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寻常百事,更要诗与远方

2020-03-07 05:18李隽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百事旷达火种

李隽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勒内·托姆是法国著名数学家。有一次,他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问题。谈到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时,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取暖御寒;另外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烧出鲜美的肉食。而托姆说,因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

现实生活中物质与精神、實用与审美历来是人们争论的话题。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看法。

在谈及火种问题时,勒内·托姆的答案,胜在气度。诚然,温暖是要有的,但夜幕降临时那熠熠跳动的火苗,却成为了最远古的诗情画意。高晓松说过:“生活不仅有眼前的苟且,更有诗和远方。”我们在寻常百事中体会世间味道,更在诗与远方中觉醒自我。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描写的布恩迪亚一族六代人,在生与死、贫与富间交错轮转。长辈们在为一家的生计奔走,晚辈们在理想与现实中挣扎,后来变为与年长一辈们相同的模样,最后城镇被大风吹走,也许那是他们最好的归宿。柴米油盐酱醋茶填饱我们的肚子,琴棋书画诗酒花滋养我们的心灵。生活是一张错综复杂的网,将我们的心灵遮蔽起来,只有不时清扫,才能永保它的纯粹。

苏轼以他孩童般的聪慧可爱,为人世间留下了旷达。他才高倾世却豪放不羁,数被流放。在黄州,他建雪堂,自号“东坡”,自给自足;在惠州,他“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儋州,他给爱妾王朝云写下“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虽有时发出“寂寞沙洲冷”的轻叹,却一生行走在“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倾世磊落中。纵食不果腹,衣不舒适,甚至身染重病,仍未放弃自己的愿念,为人,为国。从前恣意张扬的少年变为历经坎坷的中年人,他仍凭自己的旷达心灵,驾着一叶小舟,在沧海寄尽余生。历经百事沧桑,仍不放弃对远方诗意的追寻。苏轼每次与世间的温柔凝视,都让其他人自愧不如,知趣避过。

架在锅下的火提供温暖,烧熟食物,而夜色中的火温暖人心,活色生香。人生在世,所求不过尔尔。但要想活得优质,精神食粮是不可或缺的。伯夷、叔齐保持清高不食周粟,朱自清保持风度不领美方提供的救济粮,钱学森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说的就是这个理。

反观当下,在物欲横流,五光十色的快时代,保持一颗向往远方的心更是难上加难。高官落马、学术造假的新闻屡见不鲜,若只为了荣华富贵,苟且一生,岂不让人扼腕叹息?

人生在世,当你坐在篝火边,大快朵颐时,可曾想过那夜色下的一拢烟火,也有自己惊人的美?当你疲于奔波,为生活所迫,可曾想过是否有一盏不甚耀眼的灯,照亮你执着前行的路?

浮世三千,吾爱有三:日,月,梦。日为朝,月为暮,梦为朝朝暮暮!

(指导教师:祝振全)

评点:关晓星

作者从材料入手,一句“我们在寻常百事中体会世间味道,更在诗与远方中觉醒自我”直接切入主题,接着以《百年孤独》为例进一步剖析,之后引入苏轼这则经典人物进行详写。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苏轼这则材料的引用并非简单带过,而是以时间为序,将苏轼人生中经历的数次波折以诗词为引,一一列出,叫人读来即觉韵味悠长,又不由得为作者段尾那一句“历经百事沧桑,仍不放弃对远方诗意的追寻”发出一声喟叹。结尾回到情境,呼应开头。文章文采丰盈,思路流畅,是一篇佳作。

猜你喜欢
百事旷达火种
火种
百事松江二期外立面景观提升工程透视
点燃火种的地方
No.3 百草味“再卖身”,良品铺子“云上市”
旷达者
众筹失败,百事手机为何高调开场却惨淡收尾?
家有百事 健康为要
失意时须有一种旷达的情怀——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