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岩
这是最好的时代。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古时候的我们,志趣如此高雅,作为新一代青年,更需再进一步,注重文化内涵,提升审美意趣。
傍晚的池塘,野鸭凫水,用火慢熬一壶烫粥,身旁烟火缕缕,倾听木柴在火炉中噼噼啪啪的声响,释放双足于木阶,仰面,闭目,将心灵贴近自然。这样的情景在当今社会,一个充斥着快节奏的社会,可能会比较难得吧。但这一切,我们都可以从书籍中获得,感悟,遐想。而阅读书籍,不仅可以让我们获得内心的一缕平静,同样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
木心先生曾经说过“唐诗为酒,宋词为茶。”提升审美情趣大抵莫过于此。
抬眼望去,满架书籍勾起我的一段段珍贵回忆,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李太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直挂云帆济沧海”,那股豪迈之气,在阅读时直击心灵;“我辈岂是蓬蒿人”是他在认清事实真相后,依然充满自信、积极自省的一种人生态度,一种英雄主义。奉旨填词的柳三变,“云树饶堤沙,怒涛卷霜雪”“杨柳岸,晓风残月”,豪迈与婉约,两厢对比,尽显风骚。
这般沉郁顿挫,如此起承转合,若不是阅读书籍,提升审美移情,怎么会有与诗人不谋而合的情感!
“高山仰止”“泰山北斗”等成语,都是中国文人留下的一笔最为丰厚的宝藏,即使处于一个新时代,也不会忘却,应当重视内在修养,提升审美情趣,我辈后生,临楼知渺,人只是世间的过客,唯有书籍永存。
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幼时便知“欲辨已忘言”,却经常写成“辩”,而后居于山中一次,便知晓,感受事物的美好需要用心“辨”,而非“辩”。想要拥有这般见识,是离不开文字的,离不开自身的审美情趣。但同样不能忘了,“石头里面有只会飞的鹰”,这要求我们不要只注重虚化外表,因为这可能成为我们的负担,束缚我们,一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简简单单方能永恒。
如若有可能,我愿脚著谢公屐,攀山而度松,遇冰雪成冰处持杖而凿,下个云朵不知处,便一去不回。
我泱泱中国,人才辈出,时代主题亦悄然变化。青年有着自己的追求,不妨先从提升审美情趣开始,为国砥砺前行,纵有千古,横有八荒,我们与时偕行。
(指导教师:范茂玲)
评点:王莹
“然后图南”出自庄子的《逍遙游》,意指羽翼丰满后,向南飞行,抵达更为高远的所在。而作者视“立于心”为“图南”前提,显然意有所指,对读者构成了吸引力,这提示我们,在起标题时,如果能对古诗文加以巧妙的修改,将会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全文以充满诗性的语言提示我们,从书籍中学习,在诗意的境界中提升自己的审美境界。作者恰当运用白描的手法,画面感很强,富有感染力,后半部分“辨”和“辩”的阐释颇有惊艳之处。文章涉及多个方面:艺术视角、文学体验、人生视野等,思维开阔,引经据典,如能观点鲜明、言之有序则不失为一篇佳作。不足之处在于最后一段和前文风格相差太大,从诗意的散文式阐释突然转到口号式的宣言,前后断裂,影响了观感,究其原因,可能是作者担心散文化的叙述方式很难鲜明地凸显出主题,因此生硬地加入了一段阐释,但如能把自己的观点融入到倒数第二段中,效果显然更佳。