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众望 吴佳敏
摘 要 本研究采用经典双任务范式、结合Stroop范式以探究对于利他或利己信息注意偏向的抑制是否会消耗自控资源引起自我损耗效应。结果显示,利他组和利己组被试在Stroop变式任务中的正确率显著高于中性组,且利他组在经典Stroop色词检测任务中的正确反应时要显著长于中性组。结果表明,个体对于利他信息注意的抑制需要消耗自控资源且引发自我损耗效应,而对于利己信息注意的抑制不消耗自控资源而未引起自我损耗效应;双任务范式中双相关自控任务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 自控资源;利他;利己;注意偏向;双任务
分类号 B848.4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20.03.004
1 引言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会面临是否帮助别人的抉择,这种冲突一方面来自于本能的自身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来自于社会道德的约束,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于社会和受助者来说,其积极作用显而易见,并且长期以来,利他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何为利他?Trivers根据行为的结果,指出利他是使受助者获益而同时会让利他者受到损失的一种行为(刘晓敏,2000;Trivers,1971)。从利他的类型可以划分为亲缘利他和互惠利他,亲缘利他是主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不含有直接功利性目的,例如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互惠利他是指互惠利他者帮助别人是期望未来自己需要帮助时可以得到回报,例如“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互惠利他类似某种期权式投资,互惠利他对于实行利他行为的当下来说,利他者是以付出为先的。另外一种则是纯粹利他,主观上不追求任何回报只是付出的利他行为,其真实性仍有争论(叶航,2005)。从利他的内部动机来看,Baston认为动机是难以直接测量的,利他的最后目的是为了自己获益,则是一种利己性的利他,而最后目的并非是为了自己获益,只是利于他人,则为利他性利他(Baston,1987;Baston,2008)。然而,只要做出利他行为时是会使得我们花费额外的时间、努力、金钱等,这就使得选择利他行为需要进行自我控制。正如学者观点,个体常常在利他行为发生时,压抑利己的内部冲动,产生的这种冲突就需要自我控制,而自控失败时,个体自私的冲动就占据主动(Martinsson,Myrseth & Wollbrant,2010)。并且一般情况下,个体的利他行为通常是一种受主观意识控制的行为(Xu, Bègue, & Bushman, 2012)。因此,一般认为,自我资源的减损会由利己冲动占主导,相应减少利他行为发生。
自我控制(selfcontrol)是指个体自主调节行为、情绪、思维等,并使其与自我价值、社会期望和道德规范保持一致的心理功能,它可以抑制特殊的行为、情绪、思想等,例如抑制愤怒情绪、抵制冲动消费、 克服行为习惯等(Baumeister, 2010; Baumeister & Tice,2007;Kopp,1982)。自我控制本身也是复杂的,由先天素质与后天文化、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所以,自我控制有时指的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行为,還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关元, 何嘉梅, 2018)。Baumeister等人提出的自控资源模型(the resource model of selfcontrol)认为自我控制能力是有限的,就如同身体肌肉运动消耗葡萄糖一样,进行类似的自我控制活动也需要消耗一定能量,这种作用于自我控制的有限能量即为自我控制资源(Baumeister,Bratslavsky,Muraven, & Tice,1998;Baumeister & Heatherton,1996)。当人们完成自我控制任务或类似活动时就会消耗一定的自我控制资源,甚至自我控制资源会呈现亏损甚至衰竭状态,从而导致之后自控行为或任务完成质量下降或失败,这种现象称为自我损耗效应,此时的状态被称为自我损耗(ego depletion)(Hagger, Wood, Stiff, & Chatzisarantis, 2010)。同时, 这种自我损耗会引发个体的意志力减弱,而意志力的减弱会反过来弱化个体的自我控制,进而影响到个体做出利他行为(高科, 李琼, 黄希庭, 2012; Baumeister, 2014)。DeWall, Baumeister, Gailliot等人2008年以成人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中就发现,自我损耗后个体更少有利他行为倾向。而任俊等人对于自控资源损耗的实证研究中也表明当个体处于自我损耗状态下,个体减少了利他行为,并且倾向于利己(任俊,李瑞雪,詹鋆,刘迪,林曼,彭年强,2014)。在费定舟等人关于利他的研究中,以自我损耗为自变量探讨其对于利他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高自我损耗的个体比低自我损耗的个体表现出更少的利他行为,这表明自我控制资源损耗会对利他行为产生不利影响(费定舟,钱东海,黄旭辰,2016)。一般认为,利他行为发生之前,行为者需先注意到环境中的利他信息,之后抉择是否实施利他行为。聂衍刚等人的研究结论得出个体对于利他信息存在注意偏向,具体表现为注意警觉,而对于利己信息的注意偏向,具体表现为注意回避(聂衍刚, 刘莉,曾燕玲,2015)。那么,若个体对于利他或利己信息的注意偏向进行抑制,是否会导致自我控制资源的损耗?注意的抑制是一种自控的表现形式,需要消耗自控资源,而注意的分配则是消耗认知资源,的确,有时自控资源与认知资源之间是会相互影响(黎建斌,2013)。然而,Moller于2006年进行的研究指出在外部压力迫使个体做出自我控制的情况下(如在实验室中,饥饿的被试面对可口的巧克力,被要求只能看而不能品尝它),个体需要更多的自我控制,也会消耗更多的自我控制资源;相反,在非外力压迫下,个体由内部动机自主控制的行为,则消耗更少的自我控制资源。这一结果在Muraven等人的研究中也被证实,就自我控制而言,被迫要求控制的被试较之于自主控制的被试,在之后的自我控制任务中表现更差、更糟(Muraven, Rosman, & Marylène, 2007)。除此之外,Martela等人研究结果认为自主控制不会消耗自我控制资源,相反会进一步激发人们的积极行为表现(Martela, Dehaan , & Ryan, 2016)。学者对于利己与利他信息的注意似乎持不同观点,有研究者认为对于利己相关的事宜是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即关注利己信息是自动化的;而对于利他一类的信息,则是社会化后才掌握的规则,所以并不是自动化的,是深思熟虑的有意识加工。一般情况下,个体的利他行为通常是一种受主观意识控制的行为(Xu,
Bègue, & Bushman, 2012),而自动化无需自我控制,因此不会消耗自控资源。另一种则是认为个人利益最大化符合“理性人”假说,是先天的优势反应;利他也不过是为了避免责罚或者获得某种奖励,是后天社会规则下建立的条件反射(潘彦谷,刘衍玲,冉光明,雷浩,马建苓,滕召军,2013)。然而自控理论则认为,对于这种优势、习惯化反应的抑制都会消耗自控资源,不论先天与否(Baumeister & Heatherton,1996)。面对这种争论,究竟是什么样的结果,本研究将对其进行探究。
研究自我控制的常用实验范式为双任务(dual-task)范式。被试需接连完成两个需要自控的任务,即使两个任务并不是同一种类型的任务,也会使得第二个任务的表现变差(Muraven, Baumeister, 2000)。然而,国内学者认为双任务范式中的两项任务必须是不同类型的、不相关的两种自控任务(如做出抉择和情绪控制)(谭树华,许燕,王芳,宋婧,2012)。例如,董蕊与张力为在研究运动员自我损耗实验任务的探讨中,使用的双任务范式,任务一是视频语词干扰任务,任务二则是Stroop色词任务(董蕊, 张力为, 2013)。 的确,国内外多数学者在使用双任务范式时,任务一与任务二多是不同类型的任务。然而这是否意味着同种类型的双任务就不易造成自我损耗的效应?根据Baumeister及其同事几十年的研究发现,双任务范式中第二项自控资源损耗的检测任务多为经典Stroop色词任务,表现为损耗组的色词任务成绩明显不如对照组(Baumeister & Vohs, 2016)。董蕊与张力为在检测传统语词干扰任务在大学生运动员中损耗效应时,也使用了经典Stroop色词任务作为自我损耗的检测任务(董蕊, 张力为, 2013)。另外一些学者也在自控损耗研究中以经典Stroop色词任务作为检测任务(孙利红, 张力为, 2014; 阳海英, 张力为, 2015)。目前,对于双任务中操作的误解是两项自控任务必须是完全不相关,而张国礼和张力为已经提到并非是不相关的两项自控任务(张国礼, 张力为, 2017)。 本文使用该任务类型的原因是,双任务范式是用来探究自我控制相关研究的必要范式,而本文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检测对于利他、利己信息的抑制是否消耗自控资源,而Stroop任务一般作为检测自控资源消耗与否的任务。同時,此两项双自控任务不是完全不相关,自控任务一是任务二的变式。
综上所述,本文准备解决两个问题。其一,对于利他或利己信息的注意偏向进行抑制会否消耗自我控制资源;其二,验证在双任务范式中,是否同种类型的任务一与任务二也能作为研究自我控制的任务进行使用。本研究假设1认为,对于利他或利己信息注意偏向的抑制需要消耗自控资源,表现在双任务中的任务二上成绩会欠佳,差于非损耗组;同时假设2认为,同种类型的双任务依然具有可行性,表现为任务二中可以检测出自控资源损耗。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随机选择在校大学生100名,年龄21.34±2.01(M±SD)岁,并将被试随机分配到自变量的三个水平中,其中利他组34人(男生17人,女生17人),利己组32人(男生17人,女生15人
),中性组34人(男生17人,女生17人),所有被试的视力或矫正正常,非色盲,均为右利手,无精神疾病或器质性引发的各种疾病,未参加过类似实验,实验结束后会给予被试小礼物。
2.2 实验设计
采用单因素三水平的组间实验设计,自变量为组别(任务一中,仅利他词的为利他组,仅利己词的为利己组, 仅中性词的为中性组),因变量为任务二——经典Stroop任务的成绩(正确按键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2.3 实验材料
2.3.1 词汇选择
主试实验前通过文献和词典,首先选择生活中的有利他含义和利己含义的四字词各31个,中性含义词42个,再随机请30名心理学专业硕士生(不参与正式实验)对挑选出来的利他词、利己词、中性词的利他利己程度进行一维两极的7级评定(1代表完全利己,7代表完全利他,数字越小越利己,越大越利他)以及熟悉度进行5级评价(1代表完全不熟悉,5代表完全熟悉,数字越小越不熟悉,数字越大越熟悉)。最后根据这30名硕士生的评定,分别选择均值大于5.5的高分利他词15个,均值小于2.5的低分利己词15个,同时选择均值在3.5~4.5的中性词25个,三类词的熟悉度相近,利己词(利己程度:M=1.91, SD=0.59, 熟悉度: M=3.91, SD=0.98), 利他词(利他程度:M=5.54,SD=0.52,熟悉度:M=4.04,SD=0.60),中性词(利他程度:M=3.83,SD=0.70,熟悉度:M=3.56,SD=0.95)。对利他词、 利己词、 中性词的利他程度进行F检验,F(2,27)=268.59, p<0.001,利他词的利他程度显著高于中性词(p<0.001), 利己词的利他程度显著低于中性词(p<0.001)。对利他词、 利己词、 中性词的熟悉程度进行F检验,F(2,27)=2.47,p>0.05。
2.3.2 经典Stroop任务材料
采用 E-Prime 2.0 编制Stroop任务实验程序。若色词匹配,如出现蓝色的“蓝”字,则被试按F键;若不匹配,如出现红色的“黄”字,则按J键。本材料共 240张白底图片,红、蓝、黄、绿四种颜色各 60 张,四个字也各出现 60 次。颜色与字义匹配有 80 张图片,不匹配的有 160 张。刺激随机呈现在白色背景的显示屏中央,注视点“+”呈现时间为500ms,每个刺激呈现时间为 1500ms,空屏间隔 700ms。被试超出呈现时间 1500ms 还未做出反应则记为错误,并自动进入下一个试次。反应总次数为 240 次,约 10 分钟。
2.3.3 变式Stroop任务材料
我们采用 EPrime 2.0 编制Stroop任务实验程序。经典Stroop实验材料是颜色字的字义与书写颜色之间的匹配或冲突;据此改编任务材料,用红、蓝、黄、绿不同颜色书写利他、利己、中性词,形成变式Stroop任务材料。
2.4 实验程序
采用双任务实验范式,被试在电脑上进行实验。首先被试随机分配到三组,执行任务一即变式Stroop任务,对利他、利己、中性三水平组中的词颜色判别,随后完成任务二即经典Stroop色词任务,来检测个体自我控制资源损耗。
任务一:采用三种类型的词语(利他、利己、中性词语)取代经典Stroop任务材料中颜色词语,采用红绿蓝黄四种颜色书写,然后要求被试又快又准对词语颜色进行反应,此任务的E-Prime程序中分为练习和正式实验两个阶段,如图1所示。
图1 任务一实验流程
练习阶段:选取中性词语10个(不出现在正式阶段),随机呈现。要求被试对书写词语的颜色进行按键反应,该部分会反馈按键正确与否。键盘上的反应键与颜色的关系是:绿色—F键、红色—G键、蓝色—H键、黄色—J键,练习阶段共40 trials。
正式阶段:被试练习后,按Q键开始正式实验。首先,在电脑屏幕的中央呈现一个“+”注视点600ms,之后屏幕上随机出现带有颜色的词汇利他组(利他词语)、中性组(中性词语)、利己组(利己词语),词汇呈现2000ms,空屏500ms后进入下个trial;要求被试对词汇颜色进行按键反应,共60个trials。
任务二:紧接着三组被试均参加经典 Stroop色词任务以检测自控资源损耗。指导语如下:接下来屏幕上呈现有颜色的汉字,该汉字将逐个随机呈现,请判断字体颜色与字义是否一致,一致按F键,不一致按J键。图片呈现的速度较快,请尽快做出正确的反应,如在呈现的时间内未做出反应会被计为错误。如果您已经明白上述指导语请按空格键开始练习,熟悉这个过程后按Q键进入正式实验,如图2所示。
图2 任务二实验流程
2.5 统计处理
筛除无效数据后(将被试规定时间内反应错误的数据剔除,未反应的视作错误反应,同时剔除三个标准差外的反应时数據),以组别为自变量,正确按键反应时和正确率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任务一中三组被试的反应时与正确率分析
通过上表可知,三组被试在任务一中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而正确率差异显著,经事后检验可知被试对利他词汇、利己词汇的反应正确率要显著高于中性词汇(ps<0.05),即为在反应时差异不显著的情况下,正确率明显高于中性词汇,表明被试对利他词汇、 利己词汇存在注意偏向, 这与以往研究中被试对利他、 利己信息存在注意偏向的结论相一致(聂衍刚, 刘莉, 曾燕玲, 2015)。
3.2 任务二中不同组别被试的反应时与正确率分析
通过上表可知,三组被试在任务二上的正确率差异不显著,反应时差异显著,经事后检验可知利他组按键反应时要显著慢于中性组(p<0.001),利己组的按键反应时要显著快于中性组(p<0.01)。总的来说,被试对利他信息注意偏向的抑制会影响到任务二上的反应,表现为需要更长时间做出按键反应,即任务一中对利他信息注意偏向的抑制需要自我控制资源参与,消耗了自控资源,产生了自我损耗效应,这进一步佐证和扩展了前人的研究结论,即需要意志力参与的活动会消耗自我资源(Baumeister,2014)。而对利己信息注意偏向是一种自动化的,几乎不需要意识参与对其进行抑制。可从任务二中表现看出,利己组被试按键反应时要显著快于中性组(p<0.01),表明任务二中利己组未消耗自控资源进而未表现出自我损耗效应。
4 讨论
4.1 利他、利己信息注意偏向与自控资源消耗
个体对任务一中词汇进行颜色判断中,当对于利他信息、利己信息、中性信息反应时不存在差异时,利他组与利己组个体正确率均显著高于中性组,这表明个体对于利己、利他信息的确存在注意偏向,符合前人研究结论(聂衍刚,刘莉,曾燕玲,2015)。而在任务一中,实验要求个体对字体颜色进行反应,因而被试需要有意识控制对于利他或利己信息的注意偏向,这就需要消耗自控资源。而在任务二中,发现三组正确率差异不显著时,利他组反应时显著慢于中性组,表明对于利他信息注意偏向的抑制确实损耗了自控资源;正如自控双任务范式认为,前一个自控任务消耗自控资源会对之后自控任务产生自我损耗效应,这可以通过经典Stroop任务进行检测,若经典Stroop任务中实验组反应时慢于对照组,则说明检测到了自控资源的损耗,反之不然(董蕊, 张力为, 2013; Baumeister, Vohs, 2016; Muraven, Baumeister, 2000)。而本实验任务二中利己组反应时却显著快于中性组,利己组并没有表现出自控资源损耗。因而,本研究结果部分验证了假设1,即对于利他信息注意的控制会导致自控资源的损耗,而对于利己信息注意的控制不会损耗自控资源。对于利他组与利己组出现不同损耗结果,可能的原因是,个体对于利他信息与利己信息的注意偏向成分并不一致,表现在注意偏向的时间进程上出现偏差。利他信息的注意偏向可能是注意解除困难,因为在抑制其注意偏向时会消耗较多自控资源;利己信息注意则是注意定向,一种自动化注意加工,因而对其加工的内容不需要明显抑制,也就几乎不消耗自控资源。个体对于利己信息的注意偏向进程呈现为注意定向, 正如前人研究结论所述注意定向通常不需要专注或意识的参与(Cisler & Koster, 2010)。
另外,前人研究结论中指出,个体对于利己信息具有先天倾向性,呈现自动化;而对于利他信息的关注则是后天习得社会规则后的顺应行为,这种行为与自身利益相冲突,因而在注意时需要更多的自控资源来克制利己倾向(董蕊,张力为,彭凯平,喻丰,柴方圆,2013)。
4.2 双任务范式中的启示
本研究双任务中,任务二采用经典Stroop色词任务,而任务一则采用其变式,二者属于同种类型任务。由任务二结果看出,用于检测自控资源损耗的敏感性任务工具——Stroop色词任务,检测出自控资源损耗,验证了研究假设2。有学者认为,双任务范式中应该使用不同类型的两个自控任务,一是排除熟悉和无聊等可能,二是表明不同类型控制任务共用同种自控资源(董蕊,张力为,2010)。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个体通常重复着相同的工作、学习等,一个注意力的集中控制后是另一个注意力的集中控制。张国礼与张力为的研究也证实双不相关自控任务不具有普适性,相关的控制任务才具有引发自我损耗的启动效应(张国礼,张力为,2017)。如果只是双不相关任务才引发自我损耗,那么其生态效度是不佳的(张国礼, 曹美, 仇悦, 2017)。前人在关于双任务范式研究中也指出该范式的本质是,但凡需要自控参与的任务皆会损耗自控资源,且即使双任务范式中前后两种任务是不相关的、 不同类型的任务, 也会使自控资源发生损耗(Muraven & Baumeister, 2000)。所以,本文研究结果也为同种类型双自控任务可行性提供了实证依据。未来研究,应该采用更加具有生态效度的实验任务类型,如将熟悉性与之分离。
4.3 自控资源损耗的缓解
自控资源损耗往往会导致自控失败,而自控失败会带来一些严重的影响, 例如酒精成瘾、药物滥用、成绩不良、饮食障碍等;还有会给他人带来伤害和打击,例如性疾病感染、意外怀孕、吸毒、赌博等(Baumeister & Tice,2007)。可见,如何减少自控资源损耗或补偿意义匪浅。而通常减少或补偿损耗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坚持锻炼身体等提高个体本身的自控素质;适当休息或是补充能量;提高自控资源的使用效率等(董蕊,张力为,彭凯平,喻丰,柴方圆,2013)。
本研究结果表明,个体对于利他信息的注意抑制会导致自控资源损耗,而对利己信息的注意抑制几乎不消耗自控资源。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利己信息的注意是自动化的,因此几乎不需要个体有意识进行抑制,而利他信息的注意需要个体的意识参与以及有意识抑制。
基于此,可通过培养个体利他意识,使得利他意识逐步习惯化、自动化来减少自控资源损耗。
例如通过仪式化行为等方式培养利他意识,也就是利用一些正式而可重复的意义行为或活动逐步增强个体的利他意识(冉雅璇,卫海英,李清,雷超,2018)。另外,鼓励个体积极关注利他信息,避免回避、抑制注意利他信息可以缓解或减少自控资源损耗,从而减少自我损耗后效应的发生(詹鋆,任俊,2012)。正如在社会生活中, 每个人或多或少地会遇到需要帮助的环境信息,而时下流行的处理方式是避而远之,这样有意识地回避利他信号,可能为之后的自控失败埋下了 “病因”。
5 结论
个体对于利他信息注意的抑制的确会损耗自控资源进而引发自我损耗效应,而对于利己信息注意的抑制并不会损耗自控资源;在研究自我控制的双任务范式中,使用同种类型的双自控任务依然有效。
参考文献
董蕊, 张力为(2010). 运动员的自我损耗: 干扰任务的实验方法探讨.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5(6), 541-545.
董蕊, 张力为, 彭凯平, 喻丰, 柴方圆 (2013). 自我损耗研究方法述评. 心理科学,36(4), 994-997.
费定舟, 钱东海, 黄旭辰 (2016). 利他行为的自我控制过程模型:自我损耗下的道德情绪的正向作用. 心理学报,48(9),1175-1183.
关元, 何嘉梅 (2018). 自我控制:内涵、理论及展望. 心理技术与应用,6(2), 118-128.
高科, 李琼, 黄希庭 (2012). 自我控制的能量模型:证据、质疑和展望. 心理学探新,32(2), 110-115.
刘晓敏 (2000). 亲社会行为与利他主义. 心理学探新,20(3), 59-63.
黎建斌 (2013). 自我控制資源与认知资源相互影响的机制:整合模型. 心理科学进展,21(2), 235-242.
聂衍刚, 刘莉, 曾燕玲 (2015). 道德自我对利己和利他行为倾向的注意偏向. 心理与行为研究, 13(5),678-683.
潘彦谷, 刘衍玲, 冉光明, 雷浩, 马建苓, 滕召军 (2013). 动物和人类的利他本性:共情的进化. 心理科学进展,21(7), 1229-1238.
任俊, 李瑞雪, 詹鋆, 刘迪, 林曼, 彭年强 (2014). 好人可能做出坏行为的心理学解释——基于自我控制资源损耗的研究证据. 心理学报, 46(6), 841-851.
冉雅璇, 衛海英, 李清, 雷超 (2018). 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类仪式:一种意义深远的重复动作. 心理科学进展, 26(1), 169-179.
孙利红, 张力为 (2014). 运动领域中动机对自我损耗的影响.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48(8), 69-75.
谭树华, 许燕, 王芳, 宋婧 (2012). 自我损耗:理论、影响因素及研究走向. 心理科学进展,20(5), 715-725.
叶航 (2005). 利他行为的经济学解释.经济学家, (3),22-29.
阳海英, 张力为 (2015). 社会比较与运动员自我损耗:自主选择的调节作用.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49(8), 57-63.
张国礼, 曹美, 仇悦 (2017). 自我控制引起自我损耗研究述评. 心理技术与应用,5(6),353-358.
詹鋆, 任俊 (2012). 自我控制与自我控制资源. 心理科学进展,20(9), 1457-1466.
张国礼, 张力为 (2017). 自控损耗忽略的内容:自我控制的启动效应. 心理学探新,37(5),423-428.
Batson, C. D. (1987). Prosocial motivation: Is it ever truly altruistic?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 65-122.
Batson, C. D. (2008). Empathy-induced altruistic motivation. Prosocial Motives, 27(3), 15-34.
Baumeister, R.F. (2010). Ego depletion and self-regulation failure: A resource model of self-control. Alcoholism Clinical & Experimental Research,27(2), 281-284.
Baumeister, R.F. (2014). Self-regulation, ego depletion, and inhibition. Neuropsychologia,65, 313-319.
Baumeister, R.F.,Bratslavsky,E.,Muraven,M., & Tice,D.M. (1998). Ego depletion: Is the active self a limited resour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4(5), 1252-1265.
Baumeister,R.F., & Heatherton,T.F. (1996). Self-regulation failure: An overview. Psychological Inquiry, 7(1), 1-15.
Baumeister, R.F., & Vohs, K.D. (2016). Misguided effort with elusive implications.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A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11(4), 574-575.
Baumeister, R.F., & Tice,V.D.M. (2007). The strength model of self-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6(6), 351-355.
Muraven, M., Rosman, H., & Marylène,G. (2007). Lack of autonomy and self-control: Performance contingent rewards lead to greater depletion. Motivation and Emotion,31(4), 322-330.
Trivers, R.L. (1971). The evolution of reciprocal altruism.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46(1), 35-57.
Xu, H., Bègue, L., & Bushman, B. J. (2012). Too fatigued to care: Ego depletion, guilt, and prosocial behavio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8(5), 1183-118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go Depletion and Attention Bias of
Altruistic Information,SelfInterested Information
YANG Zhongwang; WU Jiamin
(School of Psychology,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00,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uses the classical dual-task paradigm, combined with the Stroop paradigm to explore whether the suppression of altruistic or self-interested information bias will consume self-control resour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rrect rate of the altruistic group and the self-interested group in the Stroop variant task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neutral group, and the altruistic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e neutral group in the correct response time of the classical Stroop color word detection task.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individuals inhibition of altruistic information needs to consume self-control resource, while the inhibition of self-interested information does not.
Key words: self-control resource; altruism; egoism; attention bias; dual-task
附錄
实验中用到的词汇:
利他词:助人为乐、舍己救人、见义勇为、一心为公、舍生忘死、奋不顾身、公而忘私、雪中送炭、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拾金不昧、先人后己、大公无私、救人水火、鼎力相助
利己词:事事为己、谋取私利、利己主义、自私自利、独善其身、落井下石、谋财害命、仗势欺人、卖友求荣、贪得无厌、见利忘义、假公济私、不仁不义、唯利是图、损公肥私
中性词:坚硬石头、长长板凳、纸盒包装、乌黑头发、组织形式、喜庆红色、高大树木、会友客厅、一草一木、精美书包、塑料容器、明亮电灯、整把钥匙、热闹马路、真皮沙发、光滑纸张、跳绳皮筋、大衣口袋、实木箱子、宽广土地、楼梯扶手、仓储管理、只字片语、开发利用、木质货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