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凌,46岁,非虚构作家,记者出身,特稿成名。他写矿难、写地震、写SARS后遗症、写尘肺病……他写所有应该被听到却被忽略的声音。从2015年春天开始,袁凌花了4年时间,跑遍全国21个省市和自治区,探访140多个孩子,他们中有贫困的大病儿童,失学、随迁、留守儿童……他将孩子们的生存条件和心灵状态记录下来,写成了新书《寂静的孩子》。
在浙江衢州的一间出租房里,袁凌接触到第一个孩子。他得了一种再生障碍性贫血,比白血病还要难治。如果认真治疗,需要用到免疫球蛋白,每一支都得几百元钱,每天都得打好几支。他们家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就靠爸爸打工。父母已经不想给他治病了,孩子是知道的。“他那么小,却有种知天命和哀而不伤的态度。他的沉静中有一种让人感动,又让人难过的东西,当时给了我强烈的印象。”
袁凌出生在陕南秦巴山区,父亲是第一代知识分子,但一辈子都在乡镇医院里打转,母亲是文盲。哥哥一直在打工,姐姐只上了一年学,现在是家庭主妇。只有袁凌从小是个学霸,“宁愿自己摔伤,也不愿意课本受损伤”。1996年,袁凌考上了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那年,《重庆晚报》发出工作邀请时,袁凌只问了一句:“你们那儿有没有农村?”对方说:“我们这儿到处都是农村。”于是,袁凌在重庆正式入了行。
随后的20年里,他反复在出走与回归的折返跑里。他甚至在家乡买了个破旧的土房子,一度打算不再出来了。“我有一种特别大的负疚感,我是那个地方出来的人,那儿是哺育我的乡土,埋葬了我的亲人,我一定要把那个地方的事情写得差不多,我才能去寫外面的事情。”2016年,在家乡的土屋里袁凌写出了两本书。一本叫《我们的命是这么土》,有关当下中国乡村的命运档案。还有一本叫《世界》,家乡的人是这本书的主角,有以哭死人为业的“歌郎”,有同山林搏斗的伐木工……
问他:“这类报道做多了,会背负上原本不属于你的责任吗?”袁凌回答说:“人性这个东西,很难说哪个责任是属于你,哪个责任是不属于你。有些事情天远地远的,但你做了非虚构写作这一行,那它就会跟你有关系。”“在我们的世界里,他们的生命不应如此寂静。”
【素材点拨】“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这句话是对袁凌真实的写照。他以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写所有应该被听到却被忽略的声音”。为苦难发声已成为刻在他血脉里的特质,他就像落入麻木人群中的一粒火种,引燃了全社会倾听“被忽略的声音”的热情。
【适用话题】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责任与使命;为苦难发声;火种;倾听者……
(小宝摘自公众号“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