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羽婷
摘 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这对于培养出具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微电子技术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战略意义。本文依据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详细分析了本专业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关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几点改革方案,并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性实践。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建设应当围绕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专业特色,通过制订适用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验体系和教学计划,突出集成电路工艺与设计实践环节,进而有效地提高实验和实践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一、课程建设改革的目的与任务
结合集成电路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总体就业前景和对人才的需求结构。根据我国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的现状和发展需求,通过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建设进行改革,重点强调工程实训与创新实践,在课程教学中体现“激发兴趣、夯实基础、引导创新、全面培养”的教学方针。重新规划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以集成电路工艺与设计为重点,设置课程群,构建新的科学的课程体系,突出特色,强化能力培养。
二、课程建设改革的具体内容
人才培养目标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偏工程为宗旨,培养具有扎实的微电子技术领域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能从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工艺制造以及相关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以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工艺、电子器件和半导体材料、光电子技术应用等方面为专业特色进行课程建设改革,具体的改革内容如下。
1.课程设置。首先,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按需设课,明确设课目的,并注意专业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之间的衔接与学时比例,加强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电路工艺方面的课程设置,突出微电子技术方向的特色,明确专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将相关课程设置为课程群,通过相关课程的有效衔接,突出能力培养。其次,随着电子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注重本专业课程设置的不断更新和调整。
2.教学方式。首先,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训练,注重讲课、实验、考试及课下各个环节的相互结合,即课堂与课下相结合,讲课与实验相结合,平时与考试相结合。其次,讲课中注重讲解和启发相结合,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实验中注重方法和原理相结合,知识和能力相结合;考试中注重面上与重点相结合,概念与计算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重点开展课程的网络化建设,将相关实验课程的教学录像上网,通过网络教学加强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培养和提高。第三,注重双语课程的开设与优秀经典教材的使用相结合,双语课程与国际该课程接轨。
三、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标准
1修订教学大纲,选用规划教材
对教材的规划以及教学大纲的修订是每一个学科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核心与重点。对于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专业来说,其教材的规划与教学大纲的修订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其一,要保证学科知识的前瞻性,所选择的教材应该多从国家级教材中进行选择,并注重教材内容的新颖性、前瞻性,同时还要注重核心课程与相关课程的配套,体現出相互促进发展的课程特点。
其二,要确保规划教材内容的独立性,无论是核心课程,还是相关课程,应该注意专业知识点的有序衔接,避免内容重复。
其三,对于教学大纲的修订,应该尽量化简去繁,删除掉冗余、与学生发展情况不符的知识点,并增设重点知识点的应用学习的课时数,并按照教学大纲合理的对电子教案进行及时的修改。
2形成讲座、教学、实验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会直接决定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一般来说,高等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大致分为课堂教学、实验探究、讲座等三种形式。教学模式的选取通常需要考虑到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是市场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实际要求,这也是高校在制定教学模式中必须要深入调研的课题之一,一般来说,高等院校需要对本地大型、中型、小型企业分别进行企业调研,要了解到该领域内核心技术是什么,也要了解到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一般性要求是什么。既要把握领域内精尖人才的输送,也要保证实用型人才的广泛培养。
另一方面则是要考虑到教育改革背景下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目的,结合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定位进行课程综合化及教学模式改革,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验教学采用任务书式实验模式,并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方式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形成了讲座、教学、实验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并且每门核心课程有充分的实验课程支撑。
3专业课程体系的特色
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的特色课程体系必须要体现以下特征:
第一,体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做到公共基础教育有实效,专业基础教育扎实,专业方向可持续发展。
第二,必须要包含丰富的基础知识,在海量数据的教学环境下,专业知识应该充分的保证基础知识的相互连接,尤其应该强化计算机技术知识、高等数学理论、物理应用与设计知识,进一步的强化学生的物理思维、数学思维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
第三,必须要突出专业的特异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这就造成了该学科具有较强的学科交叉性,其专业的融合力和包容力十分显著。因此,在课时时间足够的前提下,应该保证学科基础知识的广度,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课时分配上,保证实践环节课时,强化实验训练,培养学生较强的实验能力。
结语
学科的系统发展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需要高校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通过对市场的需求和学院的培养能力进行综合的考量,逐步的合理和优化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课程体系,从而实现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电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一婷,李新,关艳霞,等。突出专业特色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J].高教学刊,2016,(7):74-75.
[2] 李新,刘一婷,揣荣岩,等。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6,(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