只能是工具和手段,要让他们服务于我们的教学改革。教育信息化它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今后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会频繁出现,也是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产生的肥沃土壤。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形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精准定位,高效引导,把学生从繁重的学习负担中解脱出来。但在利用信息技术同学生开展交流合作、探究建构与个性化发展等方面仍然能力欠缺[7],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有些教师把课堂变成了“信息技术满堂灌”。信息技术出发点是为人进行服务的,不能为了让自己的课变的更加的“高大上”,拼命增加新技术和新效果,结果变成了信息技术的展示课,而不是教学课。第二、部分教师找不到学科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点。信息与学科的融合不是简单的把两者叠加,在于两者的有机结合,使其成为整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或形成一个新的统一体[8]。学科特色不同,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不尽相同,如何找到与各自学科最契合的信息展示法,需要老师结合自身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不能只是简单的抄袭和罗列,这样也会失去学科自身的特点所在。只有通过深挖学科特色,然后再运用信息技术去扩大,去升华。

猜你喜欢
试卷学科融合
【学科新书导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超学科”来啦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